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游杂叙

2004-04-29 00:44宋正培
滇池 2004年2期

宋正培

一、初涉欧洲

机舱内的扩音器响了,机舱内的灯亮了。耳孔里传来空姐甜美的声音,一会儿英语,一会儿德语,最后是汉语。大凡弱国,人、语言及一切,都会受到轻漫的。轻漫的汉语提醒中国乘客,飞机已在德国境内飞行,三十分钟后在法兰克福机场降落,现在是柏林时间18日凌晨五点。柏林时间与北京时间的时差,足足7个小时,这样算来,我们从香港飞法兰克福的飞行时间,是13个小时左右。

五点三十分,飞机在法兰克福机场安全降落。走出机舱,大地还笼罩在茫茫夜色中。

夜间的法兰克福海关只有三个警察在执勤,两男一女。海关验证井井有条,井井有条中也看得出对亚洲人的轻漫:白皮肤先行,黄皮肤随后。

看着穿戴整齐的德国警察,心中想到了两个已随岁月远去的字:纳粹。一脸傲慢,一脸威严,一脸自信。只有他们,才有胆量发动两次世界大战。也只有他们,战败了,在废墟中重建美丽的家园。

提着行李走出海关,德方接待人员已在候机楼外迎接我们。他们是德中友协和德中文化学院的,共三人:翻译马丁,司机休勒,中国留学生张先生。马丁瘦高个子,身高近1保姑祝戴眼镜,穿一件猎装,一条牛仔,儒雅中露出机敏与潇洒,讲一口流利的汉语,自称在台湾学汉语三年,在南京大学又学汉语三年,学位博士,算汉学专家,已失业多年。司机休勒,硕士学位,建筑工程师,因建筑业不景气,改行做司机,收入比建筑师高许多。我们的同胞张先生,1986年公派留欧,已有博士学位,已拿到德国绿卡,主要从事德中文化交流活动,说白了,就是组织国内游客到欧洲旅游,是旅行商。

德方安排的是一辆有42个座位的奔驰大巴。乘上车,已经七点。车窗外,夜色已被秋的晨风吹走,天上的星星和满街的灯光已失去光明,一轮秋月,明明亮亮把金色光辉洒在梅茵河两岸的绿草坪上。

车在梅茵河畔行。车窗外,一片秋色。这秋色,不是单调的枯黄,这黄色,像金子一样美丽;金色的黄叶后面,是一片深绿,绿得像翡翠;绿的后面,是一大片红叶的海潮,一望无际。翻译马丁介绍说,德国人对城市的绿化美化是世界一流的,不同的植物分成群落种植,就构成了树上与树下的这种风景。

车停在一片绿树中,我们已到了法兰克福市中心。下车登上梅茵河上的一座人行天桥,举目望去,只见梅茵河两岸,处处是鲜花,处处是绿树,在鲜花与绿树间,有自由的鸟在飞,在欢乐地唱——这就是欧洲么?这就是人类文明发达的地方么?这是诗的意境,这是画的图案么?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拍了一阵照片,德方导游带我们游览了法兰克福大教堂。今天是周二,教堂里空无一人,没有牧师,也没有善男信女,只有一群不信教的参观者。教堂内外华贵的装潢国内是没见过的。教堂里充满了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息和神秘感。看着那钉在金色十字架上受难的耶和华,不是教徒的我,也产生了一种敬仰和虔诚。基督是被犹太出买的,因此,世人都卑视憎恨叛徒及不忠诚的人。

教堂外,有一处犹太人的墓地,据马丁说,这是犹太人二千年前的石造墓穴,发掘出来后,依原样保护,不加修饰,德国人对历史和文物的保护意识之强,可见一斑。

离教堂不远,是著名诗人歌德的出生地。这是一幢爬满了青藤的三层砖房。好几位同仁都和我在诗人旧居前面照了像。一位州长照过像之后问我:歌德是大歌唱家么?不知是幽默还是什么,引得大家一阵轰笑。我告诉他,是的,他的诗歌被唱了近三百年。

从歌德旧居出来,漫游在大街上和居民区,又见鲜花,又见绿树与草坪。墙上爬满了爬藤植物,每个窗台上都摆着鲜花。

法兰克福,自诩是欧洲的中心,历史上曾经很辉煌,数度为联邦首都。梅茵河从城中流过,航运发达。而今,这个170万人口的城市,也还是欧洲商业、金融的中心之一。听马丁介绍,欧洲的所有城市,只有法兰克福高楼大厦林立,其他城市皆明令不准有高层建筑。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与传统的建筑保护方面,法兰克福是做得比较好的城市。

二、柏林之行

在距法兰克福二十余里的小城阿尔斯弗尔德吃过午餐,驱车去柏林。

车窗外,漫天的秋色,层林尽染,满江碧透。公路在森林间延伸。这是一条双向六车道的现代化的高速公路。为防止高速行驶的汽车撞上林间的野生动物,高速公路两旁,密密麻麻布满了铁丝网。森林间长着笔直高大的乔木,都是实际的用材林。据导游介绍,除良好的气候条件外,树种的选择也很重要。联想到我的家乡,虽是山村,很少森林,偶然间看到几株树,也是弯弯曲曲的。

公路两旁,几乎看不见一寸裸露的土地。除树林之外,还有一片片的草地,草地上,有牛群、羊群在悠闲地吃草。在森林与草地间,不时看到一条条河流,一潭潭明镜般的湖面。湖泊的四周,是一片片五颜六色的乡村建筑,朴实雅致,像一幅幅彩画。湛蓝的天空,偶然间还看得见彩色的热气球在飘飞。汽球的吊篮里,有一人或几人在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

阿尔斯弗尔德到柏林,行程六百多公里,车行七个小时,途中没有塞车。在德国,高速公路是真正的高速,路面宽敞笔直。德国人的高速公路建设,始于1924年,到了1933年,已修通了连接周边国家的高速公路。这些公路,多是四车道、六车道、八车道的,接近中心城市,是十二车道的。

暮色苍茫中,迎来一片灯火的海洋,柏林到了。

柏林是现代化的大城市。德国的城市化是世界比较高的。同时,柏林又是德国传统的首都,是一座有许多文化文物古迹的古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都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集中各方面最优秀的专家参与这项工作,既要考虑城市的多种功能,又要考虑城市的环境保护及文物古迹的保护。因此,城市规划要以立法的形式做严格的规定,不能随便更改。议会讨论通过后,就是地方法规,每任市长都会严格执行。否则,就是违法,就该罢免。城市的规划要考虑城市的发展,同时,环保、交通、供水、供电、安全保卫等市政的各个方面,都要作严格的法律规定。

午饭后参观柏林市容。

德国导游带领我们最先去的地方是柏林墙遗址。

著名的柏林墙还有几百米没有拆除。墙上面涂满了乱七八糟的文字和漫画,颇似中国文革时期的标语口号,仿佛在向往来的游人们诉说着什么。

离开柏林墙遗址,我们来到了柏林的心脏——博兰登堡广场。这里有博兰登堡门和帝国大厦等许多古建筑。

博兰登堡门——德意志的象征。它像法国的凯旋门和中国的天安门。帝国的军队远征,在此接受德国皇帝的检阅,凯旋班师,又从门下回国。不过,此门的建筑规模,远不能跟我们中国的天安门相比,建筑形式也简单多了,除了几尊雕像——战马、战车、武士,就没什么了。门下可以通车。

东西德时期的柏林一分为二,也是以博兰登堡门为界的:一边是苏军控制的东柏林,一边是美军及盟国控制的西柏林。东柏林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首都,西柏林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重镇。一城两国,一城两制,是当时的国际政治的现实。其实呢,当年的柏林,是两军对峙的巨大兵营,不小心点燃一根火柴,随时都可能让柏林成为厮杀的战场。

著名的帝国大厦,已成为统一后的德国国家博物馆。听不清讲解员在说什么,只看见列宁的雕像在博物馆的一角——伟人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德国的新主人并没有毁掉他们仇视的这个小老头的雕像,让他静静地立在这里。我问马丁,马丁说:已成为历史的东西,应当尊重他。

离帝国大厦一公里左右,是苏军烈士陵园。这是一个巨大的墓地,里边有火炮,有坦克。烈士们的英灵,静卧在鲜花丛中。看来,尊重历史的德国人,不会来扰乱已安息的灵魂。

在广场周围,有许多小贩在卖纪念品,这些纪念品,多是苏联红军的军功章、列宁像之类的东西。离开博兰登堡广场,又去看了柏林最有名的两座教堂——威廉老教堂和威廉新教堂。

威廉老教堂是德国最古老的基督教堂,在柏林市中心已耸立了六百多年了。二战后期,盟军的飞机轰炸了柏林,地毯式的狂轰滥炸,西方人心中神圣的教堂也不能幸免。教堂被炸得弹痕累累,上方已垮了一大块。弹痕累累的教堂没有垮掉,还耸立在柏林市中心。它记载着昔日的苍桑,记载着战争的罪恶与磨难。德国人在老教堂的旁边,由信徒与政府合作,建了一座全新的现代化的新的威廉教堂。钟楼上的巨钟,敲响了和平的希望,祈祷着人类安宁的福音。

早餐后离开酒店,驱车去波茨坦。虽然一路风光如画,但两德分治时期的军事堡垒也随处可见。

波茨坦宫,坐落在清波如镜的王湖畔。这座宫殿建于十五世纪,是当时皇帝的夏宫。这座王宫,从外面看觉得很土,青色砖墙,墙上密密麻麻爬满青藤,走进里边,内部的装潢感觉也很一般,甚感平凡。但这平凡的王宫,历史上却是阴谋、罪恶的诞生地,也是和平的接生婆。二战时期纳粹党屠杀犹太人的“王湖会议”就是在这里做出决定并通知党卫军的;二战末期同盟国五巨头签署《波茨坦宣言》,宣布结束战争,也是在这里决定的。东西德的分治,也是美苏在这里达成谅解的。

午餐就在小城街边的一家土尔其人开的餐馆吃最简单的快餐——每人一个长形的面包,夹一块烤牛肉,再加一听饮料,每人六马克。德国翻译马丁一边吃着土尔其烤牛肉,一边骂土尔其人。他说,二战结束时,德国只有三十多万土尔其人,四十年不到,在德国的土尔其人已有六百多万,占了德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他们的祖母来了,祖父来了,他们的姑妈姨姐外婆外孙也来了。只要有一个土尔其人定居,他们的所有亲戚就会成为德国人。他说,土尔其人有本事把一头牛所有的肉都捏成一团,用巨大的烤炉边烤边卖……

吃过午餐,车行半小时,无忧宫到了。

无忧宫就是无忧宫,给人以一种赏心悦目的轻松感。一楼一底近百间的建筑,宫前半圆形的长廊,楼顶淡蓝色的穹顶和穹顶上的金色尖顶,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宫殿被巨大的森林和草坪包围着。宫殿前面,鱼池、喷泉掩映在鲜花绿树间。到处是雕塑,到处可见世界各国的奇珍异宝。在这里,我看见了蒙古包,也看见了中国园林中常看得见的雕梁画栋;我还看见了也许是从圆明园中抢掠而来的两口巨大的铜钟。面对这两口大钟,我跟汉学家马丁有一段让人思绪万千的忧伤对话。

“马丁先生,这也许是你们的士兵从圆明园的大火中抢运到德国的吧?”

“不是也许,这两口钟就是圆明园运来的。德国人尊重各个国家的文化,也爱各国的国宝,贵国的国宝在这里人们很喜欢,也很安全。”

“假若博兰登堡门上的战车、战马、武士运到北京去,中国人也很喜欢,你们的国宝在北京也会很安全的。”

“不,中国的国宝如果留在战乱太多的中国,早被人砸了卖了,或者被铸造枪弹用到战场上去杀人了。在这里,谁敢用石头敲一下这两口铜钟,德国警察可以开枪打死他。”

我无话可说。在这德国人的宫殿前,在这风光独秀的异国他乡。

波茨坦,无忧宫,两座宫殿的外面,都有充满乡间野趣的巨大草坪和森林。我漫步在无忧宫的森林、草坪间,有一种在历史的丛林间走过的感觉。

晚八点钟回到柏林,夜晚的柏林灯火辉煌,别有一番韵致。车行大街上,看见一座圆形的高塔,问马丁,说是18世纪德法战争的纪念碑,叫胜利柱,是用缴获的大炮和德军打坏的枪炮铸成的,意在要和平,不要战争。我对马丁开玩笑说,我读过一些欧洲历史,历史上德法两国多次大战,你死我活,各有胜负,可以说,德国与法国是世代敌国,你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恨不恨法国?马丁说:法国的姑娘漂亮迷人而风骚,法国的葡萄酒那么好喝,我们为什么要恨法国人呢?

但愿这世界,没有民族的仇恨与偏见。

三、科隆,科隆

我们来到了科隆。

科隆,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德国工业的重镇,在机械制造方面,一直走在德国各城市的前面,特别是精密机床的制造,在整个欧洲都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科隆大教堂,坐落在美丽的莱茵河畔,莱茵河,是德国的母亲河。大教堂那高耸的塔尖,在丽日蓝天下,远远就能看见。据说,德国人嫉妒法国人在建筑方面的美观大气,又嫉妒意大利人建筑方面的妙夺天工,于是,好胜的日尔曼人下决心建造一座能与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相媲美的建筑物。于是,从1248年到1886年的600多年间,德国人几经波折,时断时续,终于建成了这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观,这就是有两个黄金塔尖的科隆大教堂。

为了科隆大教堂的保护,高度现代化的德国人没有给大教堂安装电梯,用了二十分钟,爬到了教堂可以让人游览的地方。

站在这离地面150多米高的地方,举目四望,莱茵河像一条绿色的彩带,从科隆城的中心飘过。莱茵河畔的美景尽收眼底。风格别致的各种建筑物,掩映在鲜花与绿树间;看得见一幢巨大的厂房,看不见一抹浓烟。德国人对环境的绿化美化及德国人的富有,我的祖国是不能相比的。究其原因,全归罪于文化与传统,是没有道理的;归罪于中国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没有一位给中国人凝聚力的神仙,也是没有道理的。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中国的发展与繁荣?中国的精英们,应当找得到答案。

在大教堂斜对面的广场上,在鲜花与绿树间,我看到了一块丑陋的石头:8米至10米高,宽5米左右。同行的智者告诉我,这是一份商人的礼物。

一位富有的商人,主动提出捐巨资给科隆市政府用于市政建设。同时,提出了捐款的条件——捐一份艺术品给市政府,所捐艺术品要安放在科隆大教堂的广场上。捐款协议签订了,捐款的巨额支票也送达银行,所捐艺术品也运到了大教堂的广场上——就是这块不伦不类没有雕琢过的石头。科隆市长傻眼了,不答应安放这块石头,认为这有损神的尊严和科隆人的人格形象。商人一纸诉状告到法院,说市政府剥夺一个市民热爱城市,热爱艺术的自由。几经周折,商人最终胜诉。科隆市政府得到了巨额捐款,商人的幽默感也得到了满足。于是,世界各国千千万万的游客,也有机会看到这块丑陋可笑的石头。

在这富有的国度里,钱可以支配一切。

四、流连波恩

波恩,二战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首都,这个只有二十多万人口的城市,却是这个国家的政治中心。与法兰克福、柏林等城市相比,它多了几分宁静,更多几分大自然与人贴近的韵味。

我们驻的旅馆的对面,是德国议会的议员办公大厦。听说,最近议员们经常讨论的话题是:98年建都柏林后,政府、议会是否可以留部分机构在这里,留在这让人留连的小城。

马克思在波恩驻过,街头有他的雕像。

科尔总理的总理府离莱茵河不到一公里。

总理府四周是巨大的绿草坪。没有围墙,没有铁栅栏,也没有荷枪实弹的一队卫兵。总理府前的鲜花,给游人安详的微笑。

离总理府不远,是投资近二十亿马克建造的议会大厦。听说,为增加政治的透明度,议会大厦建成了全玻璃墙。

虽是周末,但好心的司机休勒还是找来了大厦的工作人员,让我们到大厦里面去参观。

我们参观了议会大厅。德国的国会议员们,就在这透明的大厅里讨论国家大事。大厅里的坐席,分主席席、发言席、议员席和旁听席。议员席是以州划分的。在议会开会期间,每个德国公民和来波恩的外国人,都可以到大厅的旁听席旁听。与议员们相比,他们没有发言辩论的麻烦,也没有提交议案的权利。

马丁骄傲地说,德国议会大厦的现代化设施,是世界一流的,比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的议会大厦的现代化程度还高。

建筑硕士出身的司机休勒,却通过中方翻译告诉我们:马丁吹牛,不诚实,其实议会大厦的设计有两个大的失误。一是选址不合理,大厦建在莱茵河边,地势比莱茵河低两米多。前年议会开会,滔滔不绝高谈阔论的议员在大厅里辩论了两天,外面下很大的雨。第三天莱茵河涨水,河水淹了议会大厦近两米,议员们成了玻璃缸中的金鱼。其二,工程实施总工程师负责制,结果一群老工程师和一位老总工程师头脑昏昏,总设计方案竟忘了大厦的音响设施方案。工程完工后,议员们开会才发觉麦克风没效果。为增加音响设施,让麦克风能有扩音传声效果,花了整整一年,让德国人笑死了,让全世界笑死了,高科技大国德国,为议会大厦修了一年麦克风。

莱茵河静静地流。这条德国人的母亲河,德国人像爱护眼睛一般的爱护它。从河中驶过的油轮,从不拉响狂躁的汽笛。莱茵河的水,是清澈透明的。

五、慕尼黑之夜

慕尼黑,一个神奇美丽的大都市。我们在慕尼黑的行程是两天时间。

最先认识慕尼黑,是从历史教科书里知道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慕尼黑阴谋,就是从这里的一间啤酒屋里产生的。眼前是一座规划布局合理的城市,宽阔整洁的大道,雄伟庄严的大教堂,巨大的火车站,看不出一丝罪恶阴谋的痕迹。

我们住在火车站对面的一间旅馆。

晚饭后,我们数人相约,去寻找那间啤酒屋,去搜寻历史的蛛丝马迹。

八点多钟,我们走进了这间巨大的啤酒屋。说它大,里面大约有四五百人在这里喝啤酒,有乐队在演奏,还有几名保安在维持秩序。

几口啤酒下肚,热情好客的司机休勒请来了乐队的指挥,嘀嘀咕咕说了几句。

几分钟后,小提琴快乐地流淌出《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双簧管里又跳动着《十面埋伏》,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响彻啤酒屋。鼓掌,欢呼,跳跃,激动的泪水挂在脸上。此时,在这个异国他乡的“中国之夜”,几天来的一丝丝自卑感全无,作为一个古老文明大国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这是在慕尼黑的第二天。

上午,到慕尼黑郊外参观一家牧场。

牧场的主人埃尔曼先生,43岁,秃顶,看上去有几分老相,身体高大健壮。

埃尔曼先生家共五人:埃尔曼、埃尔曼夫人,两个上中学的儿子,一个土尔其男佣。

经营规模:森林15000公顷,牧场8000公顷,饲养奶牛1000头,肉牛1200头,日产鲜奶24吨;有牛栏10000平方米,饲料仓库2000平方米,奶罐车三辆,饲料烘干机五台,家用轿车三部。农用机械、农具总资产3000万马克。

家庭分工:埃尔曼:负责2200头牛的医疗保健,运送鲜奶到牛奶公司,处理好有关农业、税收、金融保险业务;土尔其男佣:分发牛栏饲料,开、关牛栏,清洗牛栏,让奶牛各就各位,按下挤奶机开关;埃尔曼夫人:接送两个儿子上学,负责一日三餐,绿化美化别墅内外环境,做好其它家政业务。

五口之家经营这样规模的农林牧业项目,一切都是现代化的。

看看牛的生活吧!

早七点:打开牛栏,让牛到牧场去吃青草,晒太阳;九点,赶奶牛回牛栏,牛栏已冲洗干净,奶牛各就各位,挤奶机对准奶牛乳袋,按下开关——一股奶流,顺奶糟流进奶罐车,装满,送牛奶公司;11点半,挤奶完毕,奶牛走出牛栏,再次享受青草、阳光;下午七点,全部牛群回牛栏,牛栏内已准备好饮水、饲料。

德国的农业政策,也十分科学合理:每户农户的产量——产粮、产肉、产奶量是政府规定的,按政府规定出售,可享受农业补贴,生产多了或产量不足,课以重税。就是森林,也得按计划砍伐、栽种,不得跟政府开玩笑——不按政府计划办事,就是跟你的钱袋开玩笑了,政府的处罚,是不讲情面的。

友好的埃尔曼先生招待了一顿丰盛的午餐,午餐后离开牧场。

下午,参观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中心。1992年的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二战结束后,作为战场的慕尼黑,处处是残垣断壁,处处是砖头瓦块,昔日的一幢幢大楼,都成了废墟,一座城市,变成了一个巨大和垃圾场。

如何重建城市?如何处理这些破烂,让建设者们伤透了脑筋。距市区十公里处,有一个长五公里,宽一公里,深六百米的山沟,何不把这些垃圾运到那里。

近1000辆卡车拉了8个月,200台压路机碾压了近一年,大山沟不见了,一座山头出现在大山沟上,山头和山的四周,栽满了鲜花与绿树,还有几万公顷青青草坪——这里埋掉的是战争,种植的是和平,是绿色的希望,是对未来的创新和竞争——奥林匹克区。

古老慕尼黑有了一个新区,一个有活力的新区:宝马汽车的总部,建在这里,建筑形状,是九个巨形的汽缸。1972年,一座现代化的奥林匹克运动城又建在这里。在它们的周围,是一片片巨大的公园,鲜花、绿树、草坪、高贵的天鹅及数不清的珍禽,相伴游人,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面。

六、音乐中的奥地利

上午十点,我们离开友好的德国,离开难忘的、充满浪漫气息的慕尼黑啤酒屋,驱车去另一个讲德语的国家——奥地利。

车窗外,有看不完的美景:巨大的森林、草坪,蜿蜒的河流、小溪,点缀在山水之间的野花、牛群,风格各异的工厂、别墅,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感慨。

三点钟,车到维也纳。

维也纳,这里曾是欧洲的统治中心。一幢幢的建筑金碧辉煌,古色古香,一条条的街道布局完美,宽阔流畅,行人、车辆、建筑物,都充满古老而安详的情调。

有人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金色大厅的每个角落都是音乐的圣堂。我的感觉是:维也纳是艺术之都,除举世闻名的音乐之外,每幢建筑物的每条大街上随处可见的雕塑,都是凝固的音乐,形象化的诗篇。古老的城堡、宫殿,充满神秘色彩的教堂,现代化的商业中心,大街上悠闲地走过的马车及眼睛所见到的一切,都和谐地营造了一种浓厚的艺术氛围。

我们驻的旅馆,离维也纳大教堂不远。

吃过晚饭已九点钟,到商业区去走走,发现所有的商点都灯火辉煌,店门大开,但没有一个营业员,也没一家正在营业的,问导游,说为了体现公平竞争的商业原则,维也纳的所有商店是早九点营业,晚八点停止营业,至于店门开着,灯光亮着,是政府规定的,就是商店的主人及员工放假、出国旅游,也不准关门和熄灯——为了城市的亮化、美化。

莫扎特的雕像,静静地立在维也纳森林外面,像一只夜晚孤寂地觅食的夜鹰,他伤感地拉着小提琴。森林外及林中绿地毯似的草坪,使我悟出了许多。蓝色多瑙河,流淌着诗歌与音乐。老施特劳施,蓝色的多瑙河与你同在,你的生命已汇入这条大河,你是这条河中的一滴水,你成了这条河的魂,你的生命与灵性,让世界的每一个脚落,都流淌着《蓝色的多瑙河》。我古老的祖国,多的是大河大江,但为什么出不了伟大的歌手呢?是山太高,水太长么?

晚饭后,我们迎来了这次考察活动中最令人难忘的夜晚——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听奥地利爱乐乐团的音乐晚会。

八点整,晚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开始了。

我不懂音乐,我不会玩任何乐器,我看不懂五线谱,但今晚,我听到了,我听懂了世界上最高雅纯正的音乐:似林鸟报晓,似山泉泻韵,多瑙河的船夫摇着浆,维也纳森林的情侣在细语,出征的战马在狂奔,母亲怀中的婴儿在梦呓,教堂的钟声召唤负重的肉与灵……

每一曲演奏,都获得一片热烈的掌声。从掌声中,从每个穿着庄重西服的男士和穿晚礼服的女士们神圣的表情上,可知音乐在这里是与上帝同在的。

七、友好苏黎士

早起,乘车去花园城市国家瑞士。瑞士,欧洲中部一个多山的小国,人口近七百万人,土地面积仅41329平方公里——可耕地只占四分之一;德语、法语、意大利语为官方语言,讲德语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0%。十五世纪的欧洲,有这样一种说法:不愿做德国人的,到瑞士去;不愿做法国人的,到瑞士去;不愿做意大利人的,到瑞士去。因此,瑞士现有的23个州,是按语言的区域划分的,每个州都有自己的历史、法律。瑞士人说,瑞士联邦只能是一个政治意义上的共同体,瑞士没有巴黎,伯尔尼只能算一个联邦市。可以说,瑞士是自由民主人士的共同体,是欧洲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瑞士的社会与经济奇迹,正是多元文化融合的自然结晶。

下午两点,我们来到了瑞士的第一大城市——苏黎士市,导游骄傲地说,这里是人与自然最贴近的地方。这是一个讲德语的城市,人口88万,城市的建筑物井然有序地建在美丽的苏黎士湖畔,在老教堂上的巨大钟楼,可以和伦敦的大笨钟比美。

这里是国际金融中心——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都在苏黎士设有分支机构:世界级的各国大企业,都在这里融资。这里是逃税的天堂,也是洗钱的好地方——瑞士银行为顾客保密,是世界一流的。因此,世界上的富翁们,都把钱存到苏黎士,就像把钱放到自家的保险柜里。苏黎士,自然成了世界的钱柜。

苏黎士最漂亮的大街,当然是各大银行集中的金融大街——大街全长1500米,走一圈皮鞋上无一丝灰尘,瑞士人说:汤泼在大街上,可以用舌头去舔,很干净的——这话虽然有几分夸张,一尘不染是真的。因为,除了用现代化的清扫工具外,每天有近百名清洁工人爬在这条大街上,用洁白的毛巾擦干净这条大街——每天两次,各大银行上班前和下班后,各自承包片面,划定职责。

天已黑,苏黎士已是一片灯海。在一片树林,有许多人在吸大麻,有许多人有注射毒品——瑞士是世界上法律允许吸毒的惟一国家,自由的瑞士人说:有人喜欢吸毒,让他吸好了,只要他的行为不妨碍其它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不吸毒的自由。因此,苏黎士政府给吸毒爱好者划定了吸毒的地方——就是这天堂般美丽的苏黎士湖的一角,这一片树荫浓密的森林,离开这片森林,在公共场合吸毒,那是违法的。瑞士人是自由的,瑞士法律规定瑞士公民不准做两件事:不准个人印刷钞票和办个人电视台。

今天参观苏黎士理工大学。听校方介绍说,该校是瑞士学生最多的学校,有两万多名学生,有教师、教授近万人。教授兼职的比专职的多一些。同时,该校也是瑞士留学生最多的大学,有五分之二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国,主要是来自穷国或发展中国家。瑞士政府为这些学生提供了最好的服务,让他们完成学业:提供奖学金,但不是全额的;允许他们在假期就业,但必须政府批准;大学不远处建了红灯区,收费是全欧洲最低的——让穷困学生解决性问题,收费标准是政府规定的。

苏黎士理工大学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强项在电力发展、污水处理、环保三个专业。听同行的人说,昆明去年也有一个学生考入该校的,学的是污水处理。

该校的建筑物十分有特点,除主要的教学楼、科技楼、实验室、图书馆外,巨大的校园掩映在鲜花与绿树间,巨大的草坪是他的主要特色。小桥流水——这个中文形容词在这里也派得上用场:假山、流溪、拱桥、喷泉、鱼池及欧洲风格的亭阁,处处可见——让学生在纯自然的环境里学习——校方的办学风格。可谓匠心独运。

从理工大学出来,乘车去市政局,主要参观市政局的交通指挥中心。

交通指挥中心是一间两百平方左右的大屋子。中心除各种机器外,只有三个人在这里:两个人负责监控两块巨大的电视彩屏,屏幕上显示着整个城市及周边的交通状况;一个人负责向各市区、各街道的交通指挥人员发出指令,只要某个地点塞车或者出现治安问题,警察在五分钟之内即可出现在现场。在车辆日多的昆明,我们是否可以学一下苏黎士市呢?有到过昆明的苏黎士市官员,把昆明糟糕的交通状况称之为“魔鬼似巡环”——城市越大,车辆越多,交通越乱。

午饭后,我们参观了该市的给排水公司。

听建设厅郭厅长说,我们省与该市有许多合作项目,滇池治污,该公司正给予大力协助,明年有更多的合作项目启动。

车到公司门口,旗杆上飘动着中国国旗和瑞士联邦国旗;走进会议室,主席台上又见中国国旗。

简单的寒暄过后,我们参观了一座巨大的水池,水池建在文山的腹地,四周有五米厚的钢板,还有五十米厚的水泥墙,除核弹之外,任何炸弹都能有效地得到防御。这样的水池,苏黎士市有十多座,就是最残酷的战争状态,居民的用水都可以得到可靠的保障。

污水处理厂则建在离城市二十公里的山谷里,整座城市的工业污水、居民用水的污水,经过简单的处理后通过管道汇集这里,又通过循环处理和无害药物处理,排放出水厂的是可以饮用的二级水质的清水。处理后的粪便之类,制成干燥的有机肥料,供给农民和葡萄园主——有几分天方夜谭,但这是我们看到的事实。

作为友好城市的礼物,昆明市赠建的一座小型中国园林就建在苏黎士湖边。这里原来是一片200公顷的公园,中国园林成了园中之园。

听导游说,为建这座园林,苏黎士政府做了巨大努力。建园之初,有五户居民不同意建中国公园,原因既简单又近乎荒唐:中国人建了公园,让孩子们玩的地方面积减少了,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损害;硬要建造,五户居民要联名到日内瓦国际人权组织告状。结果花了近三年时间,苏黎士给排水公司花了大量金钱,苏黎士市政府做了大量努力,这座占地900平方米的中国园林才得以建成。

这儿确实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宽阔的草坪,软软的沙滩,还有几十棵高大的樟树——没有大树的城市没有历史。美中不足的是中国公园的门紧锁着,等了近半个钟头,看园的老头才姗姗来迟,打开锁,让我们走了进去。这儿的一砖一瓦,都是从中国用飞机运来的。

八、世界的日内瓦

乘车去伯尔尼和日内瓦,今天游览两座城市。

一路风景,风光无限。汽车行驶在一个大花园中。与德国、奥地利相同,瑞士也看不见一寸裸露的土地。车与山间,仿佛多了一些纯自然的野趣。我去过新加坡,那里的绿化美化也是世界一流的,但人工雕琢的痕迹随处可见。公路旁也有农场,也有葡萄园,虽是初冬,但没有枯草落叶的景象,到处还是绿色,到处看得见野花点缀路边。就是那巨大的葡萄园,一排的葡萄架,编织成一张张巨网,有一种诗意的美。农业在瑞士是高度现代化的,农民全瑞士只有4万人,但瑞士的农产品自给有余。每个农场都是园林化的,每个瑞士人都是美化自然的园艺师。

车到伯尔尼才九点钟。到旅馆放下行李,就跑到河边看伯尔尼风光。

伯尔尼实在太美了,美得让人找不到好的形容词来描述,只感觉到,人能生存其间,人生是件美事。

伯尔尼是瑞士联邦政府所在地,也是各国驻瑞士的使馆区。中国驻伯尔尼大使馆建在一座小山上,“这里是伯尔尼最好的地方”,瑞士的陪同告诉我们,以示对中国的友好。瑞士是中立国家,不参与国家组织和国际组织,不仇视任何国家种族,瑞士人只追求和平,追求世界的多样性,不追求一律。

伯尔尼是瑞士钟表工业的发祥地,精密仪器工业也很发达。多少世纪以来,许多瑞士人都开了手工作坊生产钟表。瑞士人做钟表,就像渔民织鱼网一般简单——这话虽然夸张,但瑞士多能工巧匠是世界公认的。到了现代,手表工业已从作坊变成了工厂,手工制作的手表成了稀世珍宝,价格昂贵。

在河岸公园,我们看到了一块巨大的漫画:一群恐龙,在山间,在平原,在海滩狂奔——它们冲进森林,森林退缩了,成为干地;它们冲进草地,草地渐寸草不生;最后,地球没有了物种,只剩下了主宰者恐龙,巨大的身驱没有什么可吃的,只好让巨大身躯上的小脑袋埋进河边的沙滩里,死了。问翻译小唐,小唐说,漫画的德文说明文字意思,是说大的东西靠不住。小唐已得到担保,三月后将来瑞士留学,对瑞士的国情比较了解,他解说,九月底,瑞士为要不要加入欧盟举行了公民投票,结果是:53%的瑞士人反对加入欧盟,理由是:大的东西靠不住:苏联很大,解体了!恐龙很大,灭绝了!为什么还要建立大欧洲呢?瑞士人不加入联合国,联合国的许多机构驻在瑞士,世界各国都尊重瑞士。瑞士不加入欧盟,却比其他欧洲国家富有、平安。加入了,德国、法国的粮食、牛肉要过境瑞士运到贫穷的国家去,成天火车、汽车不停地穿过瑞士,瑞士人富有、宁静的生活全乱了,所以我们不加入。原来,这幅漫画,是反对加入欧盟的主要宣传画。

伯尔尼市长听说苏黎士的市长设晚宴招待了我们,也准备了晚宴,让瑞中友协通知了我们,但代表团的多数成员坚持按日程去日内瓦,晚宴改成了午宴。午宴设在伯尔尼古老的有轨电车上,边吃边观光,这是伯尔尼人招待贵宾的最高礼遇。

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午宴。列车缓缓行驶在伯尔尼的街道、河流、森林里,客人们一边欣赏风景,一边享受美味,古老的城堡,尖顶的教堂,巨大的工厂,现代化的商店,五颜六色的人生,都印在这画的风光里,留在人生最好的记忆中。

下午三点钟,我们到了日内瓦。日内瓦,一个神话般美丽的国际城市,联合国的国际人权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国际贸易组织,都设在这里。联合国总部在美国国内,但联合国的多种专业会议,都在日内瓦举行。据导游介绍说,日内瓦虽然只有60万人,但每年到这里的游客,有600多万人;每天在这里举行的国际性会议,不少于100次,就是说,全球性的会议,每年有4万次左右在这里举行。日内瓦,一个国际会议之都。

我们参观了著名的万国宫,也参观了国际贸易组织总部,两处都有会议召开,只能在大楼前拍照留念。在万国宫前,跟一个会说汉语的土尔其警卫聊天,寻找一种开心。

日内瓦之所以举世著名,主要的原因是它自然风光美,而日内瓦的美,美在日内瓦湖的一湖碧水。另外,日内瓦国际红十字会的总部是红十字会的诞生地,也是红十字会精神和国际中立主义的发祥地——这也是世人景仰的重要原因。

说到红十字会精神的创立,我听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日内瓦人享利·迪南是一位中立的商人,他跟随法国皇帝来到伦巴第的战区,以便从皇帝那里弄到一张做生意的执照。“他去找皇帝,但找到了一种想法——成立红十字会”,以博爱之心救助伤员,救助贫民,救助其他灾害的受难者,救助一切需要救助的人。红十字会,是和平、善良、无仇视的标致。享利·迪南没有成为富商,但成了天使。

日内瓦,也是国际政治家、国际大富豪的天堂,世界各国的富商。在日内瓦有一幢私人别墅,是富有高贵身份的标致。

在日内瓦湖边照了几张照片,算是来过了日内瓦,更多的想法,随着明日的归去,减少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