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林
企业家是有些特质的,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更是如此。因为特质,往往成就了他们的开疆大业,又因为特质,时常可能制约了他们的再续辉煌。我们在领略侨兴吴瑞林的传奇之时,就特别能感受到吴“思维”特质的潜在风险。
首先,有感于吴对在侨兴使用“职业经理人”持“请别人哭,没有眼泪”的观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简单的结论?就因为两次外部经理人的引进失败?我认为,不妨多角度来看。其一,曾用的 “外部人”,或许压根就不合适,道是吴当初选人的失败。其二,企业根本就没有“外部人”施展的“平台”——是发挥才能的机制、氛围,而不仅仅是个挪“让”的高级“位子”。缺乏了前者的“岗位”,在任何企业都会成为“寡妇岗位”,谁也做不了、做不好!其三,看待“外部人”的心态也很重要。为什么“外部人”经营亏了2000万,侨兴那么敏感,为什么“自家人”挥霍玩了2000万而大事化小?也许,“外部人”在亏损之时,正在为侨兴打造“新基础、新气象、新机制”呢,而“自家人”在挥霍之余,又能给侨兴带来些什么呢?
其次,有感于吴在“自家人道德”与“外部人能力”之间的矛盾逻辑。虽然吴认为职业经理人绝对不会为自己企业的生死存亡牵肠挂肚,但另一方面还是强调,“最终可以用现代化的模式管理企业,在这当中职业经理人跟他们(自家人)的磨合是很关键的,磨合完了以后他们就会退出来,让职业经理人做,他们只要监督就可以了”。试问,在没有了职业经理人的侨兴,他们(自家人)与谁“磨合”?即便存在职业经理人,又为什么要跟 “他们(自家人)”磨合而不是相反?到底磨合“什么”?——是磨合“道德”,还是磨合“能力”?
第三,有感于吴所谓“人”“事”相宜的“拓展”路径。看得出,吴其实也很困惑。或许无法相信职业经理人,所以吴家的事业自然只能由吴家打理。幸好,吴有三子,于是就有了手机、电话、加利利三快业务,结果各把一方。如今,又冒出一块“新能源、新材料”来,没有了再一选择的吴瑞林,不得不决定延迟退休来顶一程。至此,人们不禁要问,侨兴如果再有第五、第六板块业务良机,那老吴又该咋办呢?
第四,有感于吴潜意识支配下的“王安式”的“交棒”模式。照理,侨兴是吴家所拥有,但未必非得由吴家所经营。但依吴的思维,侨兴这块产业最终还得父业子承。为此,他有意将侨兴交由儿子们“操练”。殊不知,“侨兴”并非一座铁打的营盘,或许不知不觉中,可能“练就”了“儿子”,而搭进了“侨兴”。毕竟,在当今激烈的竞争态势下,每一个时机、每一次失误对侨兴都会有代价的!如果侨兴有一天因此始料未及地步入“王安”后尘,相信那最是吴所万万不能接受的!
(本文作者系北京求是联合管理咨询公司总裁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