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里古镇”记

2004-04-29 00:44黄正东
青年作家 2004年1期
关键词:牌坊白马古镇

黄正东

“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凡是喜欢喝茶的大都知晓这一佳句,我的朋友胖哥和大鱼就常把这句挂嘴上。同成都市茶馆里大多数爱喝茶的大小老少茶客一样,他二位有空就爱坐茶馆,既不打牌下棋,也不读书看报,就是泡上一杯茶,悠闲自得地慢慢品尝,最多就是大家摆摆龙门阵,有时或许就是一个人干坐在那儿闭着眼睛养神或打瞌睡,但他二位认为这就是喝茶的真谛——享受闲恬静淡。

五月的一天,两个茶友忽然心血来潮跑来约我去蒙山喝茶。蒙山我以前也去过,而离蒙山不远的雅安上里却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于是我建议他俩先陪我游上里,我再陪他们去蒙山喝茶。他俩也没去过上里,便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议。

翌日上午10点多,我们驾车从成都出发,上了成雅高速,不到12点我们就到了雅安。穿过雅安城区,我们出北门直奔上里。沿途视野开阔,两边房舍田土,远处青山若黛,好一派山里田园风光,令人赏心悦目。约摸下午4点钟左右我们到达上里。

我们直奔上里一景的“立交石桥”。桥一头搭在公路边上,一头伸进古镇的场口,是汽车进出古镇的必经之桥,公路和古镇的吊脚楼顺河平行而建,河的两岸都是石条砌的高高的护堤,两岸河堤中部有一条既是堤又是路的石板小道,立交桥全长约有20多米,桥下有五孔,有三孔专用来流水和行船,另外一孔就罩在石板路上用来行人,这就形成了桥面车及行人过河,桥洞下行人顺河行走的“立交”状态。另外,在立交桥下几十米,还有一座平水桥,也是三孔,全是石头修造,桥礅就是两堆大石礅从水里堆砌起来,上面放三块大石板作桥面,桥头与两岸的石板路面平接,整个桥朴实古雅,稳重实用,是出入古镇的一个主要步行通道,与立交桥形成了古镇交通进出大循环,有些像现在成都市府南河两岸的内环外环,单向双向……由此,我想当年的上里必是相当的繁荣,不然怎么会在如此近的距离建造两座石桥。

与“立交桥”同样有名的“双节孝”石牌坊,距上里古镇约500米。石牌坊建在一片平坝上,周围是田野,正好是农忙时节,田地里有很多人正在忙活。有的在收割菜子,有的在翻田土,除我们三人外看不见一个闲人。看到这些辛勤劳作的男女老少,游手的我很有些不好意思,这时一个太婆过来问我们是否要参观牌坊,每人门票一元,从田埂小路走过去就到了。我们买了票,走进围墙,近距离观看,牌坊保存完好,上面的雕刻及字迹清晰可辨,前面两条高耸的石旗杆也完整,牌坊和旗杆上还有很多红军当年刻下的标语。据立在墙边的石牌坊简介说,此牌坊是清廷为旌表韩氏姑媳之节孝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修建。牌坊为石质建筑,高11米,宽6.4米,坊为石雕瓦楞式顶盖。三楼坊匾竖写阴刻楷书“圣旨”二字,二楼坊匾横写阴刻楷书“双节孝”三字,上下横坊浮雕戏曲人物。一楼坊匾从右至左竖写阴刻楷书“建坊记”,坊匾四周浮雕二龙抢宝、戏曲人物、祥瑞花木及成语故事等图案。建坊记内容为:“旌表已故处士韩畹之妻,处士韩深文,监生韩述文之母,庠生韩廷儒,甲午科举人韩腾蛟之祖母杨氏暨已故处士韩深文之妻,庠生韩廷儒之母,韩澄之祖母范氏姑媳二人坊。男述文率同。廷儒敬立。大清道光十九年仲冬初二日建”。因为是古文言文,我看了半天只看懂这是为了表彰姓杨和姓范的姑媳二人所建的牌坊,至于具体为什么事迹表彰上面没有说明,我想她们二人肯定做了在当时的社会标准行为规范下公认的值得表彰的事迹,所以皇上才会下旨批准建这双节孝牌坊,我们今天也才有幸能看到这精美的石雕艺术珍品。据统计,石坊上共雕有戏曲人物24组,10O多个人物及花卉图案窗雕等,每图案均施彩色,这些石匠们的高超技艺不得不让我们惊叹佩服。

看了牌坊后,我们又连忙往白马泉赶去。白马泉位于上里镇白马村,距上里古镇大约3公里,就在上里到邛崃天台山的公路边上的白马寺里。为恒温间歇泉,间歇泉是由于地质结构变化形成的特殊的地下溶洞在虹吸作用下产生的一种潮汐现象,每当退潮时会发出类似马蹄声的“得得”声响,据说在离泉水很远的庙门口都能听见。白马泉是世界有名的泉池之一,该泉在唐代就已经有名了,唐贞观元年就在泉穴处建有水池及庙宇白马寺,据说该泉水优质无菌,含有数十种微量元素,能防治高血压和心血管病,还能预测200公里范围内的地震情况,在唐代被封为“龙渊”,宋代被封为“渊泽侯”。明万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的曹学俭,在其所撰《蜀中广记》中载:“昔时,白马自泉出田野问,云拥之复没,名曰白马泉。又曰龙渊。又曰龙门。”我们看到的白马泉是四周亭廊围着的一个石砌水池,池长3.7米,宽3.4米,深2.5米。池中积水有一尺多深,水清澈见底。据明州牧黄大中《白马泉渊泽侯碑文》考:“泉出罗绳石罅”,泉涌时,水盈池深约一米,潮息时,水竭见底。目潮数次,潮期无定。由于间歇泉毫无规律,想要看到潮涌和听到退潮时的马蹄声,非常不容易,得有相当好的运气才行,据说有的人等了好多天都没看到。我问泉边先来的几个游客,他们说已等了好几个小时了,一点动静都没有。后来有几个青年实在按捺不住,下到池里,使劲搅动池水,妄想以此引动间歇泉发生,结果累得满身大汗,一点作用都没有,一停止搅动,水面就仍旧水平如镜,清澈透明。我知道这是我们的缘分未到,我们只能凭心中的想象来感觉雅安县志中记载的“白马龙泉朝圣井”,“灵泉白马嘶芳草”那种诗的意境了。

在地图上看,上里和白马泉同青城山、九龙沟、西岭雪山、天台山一样,都坐落在邛崃山脉东部边缘的群山之中,而上里和白马泉则在整个边缘的最南面,地处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宜人,夏多夜雨,雨量充沛,常年降水量为全川之冠,属于有名的“天无三日晴”的雨城雅安。白马泉泉池海拔960米,坐落在两座大山之中的山脚下,周围林深树茂,群峰滴翠,据说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山羊、野兔、野猪、麂子、杜鹃、画眉、老熊、锦鸡等兽类、鸟类及大量森林昆虫和两栖爬行类动物。山脚下溪水潺潺,鸟语花香,一进此地,顿感空气清新,神清气爽,犹入神仙福地,桃源仙境。对着这景色,胖哥和大鱼不想走了,说他二人在此喝茶休息等我,我一人上山采风拍照,顺便把景看了回来传达给他们就行了。我知道二人茶瘾来了,再劝也无济于事,只好独自带着器材,顺着白马寺旁边的林中小道朝山上走去。走不多远,在白马泉的背后山坡上就看到了一片石头雕刻的舍利塔林,这些石塔雕刻精美,历经风雨尚保存完好。在塔林旁边有一突在路边高约3米的巨石,石头正面刻有诗一首:“龙门平地喷清波,咄咄频来不用呼。万斛渊渟方习坎,—x澎湃已盈科。汲来井里分甘露,流出山溪作巨河。不是同源星宿海,就中定有蛟龙x”。没有题头,辨不清落款与其中两字,不知是何年何月何人所撰刻。走过诗石与塔林,沿石梯上去不远就是一小块平地,平地里边是一座很有价值的完全用石头雕刻的古墓,据说是高僧墓。古墓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外面一问过厅,里面三间墓室,每道对开的墓门是完全打开的,里面空空的什么东西都没有,但内外石壁及石门均有雕刻精美的纹饰。最值得赞叹的是这12扇石门不仅保存完好,而且扇扇都能用手推动开关。

一个人走了一阵后,虽然才5点半钟,在山林中光线已经有些昏暗了,看了几个石刻之类景点,最后来到一光滑开阔的大石坡前,石坡左边是一破旧的亭子,坡上还有路通向更高的树林深处,我感到一个人不能再继续前行了,纵然有再好的美景也只有放弃了,遂从原路回去。当我急匆匆汗流浃背回到庙里,他二人坐在庙前已过足了茶瘾,那副悠然自得的神态让我羡慕不已。我喝了几口他们的加班茶(四川话——指别人喝过的茶),又抓紧时间参观完了庙里的其他景点,拍了几张照后就和他二人一齐乘车离开白马泉返回了上里。

上里古镇街上房屋大多是木结构,木门木窗本吊楼,青瓦白壁青砖墙,建筑古朴,清一色古装戏中的老式铺面,家家都开门经营,基本上都是前店后家。有的房子虽然是才修建不久的新屋,但看得出修造者都尽量与周围的老房保持统一风格。街上多是石板路面,街道很窄,我们一行步行出街。走出古镇,已是下午6点过。顺着河边朝上游走去,一幅幅乡村黄昏的美丽画卷就展现在我们面前,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建在出场口的踏水桥。这踏水桥的特别除通行过人外还兼大坝蓄水的作用,石头等距安放在大坝上,漫过大坝的水在石头间流过,行人就踏在石头上一步一步走过去。由于有些桥石头距离较大,行人过桥时就只好跳跃,所以又有人称有这种桥的河为跳蹬河(以前成都东郊就有一座),但老人和小孩过桥就有些危险了。这种桥还有一大功能就是方便人们在上面洗衣洗菜。

顺着河继续往上游走几十米,又是一座古老的石桥,桥下也是三孔呈弧形,桥面平整虽不甚宽但足可通过汽车。站在桥上向上游望去,不到500米远又有一座单孔石桥,那就是有名的二仙桥。两桥之间的两岸河边树木成行,古树成荫。河的右岸就是连接出场口的平整的水泥路面,一直顺着河往上游远去,顺着路边是一间又一间的围墙和房屋,有几座两层楼的新房则是茶园和旅社,在河边的古树下,摆有几张茶桌,几个像游客的人坐在桌边对着美景发呆,旁边三脚架上的相机,不知已谋杀了多少胶片。在茶楼和旅社的背后,还有很大一片房屋,有名的韩家大院也在其间,房屋背后才是密林和逐渐高大的山峦。河的左岸后面是一片宽阔的田园,田园的边缘是一簇簇茂密的竹林和树木,簇簇竹林和树木里都是若隐若现的房舍,大多数的房舍上正飘着缕缕炊烟。这是早年成都周围川西坝子常见的景象,由于川西坝子茂密的竹林已消失多年了,这景象对我们来说早已成了童年的回忆。在簇簇竹林的背后,立着十八个大小和形状都相似的山丘,与河对岸的大山遥遥相对,很有些奇特。第二天去大山上看古墓时,经古墓的后人指点才得知,这就是有名的十八罗汉拜观音,而罗汉所拜的观音菩萨,我则听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与双节孝牌坊有关的韩家大院的后人说他们大院的地基正是莲台的位置,是经风水先生勘测后选定的,院落的布局和设置也按此修造,十八罗汉拜的是他们韩家大院。而皇上钦准修建古墓的杨家后人则说古墓坐落的位置才是观音的莲台位置,古墓的形状就是照观音菩萨的造型修造,十八罗汉拜的是他们杨家的祖坟。后来我站在山上任一位置向对面的罗汉看过去,好像他们都在对着我朝拜,我想,这整个大山就像是观音菩萨,他们对面的十八罗汉与大山相比,实在是只有朝拜的份了。对此,你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民群众的丰富想象力。

顺着河边朝二仙桥走去,由于是枯水季节,河水成了一个个细流连接的小湖泊,一个妇女在河中间裸露的石头上清洗衣物,几个儿童则在她前面浅流处专心捉鱼,整个场面是一幅难得的生动优美的图画。二仙桥是一个高高耸起的单孔拱形石桥,桥两边是级级石梯迈向桥顶,桥上坐了几个休闲聊天的人,人和桥背衬远处青山。桥头一边是一株大树,一边是一座尖尖的石塔,桥身被绿色的藤蔓包裹,桥下河边停着一条无人的挂着双桨的小木船,清澈的河水中是青山和拱桥的倒影,这正是多少古诗词中所描写的诗情画意。走过石桥,来到桥头的石塔前,仔细观看塔上碑文,才知此桥来历及修造经过。此桥为杨氏之祖先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在此桥下处兴建,后被水冲毁,乾隆十八年又在此桥上处重修,桥又遭水冲毁。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在此处重修,终成善果,至今完好。这杨氏也就是皇上钦准修建古墓的杨家。在上里,不大的场镇不长的河道中大大小小、五花八门共修了

10多座桥,据说大都是杨家和韩家出资建造的,虽然有攀比争斗的成分在内,但客观上也给人民群众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特别是可靠的工程质量,在2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承受载重汽车通过,不得不令人感慨。

从二仙桥慢慢走回场镇入口的立交桥,天色逐渐暗了下来,我们随便找了个餐馆吃饭,要了半只鹅及其他不少菜,喝了啤酒。总共消费不到50元,那凉拌鹅肉吃起来比成都的拌鸡肉口感还好,只因平时吃的大部分是饲料鸡肉,所以才有这种感觉。饭后一对在饭店门口喝茶的中年夫妇向我们介绍,店老板的自制茶叶喝起很顺口,你们可以尝尝。这对夫妇也是成都人。他们是驾摩托车来旅游的,不久前才来过一次。对上里特有好感,今天又来了。离开饭店后,我们在河边的望江楼客栈要了个靠河边的二楼三人间住下。老板娘告诉我们上级通知“非典”期间所有客栈不准接待团体,所以整个客栈今晚就只有我们三人。

回到房间,天南海北摆了半天龙门阵.两位朋友慢慢闭眼睡去,随后胖哥的呼噜也就开始了,似乎是特意让我弥补一下白天在白马泉未能欣赏到的落潮声。在这“间歇泉”声中,我写完了日记,看完了两篇随身带来的中篇小说,还用手机与一位远方朋友互发了几则短消息。已近0点了,还是没有一点睡意,窗外下起了传说中的夜雨,啊!这就是很想亲自感受一次的雅雨,它终于如约而至了。起身出门站在走廊上,我使劲吸了几口窗外湿润清新的空气,凭栏向四面把望,四周笼罩在黑暗之中,只有隔壁红灯笼客栈的灯光默默无声地照在楼下的小河里,整个古镇安静极了,除了淅淅沥沥的雨声外没有一点其他的声音,仿佛时光就此停顿。面对此景,我心里涌起一阵阵激动,好像有很多感怀,又似乎是有无限伤悲。感叹人生的短暂,日月如梭。千多年前就有名的白马泉,如今依旧是蹄声得得,而自以为能为泉封侯的唐宋君王,而今却安在?葬在古墓中的高僧,灵魂是否已得到仙升?惟余下完好的墓室及塔陵,让世人疑问。170多年前立下的双节孝牌坊,还巍然矗立,而表彰及被表彰之人,早已化作尘泥。百丈关前隆隆枪炮之声,仿佛还在耳边,而随着枪炮声诞生的婴儿,现在却已年近古稀。如今外面的世界,风风雨雨,正翻天覆地,而小镇虽风光依旧,但各种变革给小镇也刻下了诸多痕迹。很多所谓叱咤风云的人物,以及像我这样还毫无作为的无名小辈,都很快就会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会留下一点蛛丝马迹。而古镇的石桥流水和古泉白马蹄声在多年之后,是否还会存在?是否依然是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是否还是后人仰慕的名胜古迹?十八罗汉今后会是朝谁膜拜?千年的夜夜雅雨,会不会仍旧如期?想到此,我很想把我眼前的情景拍摄下来,留着今夜思绪的纪念。拍了数张,不管拍没拍出当时的意境,总要留个纪念。让我在多年之后,还会记得在上里度过的这个难得的夜晚。

猜你喜欢
牌坊白马古镇
一匹白马驮着你(组诗)
丰碑与牌坊祥云县王家庄
白马少年
古镇之旅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гУТТУИНИя сЕРДЦЕЛИсТНая
千年古镇
4300吨挤压机牌坊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