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明实惠的上海话

2004-04-29 19:35:02刘业雄
上海采风月刊 2004年4期
关键词:申花温州人上海

刘业雄

鲜亮的商业烙印

上海话与经济生活丝丝入扣,它被打上了许多明显的、鲜亮的商业烙印。

首先,经济术语严重泛化(破折号前面是上海话,后面是相应的普通话,下同):

谈敲定——谈朋友

耳朵打八折——耳朵不好使

买面子——讲情面

买账——认输

吃价——有名望

掂斤两——估计

打包票——保证

轧头寸——弄点钱

感情投资——关心人

…………

这“谈敲定”之“谈”,非常具有“谈判”的意味,而绝不是一般的“谈恋爱”、“谈朋友”之“谈”,而“敲定”则十足是生意场、投机买卖场上的作为了。北方人称为“搞对象”,或者“处对象”,就没有一丝上海话这句“敲定”里所包含的“协议味”和“合同味”。这“耳朵打八折”则一直使我好生奇怪,为什么偏偏是“八折”呢?莫非这里也有一个“发”的意思?为什么就没有“七折”或者“九折”呢?好像遇到了全市统一市场价,但有的时候也遇到过“打对折”,这大概属于全市最低价了。这“买面子”使所有的“情面”都或多或少地有了金钱含量,成了一般等价物。这“轧头寸”使所有的上海人似乎一下子都成了商人。这“感情投资”使一些关心人的“冒号”们的目的弄得非常暧昧、非常微妙、非常“尽在不言中”了。上海的《青年一代》杂志曾刊登过一篇文章可以作为注解。说有一个上海男青年,一心追求一个银行小姐,从柜台外递过一张纸条:“尊敬的小姐,一年来,我一直在认真地储蓄我的感情,期望有一天能得到丰厚的利息。现在我想零存整取的时间已来到,请您连本带息地付给,不知兑现率如何?”署名“一个虔诚的储蓄者”。

精明的上海人呵!

上海的不少童谣也反映了上海滩的商业气息是如何“润物细无声”的:

背背驮,卖猪猡,开年卖脱侬。

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吃侬个肉,还侬的壳。

落雨喽,打烊喽,小八辣子开会喽。

今朝礼拜三,我去买洋伞,落脱三角三,打只电话三零三,回去做瘪三。

对比一则山东的童谣:“高粱叶,劈大刀,你的兵马随我挑!急急令,盘三遭,关老爷,扛大刀,恁哪营里尽俺挑!”两地培养的是商场英雄与梁山好汉,从小就见分晓。这也是一种从娃娃抓起。

第二,上海话有时非常喜欢与数字联系起来。这大概是因为经济必须“数字化生存”,一是一,二是二,容不得一丝一毫淘浆糊。比如:

一帖药——服帖

两脚车——步行

抬老三——死亡

轧三胡——聊天

勿来三——不行

一塌刮子——总共

一天世界——极乱

三日两头——经常

投五投六———没谱

老三老四——叫板

搞七廿三——糊涂

三对六面——面对面

三病六痛——各种病痛

三翻四覆——反复多变

三亲四眷——各种亲戚

三朋四友——各种朋友

前世一劫——前世劫难

一门心思——专心致志

一家一当——所有财产

一点一画——老实方正

一长两短——原原本本

一塌糊涂——到了极点

一呱两响——东西脆生

一脚落手——一人做事

幺二角落——非常偏僻

勿二勿三——不像样子

狠三狠四——蛮不讲理

嘴五舌六——多嘴多舌

黑勃六秃——没有光亮

瞎七搭八——乱说一通

七知八搭——胡乱牵连

七乔八裂——东西变形

七讲八讲——东拉西扯

七上八下——忐忑不安

七荤八素——晕头转向

七零八落——飘散零落

七搭八搭——胡言乱语

七歪八牵——很不整齐

七拼八凑——拼凑起来

七弄八弄——东弄西弄

七勿老欠——活儿差劲

花里八拉——色彩鲜艳

乱话三千——胡说八道

小八辣子——平民百姓

五海六肿——身体浮肿

板板六十四——顶真死板

…………

可以说没有其他任何一种方言有如此多的“明码标价”的数字化语言了。

人们明白地看到了上海人心目中的那架时时在拨弄的算盘……

专业的股市特色

现在的上海话里还流行着许多“股语”,即股市语言:

踏空——没有加工资

上班套牢——工作忙

爱情套牢——妻管严

回档整理——当官日久没有升迁

二手股——二婚者

原始股——从没有谈过朋友

买了绩优股——嫁了好丈夫

买了垃圾股——娶了差劲的

…………

这并非完全是股民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习惯说法,我们的许多媒体同样是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混同于一张张“证券报”,尤其是一些关于体育的报道,有时与股市消息简直相差无几。

2002年7月14日《东方体育日报》,在一幅与股市一模一样曲曲弯弯的“中远汇丽队本赛季甲A联赛走势图”下冠以“重组概念”的大字标题。文章写道:“去年中远在注资之后摘掉了老牌‘甲B的帽子。本赛季之初又引进了大规模的‘资产置换。先后从申花引进了祁宏、申思等本地优质资产,又从国际转会市场上挖来阿尔西诺等巴西概念。走势一度相当强劲,两轮盘整之后即大幅冲突,占据榜首位置。近期无奈优质资产无法发挥作用,疲态尽显,走势也大幅盘跌。如不立即采取托盘措施,有继续下探的可能。”

2002年7月25日《新民晚报》一篇体育专栏文章写道,“在吴金贵看来,年轻球员,还有一些不足,这些被徐根宝称为‘概念股的球员,还需要再‘捂一段时间。也就是说,一些概念股,将重新回到原始股的状态。”

2002年8月11日《东方体育日报》,当申花1比0战胜重庆力帆、中远队4比1大胜八一振邦时,标题为“沪上双旅同奏凯歌上海足球触底反弹”。

2002年11月4日《新民晚报》的体育文章说道:“谁都没有料到,在沪辽之战后,申花人竟能将这么多的东西和足球联系起来,在他们眼中,比赛是股市中红红绿绿的指数……沪辽之战后半小时,在办公室里,申花副总眭建华指着一张甲A联赛积分榜说:‘你看,从现在开始,申花队每赢一场球,都能换来名次的提升。我们在少赛一场的情况下,比联赛第8名球队只少3分。”大概是上半赛季基础太差,以前申花赢球,光涨分不涨名次。这种感觉,就像股市里光涨指数不赚钱,一点都不爽。眭建华开始‘忆苦思甜,‘现在不一样了,我们要赚了指数,也赚钱。”

2002年7月3日《上海星期三》在《跌停板上的世界杯球星》的通栏大标题下写道:马尔蒂尼——收盘跌停;菲戈——资产高估;维埃拉——重组失败;贝隆——高位套牢;扎霍维奇——开盘即跌;奥特加——只跌不涨;勒伯夫——效益滑坡;哈坎·苏克——一路阴跌后反弹。

…………

你可以说是一种俏皮,一种喜剧,一种幽默,一种调侃,但渗透到上海人皮下脂肪里的股市倾向也是不容漠视的。

这股市化语言十足有上海特征。上海人非常喜欢炒股,而离上海不远的温州人就很不喜欢炒股。据从温州回来的人说,那边的证券交易所大厅里冷冷清清,老人多一点,中年人有一些,青年人影踪全无。温州全市的股民一共才10万户不到,而本地和外来居民加起来有140万,比例不足10%。这应该低于上海、北京及其他中型城市的平均数。温州人只是喜欢做生意,而且特别喜欢做生意,对商海弄潮情有独钟,他们大风大浪敢闯,大把大把钱能赚。20年前,温州人硬是在上海捣鼓出一种“温州电烤鸡”,这种在温州当地根本没有的“伪温州货”是专门为上海人炮制与准备的。今天,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上的“圣德娜购物中心”,是温州商人投资经营的百货商厦;投资数亿元创办“上海建桥学院”等文化事业的是温州人;双休日组团飞抵上海,立地成交数十套豪宅,投资经营房地产的是温州人(上海人不无抱怨地唠叨:上海的房价就是他们温州人像做批发生意一样一层一层、一幢一幢、一片一片地“团体批发”而买贵的);在七浦路盖起大型批发商城的也是温州人;做电器、皮鞋、服装、建材、印刷等行业的也每每是温州人。温州人一点也不“温吞水”。而我们上海人却天生不习惯在生意场上冒着船翻人沉的风险瞎闯瞎荡,对在股市上赚一点“小菜钱”却感到很是“小乐惠”。

动感的交通痕迹

上海话的别树一帜,还表现在它一直对城市化的物质条件情有独钟。

比如,它们与交通词汇已经到了休戚相关的地步。

乘11路电车——双脚步行

摇舢板——跛子

翘辫子(电车接电杆故障)——死亡

到西宝兴路——人死

打回票、开倒车——回转

大路——做事大方

六桥——故意为难作梗

吃红灯——不及格

兜近路——找方便

开夜车——通宵工作

电车路(有轨电车)——额头皱纹

开无轨电车——说话不着边际

掼侬三四条马路——比你好得多

脑子不转弯——笨拙

细一掂量玩味,它们确实委婉、隐喻,戏谑而不油滑,形象而又准确。

首先在上海出现的许多新的交通工具的名称,也都是先从上海诞生。从独轮小车“羊角车”到“东洋车”,从小搬小运的“黄鱼车”、“平板车”、“老虎塌车”到载人的“黄包车”、“三轮车”,从“脚踏车”,“机器脚踏车”到“有轨电车”、“无轨电车”,从“自备车”、“小轿车”到“卡车”、“吉普卡”,从“火轮船”、“摆渡船”到“驳船”等等,上海人是见一种新车、新船,就取一个富有首创性和原创性的新的车船名。

上海话有不少歇后语,也都与交通有关。比如早先的“船头上跑马——走投无路”,“九曲桥浪散步——走弯路”,如后期的“大闸蟹走淮海路——横行霸道”,就都是这样。原来的“四金刚腾云——悬空八只脚”后来就演变为“飞机浪吊大闸蟹——悬空八只脚”。

上海话里称“步行”为“走”或“跑”,一般说“跑”并不会与“奔跑”混淆,但其中内蕴的速度感是可以触摸到的。

以上还多半是老上海话,今天又新增加了“通路子”、“抢跑道”、“野路子”、“寻方向”等充满交通基因的新上海话,可以说是方兴未艾、蒸蒸日上。

大抵可以有点武断地这么说,现代化城市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方言里交通词汇增添的过程。如来自粤语的“拍拖”一词,它已经是“谈恋爱”的一个比拟词。

大约自清末以后,在广东内河航行的客船(俗称花尾渡)都由一艘形状较小的蒸汽火轮船用绳索拖着航行,两船之间有一定距离,这种航行方式俗称“拖渡”。但航行到下游珠江三角洲地区时,因河道多而狭,小火轮便要靠在客船旁边并列拖着航行。粤语靠在一起称“拍”,大小二船相靠而行,便称为“拍拖”,“拍拖”一词就是这样产生的。

民国以后,广东人得风气之先,男女相悦时在街上相伴而行,人们便哂笑称之为“拍拖”。后来“拍拖”就作为“谈恋爱”的代名词流行起来了。

——余思黎《“拍拖”》

方言与交通就这样“拍拖”了。

猜你喜欢
申花温州人上海
申花三十年大事记
新民周刊(2023年47期)2023-12-20 02:19:14
申花是冠军
新民周刊(2023年47期)2023-12-20 02:19:14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07-22 09:00:02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爱申花,是他们的信仰
新民周刊(2017年47期)2017-12-04 11:37:10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华人时刊(2017年17期)2017-11-09 03:12:00
沈亚:温州人电商巨头之路
金色年华(2017年11期)2017-07-18 11:08:43
鹿城温州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