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晨
同样的教室,同样的老师,同样地上课,同样地完成作业……孩子也很努力了,可为什么自己的孩子70分,人家的孩子90分?这是使很多家长困惑和茫然的问题。“70分到90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20分的问题,而是体现出中等生和优等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上的根本差异。而这一差异集中来自于他们‘第三次学习上的不同。”北京四中的特级教师刘坤说。学生学习知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上课听讲”为“第一次学习”;“课后作业”是“第二次学习”;此后的知识巩固、深化和能力转化过程是“第三次学习”。通过前两次学习,学生能够学习到基本知识,并能够简单运用,“基本上”达到了学习知识的目的。但是仅有这两次学习,还只是机械地把知识存贮在大脑里,对理论的掌握零散且不系统,并没有真正转化成为能力,知识遗忘率非常高。正如人们常说的“学完就忘”、“知识都还给老师了”。而“第三次学习”才是真正形成能力的关键一环。
所谓“第三次学习”,是在第一次、第二次学习的基础上,对知识的深入学习过程。首先,要对基本概念、定理加深理解,“吃透”,而不是死记硬背。然后,要对以往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将前两次学习中获得的知识点“穿成线,连成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利用已经形成的知识体系,有目的地进行训练,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综合能力,达到“明理”的境界——第三次学习的最高境界。
目前,学生们往往认识不到“第三次学习”的重要性,而家长又不了解“第三次学习”该如何来进行,学生在不“明理”的情况下,把课后大量的习题当做了提高成绩的法宝,尽管习题做了一大堆,成绩却总是提高不上去。现代教育是培养综合应用人才的教育,我们的高考中考命题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每道试题至少是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的综合,第三次学习过程正是一个知识的串联、系统、升华过程,也就是由70分到90分的学习过程。
“第三次学习”作为一个学习过程,怎么教,怎么学,怎么练,都有其内在的特殊教学规律,学生对学习材料的选择也尤其重要。“第三次学习丛书”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编写。丛书首先对学生的第一、二次学习效果进行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通过第一、二次学习后所能达到的水平,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学”,有的放矢地逐个理解重点难点知识。此后,通过对基本理论深入系统地讲述,让知识形成有机整体,通过对重点难点精辟讲解和互动式的疑难问答、想题与讲题等,指导学生深入学习,不仅学会如何“做”,还要学会如何“想”。
“第三次学习丛书” 卢明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