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谁问,古都往事烟云

2004-04-29 00:44齐物论
经济 2004年3期
关键词:牌楼旧城古都

齐物论

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东便门、西便门、广安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中华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内城外城皇城二十三座城门,如今仅存正阳门、天安门以及德胜门之箭楼。

前门外五牌楼、东交民巷牌楼、西交民巷牌楼、东公安街牌楼、司法部街牌楼、东长安街牌楼、西长安街牌楼、东单牌楼、西单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帝王庙牌楼、大高玄殿牌楼、北海桥牌楼、成贤街牌楼、国子监牌楼——十六处跨街牌楼,如今仅存成贤街和国子监两处。

39.75公里的内外城墙,如今只在崇文门至东南角箭楼之间以及内城西城墙南端残存两段,而护城河、太平湖及莲花池的三分之一在拆墙运动中同遭填平。

大小胡同原有七千余条,20世纪80年代只剩三千九百条;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旧城改造加速,胡同以每年六百条的速度消失。遍布旧城的四合院,大多先沦为大杂院,然后在危旧房改造中被成片推平。

这就是1949年后的北京,一个幸免于炮火破坏的古都,却在和平建设年代面目全非。“古都风貌”已无可挽回,“大城市病”又如疽附骨:人口膨胀,资源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

其实我们本可拥有另一个北京:旧城整体作为一个大博物院保留下来,城墙、城门、牌楼、宫苑、坛庙、街坊、胡同、四合院等保持固有风貌,而在月坛以西、公主坟以东地区建设首都的行政中心区,转移旧城功能,发展新兴市区,如此则旧城保持古都格局,新城展示现代风范,“古今兼顾,新旧两利”——这就是著名的“梁(思成)陈(占祥)方案”。然而这一方案即使具备充分的经济、技术、文化上的合理性,也只能遭到无情批判,而半个多世纪以来北京一直致力于改造旧城,以旧城为单一中心,以新区包围旧城,同心同轴向外蔓延,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六环,以“摊大饼”的方式向外扩张,“面多加水,水多加面”,中心区功能越来越密集,旧城聚焦作用越来越强,“大城市病”日益严重,古都气象日渐凋零,几近“古今俱失,新旧两害”。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王军的《城记》从故纸旧闻、未刊手稿、官方档案、私人访谈、史籍专著中搜剔爬梳、抉隐发微,以北京五十余年来历次营城之争为主线,再现了首都空间演化的沧桑历程,并配以三百余幅精美插图,勾勒出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本书不惟记载城市的历史,也记录营城之人的命运,透过北京城市规划沿革变迁,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华揽洪等建筑师规划师荣辱浮沉的岁月,毛泽东、周恩来、彭真、吴晗等领导人物挥斥方遒的身影,朱自清、沈从文、郑振铎、俞平伯等文化名流超拔卓异的姿态,一一跃然纸上。

梁思成无疑是本书的中心人物,这位大匠在新中国却总是处于困惑之中:他曾经真诚向往苏联,认为土地私有制妨碍城市规划,坚信只有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才能按最科学、最合理的方式实施总体规划、总体建设,却不曾预见现实中的条块分割、单位所有,只能对自成天下的一个个大院徒唤奈何;他不理解天安门广场为何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广场,认为“这不符合人的尺度,是人掉到沙漠里去了”,也不欣赏人民大会堂的宏伟体量,以为“这是为了追求伟大、庄严、隆重而在尺度上犯了简单放大的错误,使人进去之后似乎变小”,却不知此类公共建筑追求的政治效果正是使人如一滴水投进海洋,感受自身的渺小的同时折服于海洋的壮阔。疏于政治哲学思考而又生活于一个泛政治化时代的梁思成,注定只能是悲剧人物。

本书也记录了一些喜剧场景,如1955年何祚庥的高论,“北京市当中放上一个大故宫,以致行人都要绕道而行,交通十分不便。”而1958年“大跃进”时有关方面果然规划“改建故宫”,“把天安门广场、故宫、中山公园、文化宫、景山、北海、什刹海、积水潭、前三门护城河等地组织起来,拆除部分房屋,扩大绿地面积,使成为市中心的一个大花园,在节日作为百万群众尽情欢乐的地方。”幸而这个超级大花园终未建成,我们今天还有故宫可供绕行。

《城 记》

作者 王军

出版 三联书店

2003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定价:58.00元

猜你喜欢
牌楼旧城古都
古都掠影
古都
西单和瞻云坊
浅谈旧城更新中建筑立面整治的策略与意义
搭纸牌楼
搭纸牌楼
关于大古都分布的宏观认识
中国城市新旧城空间规划的历史经验
漫谈北京牌楼(上篇)
基于CiteSpace的旧城改造研究热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