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全国爱耳日☆
由于药物、遗传、感染、疾病、环境噪音污染、意外事故等原因,每年约新生3万聋人,听力的障碍严重影响着这一群体的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卫生部等10个部门落实政协提案,确立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
听觉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必要的交流渠道。然而,最重要的是听觉使我们感知环境而产生安全感和参与感。听觉对健康而言是很重要的。因此,请您善待您的耳朵。
3月5日(农历二月十五) 惊蛰
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惊蛰时节,我国有些地区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季节。然而,在这春光明媚,暖风习人,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有一些“麻烦”在悄然滋生。一些有过敏体质的人一旦接触了花粉,就会引起全身“痒”、鼻奇痒难忍,喷嚏连续不断且涕泪不止等现象,有的人还会出现头痛、胸闷、哮喘等症状,这是因花粉引起的一种病症,也称“花粉症”。
在此,健康必读提醒您,如果您也对花粉过敏,那么请您尽量在赏花或在鲜花盛开的春天外出时戴口罩、墨镜等,以减少接触花粉的机会。
为爱作煮
在这样一个阳光灿烂的春天,把香菇、煎得发白的皮蛋粒、肉末、大米放到沙锅里,然后你揉着半耷着的眼皮,于半梦半醒之间拿着勺子搅拌,站足一个半小时,别嫌烦,要知道,这就是她每日的必修课程……等到睡意跑光,一锅和清晨的阳光一样香得不行的粥便好了。
然后你等着亲爱的她从睡梦中醒来,用你那不是玉脂凝成的手,给她亮上一锅漂亮的粥,摆上一碟咸菜、一碗馄饨,然后和她一起享受最浪漫的早餐、享受她幸福的微笑,对她说一句:我爱你。
这一天,我们提醒您,请时刻用心呵护您的妻子!
3月12日 ☆植树节☆
孙中山先生一生十分重视植树造林。1893年,他《上李鸿章书》的政治文献就提出“中国欲强,必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1924年他在广州演讲《三民主义》时反复强调:“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林植树,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举行植树式。以后将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1979年2月23日,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以法律的形式确定我国的3月12日为植树节。 每年3月12日作为植树节还有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意义。
3月15日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绿色食品”要认清
现在许多人对纯自然的东西特别有兴趣,觉得这是绿色食品,可以保养身体。尤其是一些花果茶更是觉得有益身心,多喝多漂亮嘛。但自然界的物种各有其属性,如果不了解其结构、成分,很容易因误吃而中毒。并不是所有的鲜花都可以用来酿酒或泡茶的。像夹竹桃的花果含有多种糖甙毒素,万年青的花和叶中含有草酸、天门冬等毒素,食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反应。如果误食了这些“绿色食品”,真是自找苦吃,量多时还会导致经常性头痛,需要接受药物治疗。
3月20日 春分
从立春节气到清明节气前后是草木生长萌芽期,人体血液也正处于旺盛时期,激素水平也处于相对高峰期,此时易发常见的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压、月经失调、痔疮及过敏性疾病等。在此节气的饮食调养,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热、偏寒、偏升、偏降的饮食误区。在思想上要保持轻松愉快,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在起居方面要坚持适当锻炼、定时睡眠、定量用餐,有目的地进行调养。
3月21日 ☆国际睡眠日☆
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五天不睡眠人就会死去,可见睡眠是人的生理需要。睡眠作为生命所必需的过程,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27%的人有睡眠问题。国际精神卫生组织主办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于2001年发起了一项全球性的活动,并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
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加大了人们的心理负荷,加之不良的睡眠习惯,使三分之一的人群产生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国际睡眠日”旨在使人们关注睡眠的重要性和睡眠质量。
3月23日 ☆世界气象日☆
春天是精神病的高发期,这可能与季节变化有关,春季容易出现的精神问题主要有抑郁、躁狂和精神分裂,其中抑郁症约占精神障碍病人中的一半,抑郁症的最终结果会导致自杀,这类病人的主要症状是:情绪低落、兴趣全面减退、体力脑力疲乏。而躁狂症症状则与抑郁相反。表现为情感高涨,思维加快,言语、活动增多。
春季精神疾患多发的原因主要有:1、春季日照和气温变化较大,容易影响人的情绪,加上天气转暖,代谢进入旺盛期,引起人体的一些内环境和内分泌活动发生变化,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尤其容易产生情绪波动;2、春季病人体内褪黑素相对缺乏。
健康必读在此提醒您,精神疾病要早发现、早治疗,病人要做到坚持用药,不要在这个季节停药,同时,当您身边有人出现情绪不好、焦虑、抑郁或失眠、烦躁等反常现象时,要多关注他们的心理或送其到医院就诊。
3月24日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认识结核病
早在公元三世纪以前,我国古代医学还只是认识到结核病可能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慢性传染病。以后逐渐认识到这是一种“肺痨”,其病因为“痨虫”所致。由于当时治疗办法极少,以致在我国民间广泛流行“十痨九死”的说法,甚至不少地方还形成了一种风俗习惯,即“痨病”者死后需用棉球堵塞其鼻孔,以免“痨虫”爬出来传染他人,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相当科学的作法,至今仍为医学上所采用。
后来,西方的一些科学家在解剖中发现这类病人的肺内有一个个坚实的团块,摸上去好象土豆或花生这类植物的根上块茎,就将这种病称之为Tuberculous,即结节的意思,这就是结核病命名的由来。
1882年德国科学家罗伯特·郭霍在这样的一些病人中发现了结核分支杆菌(简称结核菌),并且确定结核菌是结核病的唯一病因,结核病的病因及其发生机理由此得以明朗。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生结核病,当感染的结核菌量多或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发生结核病的可能性就大多了。人体各个脏器都可以因感染结核菌而发病,但以肺结核为多,占所有脏器结核的80%以上。
鉴于结核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1995年底,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3月24日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以纪念结核杆菌的发现者罗伯特·郭霍,并呼吁各国政府加强对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视与支持,控制结核病这种与贫穷相关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