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 文
时间片断1:校园中
现象写真1:FLASH《月光朵朵》
……
没有金刚钻
你就少揽瓷器活
可是眼前的现实让我没的选择
今儿说我这年纪像当爹的人了
可我现在还是爸妈养活着
我今二十三了
狗屁都不会干
自私无聊爱慕虚荣人也还挺贱
老妈说你就在学校好好地念
我说这容易心里却在犯难
我是社会养活的宠物还是废物
苟且地活着是我的权利还是义务……
上述歌词引自近来网上流行、被称为新时代校园民谣的Flash《月光朵朵》,在某网站上,点击率高达124981次。有240条关于此Flash的评论,笔者统计了最近的40条评论,其中持赞同态度、认为该Flash真实地反映了当今大学生活的评论有27条。例如,网友July评论说:“现在的中国的大学现状也就是Flash中所说的那样,垃圾太多了,素质越来越低,那样,街上的牛粪就自然而然地多了,不是吗﹖” 网友吐泡泡的鱼评论说:“少了搞笑,多了无言的沉重,也许学生本就该这样,不知名的郁闷就像一条鱼在寻找水却找不到的感觉,那它只有偶尔吐一个小水泡,让自己觉得自己还有水,就这样过吧。” 网友绝情刺客评论说:“一个真实的人,一首真实的说唱,一个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一大部分大学生的困惑……”也有人持反对态度,认为大学生活也有光明的一面,但这样的评论只有3条。例如,网友申雪评论说,大学生活的确有着这样颓废的生活,但为什么只表现这个???大学也有青春飞扬指点江山。如果只渲染这个,那说明很多人没有追求或是大学体制的问题。希望倡导一点好的东西。”
一个在非主流媒体上广为流传反映大学生活的作品,有如此之高的点击率和很多网友的评论,并且大多认为这反映了他们真实的生活,这不由得使人想到,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大学生还是青年人中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之才吗?
关键词1:郁闷
解读1:自我认同和亲密感
郁闷可能是当代校园里最流行的口头禅了,可能是因为这两个字深刻概括了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从应试教育的牢笼里逃离,来到相对“自由自在”的大学校园里,校园外是灯红酒绿的诱惑,校园内又不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充沛的精力和才能无处发挥,又找不到自己未来方向的一种颓废而迷茫、无聊而麻木、空虚而苦闷的心态。
当一个人从儿童、少年期步入青年期时,其体力、情感、性生理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与此同时,因为他们已经到了成年的年龄,社会又对其有了成熟行为的预期,也就是说大学生已经是成人了,不再是孩子了,一些幼稚的不负责任的行为不再因为是孩子而可以获得社会的谅解。这些变化都在促使大学生要完成将新的身体特征、新的能力、新的感情、新的角色和新的责任与自身的成人身份整合起来,发现、形成和接纳一个新的自我。而在进入大学之前的应试教育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他们除了完成学习任务以外的心理和社会技能的发展机会,转型期的社会也没有提供强势的社会价值观念可以让他们无条件地去接受,因此,我们就看到了疯狂的、变态的、逆反的、迷惘的、苦闷的、看不到自己的当代大学生,这实际上是因为对已经发生的变化和可供选择的新的生活方式感到不知所措后的自我角色混乱。
青年期的另一个发展任务是建立亲密感。读大学,离开了父母与原先的社会支持系统,一方面获得了独立,而另一方面也缺失了原有的亲密关系,使部分学生陷入了寂寞和绝望的境地。建立新的亲密关系、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体验和经历成为摆脱这种问题的自然需要。而性生理的成熟则会把这种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指向异性。同样,某些人因为先前心理发展任务没有很好地完成,难以建立和保持与他人的亲密关系,再加上社会道德观念的变化,从性行为中获得亲密感、寻找自我的价值也就成为某些大学生的必然行为了。
所以,当我们看到大学生们所做的那些“疯狂”的事情时,也许不必太过震惊。总的来讲,所有的“疯狂”都是成长的烦恼,都是试图从这些“疯狂”中找到自己的笨拙的尝试,也是由于被抱大、考大、宠大而致使某些心理发展的任务没有完成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青春的迷惘终将会过去,只是可能有一些大学生会因此付出过大的代价。
时光片断2:毕业时
现象写真2:《实话实说》大学毕业等于零﹖
今年4月份的一期中央电视台的著名谈话节目《实话实说》的主题是毕业求职问题煷笱П弦档扔诹悌t 在这一期节目中,有一位湖南文理学院应届毕业生黄建华同学提出了以零工资的待遇要求找工作的策略。他在读大学期间总共花了4-5万元,这笔钱是他父母和弟弟在外打工挣得的。而在他四年苦读终于要毕业时,却还要去找一份零工资的工作。当主持人问他为什么提出零工资时,他的回答是:“很多企业要求一年或者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但是我们是应届毕业生,我们不可能有工作经验。”这时,一个企业代表进一步补充道:“因为你(大学生)要先投入、先学习,进入社会你会发现,你在学校学的那些东西,我夸张一点,可能90%以上是与社会不符的,所以你进入社会还是要先学习现实是什么,这个阶段可能有两三年,相对来说你只能维持生存。”另一个企业代表又进一步指出:“一个真正比较成熟的企业,看重的是这个人长期在这个企业当中作出的贡献,更看中这个人的基本素质和潜力。”
无独有偶,近日一名北大毕业生在北大知名网站“一塌糊涂BBS”上发出帖子,声称自己是“北大培养的废物”,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众人的关注和讨论。作者写道:“我是1997年从北大毕业的,我告诉大家,那年我们系毕业了110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99%都是废物。我认识的很多北大校友现在都混得惨不忍睹……这些人不仅丢掉了人文精神,而且生计也成问题。”北大毕业生究竟混得怎样?他认为是“很差,真的很差”。文中提到,“回想在我们之前80年代的老北大生,我觉得他们身上有的东西在我们身上已经失去了。”作者认为北大的学生丢掉了“精神”,他们除了顶着北大的牌子之外,没有什么特色可言。而北大人的谋生能力与其他学校的毕业生比,优势也并不明显。
堂堂北大,国学殿堂,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学生,难道经过了大学四年反而成了废物吗?
此后,在“一塌糊涂BBS” ,网名为玲珑猪的一名北大毕业生发出了“另一个北大人的工作感悟”的帖子,提出了24条工作感悟,其中包括:
在学校的时候,多交几个真心的朋友。在学校的时候,好好享受自尊的感觉。只有那些完成了由不俗到俗的成功转变的同学才能衣着不俗地参加聚会, 北大太自由了,这是身为北大人的幸运,也是不幸。
当你还在学校的时候,多去上上课,少在宿舍打游戏睡觉。
当你还在学校的时候,能谈恋爱就谈场恋爱,那时候谈恋爱才叫谈恋爱!
当你还在学校的时候,多原谅舍友的小过失,当你工作以后你会发现,大学才最可能交到一辈子能互相倾诉互相帮忙的朋友!
当你在学校的时候,多读一点书,少上网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东西,比如聊天。
当你还在北大的时候,好好念书,享受自己作为北大人的光荣和梦想。
当你还在北大的时候,好好享受人生中最纯洁、最快乐的时光!
当你还在北大的时候,把英语学好,多学几个软件,修一个经济双学位,多培养自己的忍耐功夫!
不要再讥笑拜金主义者。
最后,作者写到“但是我已经没有了理想……我想这是我最大的悲哀,也是我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关键词2:价值
关键词解读2:现实自我、应该自我与理想自我
我们可以从黄建华的零工资应聘、“北大废物”和“玲珑猪”的文章中看到理想的校园和现实社会之间的巨大落差,这种巨大的落差后面是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和理想破灭后的失落。
难道当代大学生真的就这样缺乏基本素质,学习的大多是没用的东西,一文不值吗?
按照存在主义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缺乏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以及缺乏人生目标会导致常见的存在危机。我们每个人看到的自己都包括三个部分,现实自我(我目前是怎样的)、应该自我(我应该是怎样的)与理想自我(我愿意是怎样的)。当这三个成分发生冲突、又不能很好协调时,我们就会产生负性情绪,并导致长期的问题。
人的成长,一方面是寻找、发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不断调整和处理现实自我、应该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关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个人渐渐地长大和成熟。人性的特点在于需要去寻找和发现自己的位置,通过看到自己的价值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一旦失去这些就很容易陷入冲突和抑郁。但成长和成熟的意义在于,你可以越来越不需要依靠外界的评判和物质来找到自己的价值感,而是通过明了内在的精神上的自我看到自己的价值。因为当价值感依附于自身之外的其他事物时,就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因为一旦这些外在的来源中断,你的情绪立刻会起波澜。
中国教育的弊端在于过于看重知识的获得而不是能力、心理品质和人格的培养,也许只是因为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容易通过客观的考试加以测量。其结果是,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填之以鱼而不是授之以渔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式,但这种被动的学习过程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另一方面也较少能够让人看到自身的能力和自我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上学时用突击的方法应对考试,毕业时发现自己一无是处,甚至一文不值;毕业后现实自我、应该自我与理想自我发生激烈冲突,导致理想破灭的强烈失落感便是必然了。
应试教育与大学精神。
对当代大学生的观察所获得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从小到大,考试(而非学习、成长)是他们主要的现实任务,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幼稚与不完善之间的冲突是他们出现问题和困扰的主要因素之一。考试的高手和生活、做人的低能就这样成为某些大学生的写照,他们在虚拟的游戏中寻找快乐和价值,逃避现实的困扰并反抗父母和老师,并因此荒废了学业;在模仿无厘头文化的搞笑方式中展现自己的聪明以唤起成就感;他们在同居的生活中寻找以往家庭似乎没有给予过的亲密与关切,而这一切都只有片刻的欢愉,很快又陷入迷茫失落与郁闷中。更极端的而越来越常见的情况是,一旦离开父母便寸步难行。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实并不是疾病的问题,绝大多数的问题缘于已经发展到畸变的应试教育体制剥夺了个人心理成长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处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没有时间游戏、没有时间与人交往、没有机会独立思考、没有机会独立生活;而进入大学之后,又经历了从灌肠到放羊的巨变,很快身陷游网,受困情场,在麻木与迷茫中混过甚至混不过大学生活,到头来一无所知,一无所能,智商之高与情商之低造就了多少畸变的“骄子”。
一个大学生的网络成瘾、进食障碍、抑郁焦虑、高分低能,可能是缘于个人的原因,但如果这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我们就无法不去反省我们培养人的体制的问题。青春期自我认同的困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是人生心理发展的某种必然,但如果这种困惑已经严重到使大学生虚掷了最宝贵的青春岁月,我们就不能不问,国家需要的是心理健康、人格完善、懂得如何创造性地自主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栋梁还是考场的高手社会的低能儿?
一个大学的精神是它虽经岁月磨难但仍不失其生命力的体现,教学、科学研究和创造性都是其永恒的主题。北大的创新,清华的严谨,南开的笃实,浙大的坚韧则为各名校大学精神的个性体现。在当今这个商业气息浓郁、急功近利的焦虑的时代,是否可以用大学精神的传承来治愈当代大学生的迷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