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社会的一面多棱镜

2004-04-29 00:44
检察风云 2004年21期
关键词:风云法制检察

编者按: 《检察风云》近年来在社会上影响逐步扩大,离不开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大力支持。临近年末,选摘几位专家学者对本刊的寄语,以作为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

我眼中的《检察风云》

□文/上海市政协常委 姚俭建

最早接触《检察风云》杂志是在五年前。一位热心的编辑约我为该杂志写一篇有关社会热点分析的稿子。为了能写出符合编辑要求的文章,我利用一个周末到上海图书馆翻阅了几期《检察风云》,感到十分新鲜。她把我带进了一个有所闻而未熟知的世界。在这之后,除了我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的那段时间以外,《检察风云》一直成为我观察社会的一面多棱镜。可以这么说,我是《检察风云》的忠实读者,再加半个作者。这是因为上面提到的那篇短文《行贿顽症猛药治》,有幸在《检察风云》1999年第8期发表。

在同类期刊中,《检察风云》杂志的特色确实可圈可点。其中,汹涌的“案海”、理性的“关注”和多角度的透视,是这本杂志的三个鲜明特点。“案海”栏目的最大特点是鲜活而不媚俗。《检察风云》所报道分析的各类案件,大都曾在社会上引起过较大影响。按照时下的一种说法,有许多“卖点”可以挖掘。但《检察风云》杂志的同志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这类案件的报道分析非常注意分寸,既坚持客观、公正,又兼顾生动性。“关注”栏目对一些重大事件的分析,富有理性色彩,时常会引发读者做更深入的思考。如近期的《对刘涌案大结局后的思考》等文章,读来感触颇深。多角度的透视,则是散见在“社会”、“专栏”两个栏目中。出于职业的偏爱,我尤其喜欢“世态万象”、“走进专家视点”、“风云杂谈”等小栏目。这些小栏目把触角伸展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适合不同读者的需求,可读性比较强。

愿《检察风云》越办越好!■

愿《检察风云》杂志越办越好

□文/上海市政协常委 项斯文

自从担任特约检察员以来,《检察风云》就成了我十分关注和喜爱的一本杂志。

冠以“法制”为名的“杂志”,比比皆是,鱼龙混杂,尤其在车站、码头、机场摆放着许多花里胡哨的“杂志”,大多借着“法制文学”之名,行无法无制之实,实在有辱“法制”二字。然而,《检察风云》就不是这样,它登载各种案例介绍,却绝无猎奇之心;它注意了可读性和趣味性,却绝无哗众取宠之意。有的只是警世的诤言和醒世的启迪。《检察风云》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和法治意识,用心尽力来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宣传的舆论导向。

独特的敏感,独到的见解和清新的文风,是《检察风云》的一大特点。它以今天社会关注的热点为选题的重点。即使选题与其他杂志相同,《检察风云》也自有独到的视点,例如关于刘涌大案再审,《检察风云》分两期,用了6篇文章,十几页的篇幅,进行多角度的报道,达到一定的深度。然而即使这样,《检察风云》还是用了“刘涌案留下的思考有很多很多,这说明中国的法制建设将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一段话来结束,真是意犹未尽,发人深省。此外我很赞赏插在正文中的“短评”、“警句”、“提醒”和“相关链接”,它们的特点是恰到好处。

《检察风云》特别关注“反腐热线”和“监督前哨”。其深刻的含义,正如《检察风云》上一篇文章中语重心长的一段话:“法律是一柄双刃剑,既规范着民众的行为,也约束着执法者自身。执法者不仅担负着保证国家执法机器有序运转的职责,而且担负着忠实地执行法律、保证法律实施的使命。当执法者自身尚不能严格地执行法律,而是随意地扭曲、捏玩法律,其伤害的不仅是法律的尊严,更有民众对法律的信任!”

《检察风云》植根于广阔的社会。它的触角已不局限于法制,而是关注社会的方方面面。法制就是社会运行中的规矩,社会的动态必然是每一位关心法制建设的人关注的方向。“走进专家视点”、“风云杂谈”、“风云文摘”等专栏中选题之广,议论之深以及文字之流畅足见编者的用心良苦。正因为如此,这些专栏中的文章才得到读者的偏爱。■

学习、宣传法律知识的良师益友

□文/上海市政协委员 殷啸虎

由于曾经做过几年法学刊物的主编,对于法律类的杂志可以说是比较熟悉;作为一个法学专业研究者,定期阅读各种法学杂志,也当然是一种必需的“自我完善”;作为一个高等法律院校的图书馆馆长,了解各种法律刊物自然更是一种“专业素养”。

然而,大概是由于“手低”却又“眼高”的缘故,多数杂志拿到手,往往是匆匆浏览一下目录,如果没有特别吸引人、或者是特别感兴趣的内容,便搁置一旁。而在少数经常放在案头仔细阅读的刊物中,《检察风云》自然是其中之一了。这倒不是因为它有什么特别的“学术含金量”,而是其中的不少文章,或是针对社会热点问题作了及时、深入的报道,或是针对具体案件进行了理性的分析、探讨,通过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阐释现代法律的精神,弘扬公正司法的理念,普及法律知识。使得做官者有以为鉴,学法者有以为本,而从事法学教学和研究者更可以其中的典型案例和事例,作为进行教学和研究的参考。就以我本人而言,课堂教学中的不少素材和案例,就是取自于《检察风云》。例如,在举国关注的“刘涌案”再审终结后,《检察风云》以《刘涌案大结局后的思考》为题,刊登了一组文章,围绕此案中的一些焦点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在给法官作关于司法理念和司法公正的专题讲座时,就根据这组文章中的不同观点,结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进行了交流,使大家对司法理念和司法公正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也希望今后《检察风云》杂志能够更加紧密地把握社会热点,对于一些人们关注的大案、要案,在进行客观报道的同时,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使读者不仅受到普法教育,更能增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愿《检察风云》杂志为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惊喜和祝愿读《检察风云》有感

□文/全国政协委员 赵丽宏

读了最近几期《检察风云》杂志,心里有一点惊喜产生。感觉这本杂志和以前的旧印象大不相同了。

惊喜,当然是因为这本杂志变得比以前好看,比以前吸引人。现在的《检察风云》,内容丰富,文风生动,形式也适合大众口味。里面的文章,大多值得一读,或以思考见长,或以情节动人,或以所涉主题引人关注。刊物的形态,也给人亲切的感觉,图文并茂,使读者产生阅读的欲望。

以前的法制类的杂志,有两极分化的趋向,一极是板着面孔说教,感觉是企图给读者上法制教育课,宗旨固然不错,但乏味的说教,读者不爱看。另一极,便是讲述触目惊心的案例,仿佛是凶杀、贪污、奸淫故事的汇集。这样的风格俗而不雅,效果也会走向反面,但却迎合了一大批趣味不高的读者,可以上地摊。这两种风格,都不值得提倡。而我看到的《检察风云》,既坚守了理想的宗旨,又充分顾及读者的需求和口味。这样的法制教育,是生动的,艺术的,可以深入人心。我想,各种不同层次的读者,阅读这本杂志,都会受到有益的影响和教育。

《检察风云》的编辑要我谈谈对这本杂志的看法,想到了上面这些话。■

为公平与正义鼓与呼

□文/上海市人大代表 郑韶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公平与正义这些基本的法制理念被如此强调,被如此迅速地深化、细化为许多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法制、法规、政策和具体的政府行为。从表象到本质纪录着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行轨迹,鼓舞着全体中国人民为着自己的福利、国家的福祉而奋发图强、创业兴业。当然,从管制的计划经济到可控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管理制度和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都在大变中,由此“偏生”许多违规违纪违法甚至无法无天的行为,进而产生法与罪的对立、较量,产生对于形形色色的罪行、罪人深刻的反思和联想。这些主观意识的出发点或评判准则,正越来越多地闪现公平与正义的精神光辉——不仅仅是当事人、执法者还是旁观者。在这一过程中,普法刊物及其从业者功不可没。《检察风云》尤为出色。正是他们的辛勤劳动,严肃地、形象地、生动地纪录了中国走向法治社会进程中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为法制的建设完善添砖加瓦,加快构筑着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雄伟大厦。当然,大厦的构筑不仅仅是《检察风云》、司法界,也是全体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因此,应当让公民的多种声音甚至不大好听的声音,在刊物上有出声的机会——只要不违背公平与正义的原则。当全体人民都以自己的心声为公平与正义鼓与呼的时候,我国的法制建设和法治社会才有最光明的前景。

猜你喜欢
风云法制检察
风云三号E星初样星
检察版(五)
检察版(四)
检察版(十)
窃听风云(九)
检察版(九)
象甲风云
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
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