谭新鹏
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城镇居民当期物价满意指数为-11.8,这是1999年央行开展此项调查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
调查显示,认为"物价过高,难以接受"的居民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24.8%,较上个季度提高6.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0.8%;认为物价"令人满意"的居民人数占13%,较上季度减少7.9%,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6%。从居民对物价的预期看,39.6%的居民认为下一季度物价将继续上升,只有7.1%的居民认为物价会下降。
针对这组数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祁京梅今天说,这表明近来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虽然对抑制经济过热、实现软着陆产生了正效应,但对居民消费则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是宏观调控的必然结果。
她解释,居民消费一般由物价水平或收入水平决定,而这两者在近期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
国家统计局上周公布的数字显示,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4.4%;与去年同期相比,1至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了3.3%。
分析人士认为,居民当期物价满意指数呈现历史最低水平。一方面表明多数居民对自己的未来收入无法预知;另一方面也表明,政府在宏观调控过程中使用的行政手段过多。刺激经济要用行政手段,抑制经济也要用行政手段,这使得经济运行缺乏市场润滑剂。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分析,由于政府限制一些行业投资,部分地方企业的生产水平出现下滑,造成了职工收入的降低。
物价上涨使居民的消费行为受到抑制。央行的数据显示,只有31.2%的居民认为,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更多消费(包括借债消费)最合算,这个比例处于2002年以来的较低水平。
居民不愿过多消费,还体现在银行储蓄上。根据央行的数据,72.9%的居民认为目前的存款利率太低,这使不少居民的储蓄意愿比以前有所减弱。而愿意"提款购买国债"和"提款购买股票或基金"的居民人数却在上升。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汪利娜认为,居民对当期物价的满意度大幅下降,并不表明政府当前面临的通胀压力也最大。
她解释,我国长期处于通货紧缩状态,居民对物价走低较为习惯,这次物价持续上涨,肯定会对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她认为,受影响的只是收入水平偏低的人群,中等收入的家庭对物价上涨不会有太明显的感觉。但政府可以将通胀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居民不应有太大担心。5月份的消费价格指数表明,物价上涨的主要牵动因素是粮食价格,其他产品的价格涨幅均在合理范围内。
她担心,大部分居民处于持币状态,又不愿意将钱存起来,可能会给银行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祁京梅认为,要减缓当前物价上涨对居民消费的不良影响,政府需要出台一些鼓励消费的政策,比如取消部分商品的消费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