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战线

2004-04-29 16:05
经济 2004年6期
关键词:能源安全伊拉克石油

在谈到美国的伊拉克情结时,一位美国学者讲到“9·11”袭击过后出现的情形。当时,美国石油研究所接到了美国各地打来的电话,人们问为什么汽油价格突然暴涨,加油站前面排起长龙,人们开始打架斗殴。这令学者们感到惊诧,因为美国的能源库存是充足的,也没有任何供应危机,但人们心理上的恐慌却是那样巨大。智囊们的汇报很快便强化了布什政府的能源忧虑,尽管白宫至今不承认在“9·11”次日便想到了“倒萨”,但人们看到的却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变得日趋明朗了。

根据2001年6月美国副总统切尼主持编制的《国家能源政策报告书》,从能源安全的考虑出发,石油供应线的多种变化已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9·11”事件更是成为了迫使美国修改同沙特的特别关系的契机,其后对伊拉克的征服则被视为一箭双雕的战略选择。不仅如此,就连美国的“大中东民主”计划,也散发着石油的味道。表面上看,美国进入伊拉克是为了在中东建立“民主”和更好地“反恐”,而实际上却是为了巩固和建立亲美的能源安全体系。

美国在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再次提醒了中国人。与13年前的海湾战争不同的是,此番伊拉克战争使我们意识到了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能源争夺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在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能源消费国的情况下,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如果不能获得能源资源,中国的经济发展将放慢或停止。

如今,东北亚地区的能源消耗已经超过了欧盟,同时也导致了新一轮能源短缺和价格飞涨,而设在瑞士日内瓦的石油咨询公司则警告说:世界石油产量即将达到顶点。一种看似悲观其实客观的论调是:开采石油本质上是一种让人气馁的活动,在100口探井中,只有1口能发现某个重要油田,而人们目前发起的所有行动实质上都无法推迟世界石油产量达到顶点。对此,肯尼思·德费耶建议,政府要相信专家们的预测大致是正确的,从而充分利用危机真正到来之前的几年,从现在就开始制定扩大节能和替代能源的计划。而更重要也更现实的是,从现在起就要强化我们的富有全球色彩的能源战略。

石油安全的关键是找到供应多元化的方法。海湾地区显然是仍需重点注意的地区。目前,中国60%的进口石油来自局势动荡的中东地区,主要是伊朗、沙特阿拉伯和叙利亚,而沙特则已从中国最小的石油供应国之一变成了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

海湾显然不是中国能源地图上的惟一亮点。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在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印尼、澳大利亚等国的能源投资已初见成效,而在年初,胡锦涛主席的非洲之行很微妙地安排了埃及、阿尔及利亚、加蓬这样一条产油国线路,让同样对非洲石油颇有好感的美国人感到竞争压力的是,中国与埃及和阿尔及利亚已签署了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合作协议,并且还首次同意从加蓬购买原油。

值得注意的是远东的石油管线争夺。“安大线”和“安纳线”之争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西方学者所说的“亚洲的能源地缘政治学”,也即“对于额外的能源供给的需要,将证明是亚洲的领导人在为了几十年里所面临的最头疼的挑战之一”。

揭开国际关系中的各色包装,我们会发现石油已是形成新的国际秩序、建立新的国际关系、衡量国家实力和在国际新秩序中的势力范围的实质性因素,尽管我们并不赞许美国的“先发制人”的军事战略,但在能源领域中,我们却有必要不动声色地“先发制人”地展开工作,在可能的危机到来之前,构筑好我们的能源安全工事,以免被外来的因素压缩我们腾飞的雄心。

猜你喜欢
能源安全伊拉克石油
英能源安全战略,一份愿望清单
石油石化展会
伊拉克立法反对以色列
为能源安全贡献大港力量
基于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煤制油发展研究
奇妙的石油
基于熵权法*的广西能源安全评价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激战正酣
伊拉克战争关键人物今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