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颖洁
在大西洋和南极洲之间的广阔水域,有大大小小 200多个岛屿星罗棋布般散落在这片幽蓝的洋面上。丰富的寒带物种在那里生息。岛上的居民过着平静的生活。对于这些岛屿阿根廷方称之为马尔维那斯群岛,而英国把它们叫做福克兰群岛,这可不是简单的称谓之争,而是蕴含着英阿两国对这些岛屿长达几个世纪的主权之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片土地上曾经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英阿战争。一方为老牌的军事帝国,死守着为数不多的海外领地;一方是国力迅速发展起来并充满民族激情的阿根廷,执着地要收复在记忆中从来都属于自己的土地。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发动了代号为“罗莎里奥”的收复阿岛计划,并向全世界宣布收回马尔维纳斯群岛、南乔治亚岛、南桑威奇群岛的主权。后业英国出兵重新夺回了马尔维纳斯群岛。
为什么大家都对这片寒冷的地带如此的重视?翻看地图我们不难发现,这片寒冷而几乎与世隔绝的地带差不多是这一纬度上的唯一土地,扼守着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航道要冲——麦哲伦海峡,是通往该峡的必经之地,是任何想在大西洋地区扩大势力范围的国家极其重要的跳板,被称为南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钥匙"。20世纪70年代马尔维纳斯群岛又发现蕴藏着大量的天然气和石油,更使得她身价百倍。
马尔维纳斯群岛之争是怎么产生的呢?根据现有文字记载,最初是英国人1690年发现群岛两大主岛间的海峡,并把它命名为"福克兰海峡"。后来,英国便称该群岛为"福克兰群岛"。十八世纪初,法国人和英国人陆续到过该岛建立定居点。1766年,在海上称霸的西班牙人插足马岛。同年10月3日,法国人以24,000英磅的代价把东岛卖给了西班牙。1770年,西班牙军队以武力赶走了西岛的英国人。1771年,按西、英两国达成的协议,英国人回到了西岛,重新驻扎在埃格蒙特港,但西班牙声称保留其主权。1774年,英国以节省军费为理由,主动撤走了西岛驻军。1816年,阿根廷正式宣布独立,宣布从西班牙那里继承对马岛的主权并派驻官员。但1833年,英政府派兵强行占领马岛,并将马岛上所有的阿根廷居民几乎全部驱逐。从此开始了英国对马岛长达170年的统治。此间,阿根廷历届政府从未放弃对马岛主权的要求。1958年,马岛问题提及到联合国。此后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多次建议两国举行谈判,以求和平解决两国争端。1965年,联大第一次审议马岛问题。联合国 4次通过决议要求阿英双方通过谈判解决争端。但在多年的马拉松式的谈判中,双方态度各不相让,谈判时缓时急,争执不断。在围绕马岛争端的过程中,英国还把南大西洋辽阔的水域占为己有,武装占领了南乔治亚岛,并且控制了南桑德韦奇群岛。
等到了70年代初,勘查表明在马岛南部海域可能有丰富的石油以及天然气和其他矿藏。1973年英阿谈判气氛急转直下变得更加复杂。一位英国议员说:“英国可以失去五个北爱尔兰,但绝不能失去一个福兰克群岛!”英、阿两国政府就马岛问题的谈判顿时紧张起来。1976年终因谈判破裂双方召回了大使。恼怒的英国议员们要求政府从此“冻结”马尔维纳斯问题。1978年,两国恢复谈判。1982年,英阿在纽约举行正式谈判,但毫无结果,双方关系趋于恶化。这样两国几个世纪以来对该岛的主权的争夺终于在1982年4月激化酝酿出一场战争。
阿根廷军人总统加里铁尔上台后出于内政、外交和经济上的需要,同时也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决定采取军事行动结束英国对马岛、南乔治亚群岛和南桑德韦奇群岛的武力统治,开始实施收复马岛的"罗萨里奥"计划。
1982年4月2日凌晨,阿根廷海军陆战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马岛登陆。加尔铁里随即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收回马尔维纳斯群岛、南乔治亚岛、南桑威奇群岛的主权。阿根廷举国上下群情激昂,数十万群众聚集在总统府所在的“五月广场”上,高唱国歌,高呼“马尔维那斯属于阿根廷”等口号,沉浸在胜利的欢乐之中。 “孩子一样的人民”( 美联社语 ),整个国家仿佛置身于疯狂的旋涡中不能冷静,民族主义的情绪高涨到了极点。阿军收复马岛果然收到了预期的政治效果,全国上下纷纷表示国难当头,一致对外。
英国朝野则对阿根廷占领马岛感到震惊。堂堂大英帝国的领地已被阿根廷用武力“夺走”,帝国的颜面何存?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立即作出了相当强硬的反应,决定集中皇家海军的主力远征马岛。
4月6日,集中了皇家海军三分之二舰船的特混舰队在英国仅有的两艘航母“无敌”号和“赫尔姆斯”号的率领下离开了朴茨茅斯港,开往南大西洋。同时,在世界各大洋中的英国上百艘商船立即应征,并以最快的速度卸货改装,然后调转航向驶往马尔维纳斯。这支颇为壮观的舰队分三批万里迢迢驶向马岛。对于这次劳师远征胜败结果撒切尔夫人心中没有底,毕竟作战对象是一个以逸待劳的大陆国家,胜败难以预料。但是这位“铁娘子”把她全部政治赌注都压到马岛上了,“福克兰已成了我的生命、我的血液”,她对记者慷慨陈辞。
战争的阴云越来越浓重,英军的舰队距马岛没有几天的航程了,而加尔铁里依然不相信撒切尔夫人敢真打。一直认为英国只能承认既成的事实。尽管军方多次向加尔铁里战争迫在眉睫的警告。但是加尔铁里自信地认为英国出兵只是恫吓而不是战争。英国的主要战略在欧洲,为了这样一个小岛,不值得孤注一掷。正是加尔铁里抱有盲目的幻想和没有认真作打的准备,最后给国家和他自己都造成了悲剧。
阿根廷的态度和美国最终利益让美国还是抛弃阿根廷完全倒向英国,进而向英国提供军事支持。对美国公开站到英国一边的做法加尔铁里总统痛心疾首地说:“南美和北美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我们南美人认为我们自己是美洲人——也就是说,美洲大陆的一部分。而北美人则认为他们是属于另外的半球,即北半球,我对他们感到很痛心,我要说,欺人太甚了。”
伴随着美国调解过程,战事也逐步升级。4月23日,英军特混舰队先头部队抵达南乔治亚岛海域。此后,双方展开了海、陆、空大战,马岛上空战机轰鸣,马岛水域军舰游弋,两国将士都在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而奋战。战争历时74天,以阿军失败而告终。战争让阿根廷军队伤亡2300余人,损失舰船11 艘、飞机117架,直接和间接损失在30亿美元以上。而英军也伤亡1000余人,损失舰船16艘、飞机34架,耗资也在27亿美元。
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得而复失令阿根廷人陷入了难以言表的悲伤,战争的失败不仅将军人总统加尔铁里送进了监狱,也宣告了军人统治的历史在阿根廷结束。战争本身的损耗加之欧美各国的制裁使阿根廷付出了近30亿美元的代价,并影响了以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马岛战争是阿根廷的一个转折点。马岛战争阿根廷的失败让阿根廷人民对军政府失去信心,军政府失去权威,从而启动了阿根廷二战后甚至整个拉美地区的又一次政治民主化浪潮。
马岛战争,阿根廷方面是"第一枪"的打响者和打胜者,并在战争初期掌握着战略主动权。英国方面则是在极为被动的情况下仓促应战的。但是,随着战争进程的推演,结果阿方已经得到的马岛又重新失于英手。它们双方这种得而复失和失而复得的战争过程及其战略指导,在战争史上分别留下了耐人寻味的启迪。
战争硝烟渐散,但是争取归还马岛的主权还是阿根廷人民为之奋斗的民族愿望,英国用武力征服马岛,却不可能征服阿根廷民族的心。加尔铁里总统辞职前慷慨陈词:“阿根廷港( 斯坦利港 )的战斗已经结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于1833年开始,今年4月2日继续进行的这一民族事业的终止”。1982年11月,即马岛战争结束近半年,联合国大会以90票对12票的压倒多数通过一项决议,要求英阿双方恢复关于马岛主权的谈判。阿根廷始终没有放弃对马岛的主权要求,并把每年的 6月10日定为“马岛主权日”。1989年梅内姆上台积极调整对外政策,建议暂且搁置对马岛主权的要求。1990年2月两国在西班牙马德里签署了复交联合声明,恢复中断的外交关系。但英阿关系虽然解冻,两国对马岛争端并没有就此结束。1994年6月10日,阿根廷总统梅内姆指出,马尔维那斯群岛应在 2000或2000年之前还给阿根廷。同年8 月22日,阿根廷通过新宪法,重申对马岛拥有主权。2003年阿根廷新总统基什内尔上台后再次提出对马岛主权的要求,以此获得国内民众的支持。英国方面则称马岛不存在主权归属问题,英国在马岛主权问题上与阿根廷“无可谈判”。
英国和阿根廷在解决马岛争端上存在着原则上的分歧,如果分歧不能克服马岛主权之争还将持续下去,前景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