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谢
关键词:服装纺织入世思考
随着2001年11月多哈世界贸易组织会议上的“一锤定音”,中国人在经过十五年的艰辛谈判之后,终于使自己的国家在新世纪的开端跨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的行列,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理所当然的为之欢呼,为之雀跃,因为我国“入世”终于使中国人在国际贸易中可以享受平等的待遇了。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对我国出口的纺织品配额和许可证等限制逐步取消,给浙江服装业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到2003年底,浙江省纺织品服装出口160.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67%,比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幅高15.95个百分点;占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比重由上年的17.50%上升至19.92%。我省纺织品服装出口位居全国第二,与第一位广东省的差距由上年的34.61亿美元缩小至5.87亿美元。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150.77亿美元,占全国的23.23%,已连续三年居第一位。但是,在经历了“入世”后的两年多的今天,从整体上来看,浙江服装行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目前的现状也使本人产生了几分顾虑和思考。
一、浙江纺织品服装业的现状:
1、产量大而价不高。
“大”是指量大。浙江服装纺织品的生产总量在我国占绝对优势。亚洲最大的服装厂茉织华服装集团也坐落在浙江。
“不强”是指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产品结构上,中低档产品所占比重大,高附加值产品占的比重小。浙江出口的服装价格只相当于法国和意大利的1/4。而2001年美国公布的服装进口数字表示:来自欧洲的服装为12.37美元/平方米,来自日本的为6.33美元/平方米,来自中国的为4.72美元/平方米,世界平均值是3.51美元/平方米。
2、缺乏品牌意识。
名实不“对称”,在服装纺织品上表现了浙江是一个“制造大省”,同时又是一个“品牌小省”的矛盾。缺少知名品牌是一大弱点。在国内市场上享有高声誉的品牌的不多,象“雅戈尔”这样享誉全国的品牌相对服装厂的数量来说相对较少,更缺少世界知名品牌。在最终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占60%,大多数还是给外国品牌做加工,“替别人做嫁衣”。在中国服装业,茉织华服装股份公司的发展已是一个传奇。但是“ 茉织华”这个商标早已被国内一家很小的企业提前注册,从而导致现在茉织华服装在全国各地数百家专卖店、店中店所展示的西服品牌只能是“琼·麦劳特”(“JOHN·R·MAROTT")。
3、缺乏设计能力。
全省服装业设计能力比较弱,纺织品面料缺少新品种,没有领导时尚和潮流的能力,市场竞争过分依赖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优势。大部分服装厂都是来样或来样来料加工以及贴牌生产等。缺少自己设计和加工的整体生产能力。
4、企业数量多而不大。
浙江服装纺织行业,特别是服装行业,企业数量非常多,但规模普遍偏小。数以千计的服装厂遍布全省。 仅浙江省平湖市(县级市)就有服装企业1000多家。而国外的情况相反,以涤纶企业的规模为例,西欧是我国的3.5倍,美国是12倍,日本是13倍,韩国是30倍,台湾是35倍。所以我国的行业聚集程度较底。更重要的是,行业的组织程度低,企业管理水平低,交易成本高,内耗大,没有形成良好的企业生态和规模经济。
二、浙江纺织品服装业发展面临的环境
1、目前,服装业发达的国家借助技术、资金、文化和传统市场的优势,加大了对服装纺织品行业的改造力度,不仅巩固了原有的地位,而且在水平上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继续拉大。他们是以高技术、高附加值、时尚性为竞争手段。一种是走“高档次、高价位”的道路,像意大利的呢绒面料服装。一种是走“高技术、低价格”之路,像韩国的化纤产品。而这些优势是浙江众多企业一时难以形成的。
2、自由贸易区的保护政策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对贸易区之外的国家,特别是对中国,形成了一种力量强大的壁垒。目前北美贸易区内的贸易额已经占到它的全部贸易额的38%,欧盟的区内贸易额更达到它的贸易总额的52%。2001年墨西哥向美国出口服装按平方米计算比中国多1.35倍,价格比中国低54%。最近北美贸易区又在扩大。
3、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周边的东亚四国,即菲利宾、马来西亚、印尼和泰国等国与我国竞争激烈。它们的劳动力成本比我国更低,产品结构又与我国大体相同,目前有一些粗加工产品的竞争力已经超过了我国,成为浙江出口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
4、浙江服装企业大多是在家庭作坊式的加工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大多数服装企业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较为低下,缺乏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人员。这就阻碍了企业向规模化发展的速度。而入世以后,国外大的服装经营公司也有来中国合资或以其他方式合作办厂,利用我国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和其技术优势和响亮的品牌,与我们展开竞争,这对浙江省内那些弱小的服装企业来说形成了一种更大的“与狼共舞”的压力。
5、由于浙江大小服装企业林立,对技术娴熟的工人需求量越来越大,工人工资不断上涨,而中低档服装出口价格却在呈下跌趋势,服装企业利润也越来越少,拖欠工人工资的小企业较多,甚至有些企业因付不出工人工资而关闭。
三、浙江服装行业发展的战略建议
根据浙江服装行业的特点,本人对浙江服装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战略建议:
1、调整产品结构,在保量的基础上提高产品档次。
保量就是指数量上不应该萎缩,还应该继续发展。放弃了量的要求,也就放弃了现实的优势。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应放在提高产品档次上,争取在高档次产品上有新的突破,占更大的比重。
2、创造世界名牌,形成品牌优势。
不排斥为外国的品牌加工,或者借助外国的知名品牌。但必须明确,浙江的服装纺织品行业真正强大起来,必须有自己的名牌。自己的名牌只能靠自己创造,向“雅戈尔”学习,必须有长远的发展眼光。温州的“法派”服装公司邀请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做其品牌的形象代言人,力争把“法派”推向世界的意识值得浙江服装业同仁学习。当然,由于经济实力等方面的限制,前期对一些中型服装企业来说,也可以考虑与国内外有名的服装设计部门或服装公司进行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开发出属于自己品牌的产品。中小企业可以联合创名牌。逐步借助自己的品牌形成具有无限活力的无形资产,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也可以通过嫁接国外品牌发展自己的品牌,有实力的企业还可以收购外国品牌为我所用。
3、发挥文化优势,开发独特产品。
服装纺织品行业是一个传统性很强,又是一个不断创新和更新的产业。设计创新,款式翻新,时尚引领,潮流推动,是服装纺织品行业的运营灵魂。要开发出自己特色的产品,引领时尚。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首脑会议在上海召开期间,由于元首们身着唐装而使唐装一时间成为流行样式,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4、针对浙江服装企业“企业多,规模小,水平低”这一特点,政府应该在政策上大力扶持行业龙头企业,发展出一批有规模的企业。政府通过政策协调好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彼此间的利益关系,使中小企业成为大企业创名牌的助力,实行品牌联盟,从而形成良好的企业生态。大企业不是以消灭小企业为目的,而是团结小企业一起发展。小企业要认识到品牌是社会资源,创造者、所有者、使用者不是同一的,可以借助大名牌来提升自己,获得更好的效益。
5、改善机制、发掘和引进人才。
国际上“耐克”、“皮尔·卡丹”的经验值得我们重视。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服装行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行业,不需要高技术高水平的人才,但是现在我们要在世界服装行业界出大企业出名牌,使浙江的服装走出“替别人做嫁衣的”困境,没有人才是办不到的。任何行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浙江已成为全国服装加工大省,为什么就不可以成为服装设计行业的先头兵呢?所以政府也应该鼓励设计产业化,形成设计师的品牌系列。加大力度引进服装行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人才。
作者简介:
王谢民,男,37岁,曾任浙江得盛制衣集团办公室主任。现任浙江森泰克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