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阿拉伯移民生活一瞥

2004-04-29 00:44郝克路
世界文化 2004年5期
关键词:阿拉伯人法国人阿拉伯

郝克路

在法国的大城市中总能看到头围方巾、身着长袍的阿拉伯男女移民。这些移民多来自法国原殖民地和海外保护国。20世纪60年代后法属殖民地获得独立,大量原殖民地国家的移民留在法国并加入了法国国籍,尤为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人为多。此后,阿拉伯移民陆续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移入法国。目前,在约占法国人口总数8%的外国移民中大多数来自阿拉伯国家。

里昂位于法国中南部,这里的阿拉伯人移民较多,他们多聚居在罗纳河畔城市中心区廉价出租的旧房中。以下是笔者耳闻目睹的阿拉伯移民的生活点滴。

经营生意

法国的阿拉伯移民中大多数是体力劳动者,文化程度较低。他们不仅承担如修路、建房等重体力劳动以及一些法国人不愿从事的工作,也有不少阿拉伯移民小商贩,设摊点出售各种阿拉伯特色的产品。在里昂,阿拉伯摊店很多,大致分四类:

一、食品店。阿拉伯食品店主要卖阿拉伯风味的面包夹肉和各种甜食。面包夹肉的制作方法独特,将鲜嫩的一块块生牛肉插在一个能够转动的金属柱上,旁边竖一电烤炉,一边烤,一边旋转,随着一阵阵浓郁的肉香味飘来,牛肉成了锥状的大肉柱。他们用锋利的刀由上至下将肉一片片切下来,夹在面包里,再放些生菜、孜盐、辣椒酱等佐料就成为类似三明治的食品。现在它同麦当劳的汉堡包一样,有系列产品。由于这种食品食用方便价格便宜,很受法国人的欢迎,在街上经常能看见下班的人们排队购买。阿拉伯的油炸甜食也很有名,类似我国的蜜麻花,各种甜食中都沾满了蜜糖。只是这些甜食大都供应阿位伯人,法国人很少光顾。难怪许多阿拉伯人吃得胖胖的,尤其是妇女和儿童,与细高的法国人形成鲜明的反差。

二、副食品店。阿拉伯人经营的副食品商店,门口多摆放着蔬菜和水果。有些水果已经被风吹干甚至霉烂。这些商店多出售各种调料、饮料、蔬菜、水果、面包。夏天,一些商店门口摆放各种颜色的冰基凌。令人奇怪的是有些毗邻于超市或市场的小店,商品的价格高于超市的价格,阿拉伯人也愿意到他们的同胞经营的这些小店购物。法国人一般是到超市或市场购物,很少去这些阿拉伯小店。商店唯一的优势是无营业时间的限制。当晚8点超市关门以后,靠近商业街上的小店,能够借助于夜生活的人群作些生意,而点缀在偏僻冷清街道上小店的生意就可想而知了。

三、零用品杂货店。不少阿拉伯人开办零用品商店。在这些商店橱窗内,摆满了阿拉伯五光十色的餐具、颜色鲜艳的地毯、布料。与法国人的商店不同,阿拉伯人的商店内,不仅柜台上摆置商品,在店内的地上也堆放着各种商品。顾客可以任意挑选。由于阿拉伯的水具、餐具造型优美,富有民族特色,较法国餐具便宜许多,吸引了一些顾客。

四、定期市场。定期阿拉伯市场设在城市边缘,整个市场方圆大约2平方公里,周围都有围栏。市场每周日上午开放。市场内分为几大区:小商品区多是从各地运进来的廉价背心、衣料、服装、玩具、炊具等,旅游鞋多是中国产品。这些商品价钱较法国超市便宜多了,一件大T恤衫只需1.5个欧元(人民币11元左右),而法国超市中的一件T恤衫最便宜也要6-7欧元。各种香水1.5个欧元一瓶。旧物区摆售的主要是旧衣物、家具、工艺品等,有人甚至只在地上摆着一两件旧物等待着买主。蔬菜副食品区占地最大。阿拉伯人多在此出售糖果、肉类产品、面包。还有专门的旧汽车区,五金用品区。市场中引人注目的是穿梭于人群中的十来岁的阿拉伯孩子,他们手提冷水桶,里面装着浸泡的罐装饮料。超市中售0.2欧元一罐,他们在这里卖到1-2欧元。来此购物的自然多是一些穷人。每个周日早晨,由市中心驶往市场的地铁几乎爆满,蜂拥而至的人流中多是阿拉伯人。中午时整个市场挤满了人,为了及时疏散市场的人群,从集市至地铁或汽车站还专门临时增设了公共汽车。

闲暇生活

法国人闲暇时喜欢在餐馆、酒吧轻声曼语地与朋友喝酒聊天,或到公园、郊外活动。阿拉伯移民则不同,他们总喜好本民族人聚集在一起。黄昏,大街上时常看到成群的阿拉伯小伙聚集在一起聊天。百般无聊的老人聚在街头,有的一边聊天一边用面包屑喂街头的鸽子。胖胖的阿拉伯妇女三五成群地在街头走着,时而看到有的妇女在垃圾箱挑拣垃圾。

酒吧是多数人闲暇生活的中心。阿拉伯人的酒吧间不大,约十几平米的地方摆着三、四张桌子,吧台上摆放着各种葡萄酒。从很远就可以听见酒吧中传出的阿拉伯音乐。我曾看到一家酒吧的女老板每天都随着音乐边歌边舞,与其说是招待顾客,不如说是自娱自乐。酒吧中的顾客几乎是固定的,年轻人与老年人总是分别聚集在不同的酒吧中。每天晚上,酒吧都爆满。年轻人下班后聚集在酒吧中打牌、赌博、大声喧闹,老人喜欢凑在一起聊天。在我居住的附近一家不大的阿拉伯酒吧外,是阿拉伯男人们聚集的场所。每天傍晚,总要有数十甚至上百阿拉伯人聚在这里。

阿拉伯人的另一聚集场所是穆斯林礼拜中心。伊斯兰教已经成为法国第二大宗教,200万人信仰伊斯兰教。在里昂阿拉伯人聚集区中有为数不少的穆斯林礼拜中心,它们建在居民区中普通的民房中。这里没有阿訇呼唤教徒的宣礼塔,也没有沐浴池。房间一头置放着进行净身仪式的阿拉伯水具,墙上挂着麦加的克尔白神庙的照片,地上铺着棉垫。每逢周日阿拉伯老人遵从阿拉伯人的习惯,聚集在礼拜中心,面向克尔白神庙的照片举行穆斯林仪式,诵念古兰经。

大多年轻的阿拉伯人经常聚集在另一种穆斯林中心,在那里,他们每周日聚集在一起打牌、欢笑。我住处附近的一个地方,阿拉伯人每周日都在那里聚会,大声谈笑着,喧哗声、阿拉伯音乐声、甩牌拍桌子声通宵达旦,周围的邻居倍受干扰。可以说,法国的阿拉伯移民一边在改造法国文化,一边也在改造他们自己的穆斯林文化,逐渐将穆斯林的宗教生活与现代生活结合在一起。

子女教育

为了使非法语国家移民的孩子受到同等教育,法国的中学、小学都有专门的法语补习班,在阿拉伯人聚集区的小学中,有专门为新移民孩子办的法语补习班。阿拉伯人的孩子上学,同法国人的孩子一样,实行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家庭生活困难的孩子,还有各种学习补贴,甚至中午免费就餐。所有阿拉伯移民的孩子都能够享受初级和中级教育。法国中小学假期很多,两周一小放,两月一大放。放假时,一般法国家长总是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或社区中心有组织的活动,一则为了使孩子得到学校以外的学习、娱乐机会,二则解决孩子无人照看的问题。参加校外辅导班或社区活动中心要支付较高的费用,所以在那里很少能看到阿拉伯移民的孩子。而大街、公园等公共场所成为阿拉伯孩子游玩的天地。有些做小摊贩的阿拉伯人让十来岁的孩子帮助看摊,从小培养孩子作买卖的本领。法国大学教育尽管学费不高,但也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因此大学校园中很少见到阿拉伯移民的孩子。

法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发达,生老病死都有较完善的社会保险。孩子上学有补贴,未成年孩子住房有补贴,生过三胎的妇女可以得到2000欧元的奖金,每个孩子还可以按月领取生活补助。一家只要有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大人不工作,靠各种各样的保险金、救济金也可以过得去。阿拉伯人家的孩子大都在三个以上,大街上行走的阿拉伯人,尤其是女人,总有一群孩子尾随在后面。

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对法国影响很深。阿拉伯音乐、艺术、饮食等已经被法国人接受,并逐渐融入法国主流文化中。但是阿拉伯移民却与法国人之间,不论生活方式还是文化行为,都难以融合。阿拉伯移民尽管住在法国,但却仍然生活在本民族的圈子内。

猜你喜欢
阿拉伯人法国人阿拉伯
阿拉伯人
法国人的风俗习惯
法国人为什么要“废除”数学?
从名言名句中看古代阿拉伯人的求知思想
来自阿拉伯的奇思妙想
“黄背心”在法国人气走低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Joke笑话
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