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波 韩清利
谈起非洲,人们会自然地将贫穷、落后、战乱、疾病等名词与之联系在一起,很难想到非洲也会有自己的特种部队。然而,这是事实。在非洲西部,几内亚率先建起了自己的特种部队。尽管几内亚整个国家的经济还很不发达,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很落后,可在组建自己国家的特种部队上,可以说他们是不惜任何代价,甚至付出血本。笔者曾有幸到过非洲,接触到几内亚的特种部队,在这里向热心的读者作一介绍。
临危组建总统亲点
几内亚特种部队的组建与该国的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其间包含着他本人的辛酸与无奈,同时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1996年3月,由于连年的战乱和灾荒,几内亚全境都处在生活的贫困线上,军内的待遇也非常低,甚至连部队的基本生活用粮都无法保证。为了改善军队的生活待遇,几内亚军中一部分兵力攻击了总统府。可谁也想不到的是,总统卫队竟然不堪一击,顷刻间便纷纷瓦解,各自奔逃了,只剩下几名贴身卫士保护着总统。这次事件之后,总统便痛下决心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并且开始酝酿和筹建特种部队,有计划地选派年轻军官到国外深造,学习国外特种部队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训练方法,以利于部队的长足发展。
到过非洲的人都知道,非洲大部分国家曾历经长年的战乱,部队兵员的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有的少尉、中尉级军官的年龄甚至达到了四、五十岁,几内亚也是如此。为了实现部队的年轻化,2002年10月,几内亚总参谋部出台了一项政策规定:凡年满50周岁或是军龄满36年的军人一律退休。这一规定使几军部队实现了年轻化。
新组建特种部队的人员来自于各个部队。先是在首都科纳克里集中进行挑选。一是对年龄做了规定,大部分队员均在18岁到25岁之间;二是对文化水平做了适当的要求,要求能听懂和会书写法语;三是对体能、灵活性和技巧性都做了选择测试。通过这一系列手段,使得几内亚特种队员的年轻化和基本军事素质有了基本的保障,也为日后的训练提供了条件。在训练场地的选择上,几军也做过认真分析,最初选择在首都附近训练,以利于将来熟悉情况,便于应付意外情况,但考虑到东部要塞康康的特殊地理位置——康康的安危关系到全国,最后由总统亲点,将兵营设在康康地区进行训练。
全营满编后约800人,其编制主要借鉴了欧洲一些国家的体制,设有指挥通信、后勤保障以及几个战斗连队。主要任务是担负主要防御方面的对外作战,应付和处理国内一些突发和意外事件,确保重要目标和战略要地的安全。
几内亚的地理位置环境特殊,一面靠海,三面被6个国家包围,从而决定了几内亚军事战略上的不利地位,正如几内亚陆军参谋长迪亚洛少将所说的那样“几内亚的境况就决定了我们要随时准备打仗”,因此特种部队的组建意义非常重大。
中国武器倍受青睐
由于几内亚特种部队主要执行机动作战和处理应急事务等,因此,其装备主要以轻武器为主。尽管武器种类繁杂,但基本上以中国武器为主,同时还引进美欧等西方国家部分武器作为必要的补充,如中国的54式手枪、59式手枪、56式冲锋枪、81式步枪、56式轻机枪、69式40mm火箭筒,以及俄罗斯的AK47突击步枪、德国的G3狙击步枪、法国生产的转轮手枪、多功能匕首、防暴武器等,从而构成一个较完整的武器装备体系。多功能匕首既是队员防身自卫的有力武器,也是生活和野战生存的好帮手。它主要具有砍、剪、锯、锉、锤、刺等功能,另外,由于匕首的重心设计合理,必要时还可当飞刀使用。
在诸多武器中,几特种兵尤为喜爱中国的56式冲锋枪和69式40mm火箭筒。几内亚是一个以丘陵地为主的国家,69式40mm火箭筒在这样的地形上便于机动和发挥火力,除了对付轻型坦克、汽车、水泥工事外,有的队员甚至还提出用它在山头上打击低飞的敌武装直升机。其实,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可能,在最近的伊拉克战争中,被打下的几架美国武装直升机中,有的就是被火箭筒击落的。
几内亚地处非洲西部,雨季气候炎热、潮湿,旱季风沙较大,而56式冲锋枪在我军服役时间较长,算得上是老式装备了,但因其具有动作可靠,操作简单,经久耐用,故障率低,勤务性好等特点,恰恰能适应几内亚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当然,部分西方武器也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同样受到非洲大多数国家的欢迎,但因其造价较高,所以在几军中装备数量非常有限。比如,德国的G3狙击步枪,它是一种精度高,性能可靠,制造工艺先进的武器,特别是它的瞄准镜固定方法特殊,四点定位使得镜体非常可靠,从而确保射击精度,有效射程可达 600m。
聘多国专家欲点石成金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搞好训练保障,几军聘请了外国专家进行现场训练和指导,并在诸多方面全力保障,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打造一支全新的部队:一是生活上尽量满足专家要求。几内亚国民收入较少,经济状况较为落后,民族工业数量少,收入不佳,农牧业的收入也很低微,其主要经济来源靠国际经济援助,许多基本生活用品都要靠进口。但为了专家能够生活好,他们还是为专家配备了冰箱、空调、电视等电器。二是极力满足专家对训练场地和器材的需求。大家知道,搞训练没有场地和器材就成了“无米之炊”。比如说,搞射击训练就需要有武器、弹药,可几内亚本国无生产能力,所有武器弹药都要用美元去购买。尽管如此,根据专家的要求,他们还是从法、德等国买来了狙击步枪。为了搞好格斗训练以及鉴于当地的实际情况,专家提出修建一个格斗篷,以利于队员在雨天或是其他任何时间均可得到有效训练,但修建一个格斗篷耗资较大,相当于当地人修建一个小宾馆的耗资,可谓不惜血本!对这样一个国家能下如此大的决心搞部队建设,这在非洲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事了。三是精心策划训练课目,突出重点。经过与多国专家磋商,特种兵营主要设置了以下训练课目:特种兵分队战术、单兵战术、通信指挥、格斗捕俘技术、射击技术、武装泅渡等。还有一些夜间课目,如夜间射击、捕俘和按图行进等。这些课目可以使参训队员达到能打会藏,协同作战,能处理意外情况的基本要求。
砺石磨剑初露锋芒
在非洲,自然环境决定了那里不存在寒冷的问题,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人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只要能混口饭吃,就可以生存下去。难怪有人用这样两句话来形容非洲人的生活:“穿衣两片布,吃饭上大树”。可特种兵营的训练与这些普通非洲人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折磨”,经过千锤百炼,已有点扬眉剑出鞘的感觉。
格斗与捕俘是队员们训练的主要课目。每天早晨都有一个小时的硬气功训练,既练运气技巧,也练肌肉排打,前倒、后倒、侧倒、前扑这些都在硬地上进行。为了检验队员们背部和小臂的抗击打能力,队员们分成两组,互相用直径为5~8cm的木棍击打对方。许多国家练习匕首格斗时都是用替代品(假匕首或塑料制品),可这里却是用真家伙进行,特别是小组对练时,那明晃晃的刀尖就在眼前绕来绕去,真可谓惊心动魄。练习夜间捕俘时,队员分组进行对抗,由于谁也不愿输给对方,因此,经常有个别队员受伤,有时甚至出现了胳膊脱臼等现象。
体能训练是一项经常性的辅助课目,队员们每周要进行3~4次10km 以上的长跑训练,而且风雨无阻。在康康市郊区,大多数早晨,都可听到特种队员跑步时带有特殊韵律的歌声。几内亚属热带草原气候,一年只有旱季和雨季之分。旱季时,气温高,风沙较大,满天尘土飞扬;雨季时,蚊虫较多,各种疾病盛行。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搞训练还真得下一番功夫才行。除体能训练外,他们每天还要进行6~7个小时的专业技能训练。
由于特种兵营是首次组建,几军上下都非常重视。总统本人也曾亲自到场视察队员们的训练情况,并针对发现的问题,专门派一名少将督促解决。在训练期间三军总参谋长曾两次亲临现场,听取专家们对训练保障和部队建设的意见。为确保参训人员的训练质量,几军总部拨专款,提高队员的生活标准,遇到穆斯林斋月时(日出之后到日落之前这段时间不许进食),参训队员破例,照样一日三餐,另外,在训练过程中坚持严格的淘汰制度。有的队员被淘汰后,很不愿意离开,就主动提出做后勤或是训练保障工作,有的则提出让自己做编余队员,以便刻苦练习,找机会重新入队。
2002年10月,康康大学2000名学生在少数人的煽动下滋事时,在当地警察、宪兵难以维持局面的情况下,州长请求正在训练的特种兵帮忙。60多名队员到达现场后,用他们学过的格斗和战术动作分组行动,仅用了不到2个小时的时间就有效地控制了局势,几内亚电视台对此事也做了相关报道,并披露了特种兵训练的相关镜头。从此,几特种兵的名声大震,在康康地区,甚至在几内亚全国都掀起了一股青年人勇跃参军的热潮,年轻人都为能成为一名特种兵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