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帝王陵园之谜

2004-04-29 00:44庚莉萍
旅游纵览 2004年6期
关键词:秦陵封土宫墙

庚莉萍

去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秦始皇陵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技术成果验收会上,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宣布,通过最新遥感考古和物探勘查表明,中国第一个帝王陵园的布局之谜已经解开。秦始皇帝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陵墓,从秦始皇即位起开工修建,历时38年之久,比著名的埃及胡夫金字塔的修造时间还长8年。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该考古项目为国家“863计划”之一,这是我国首次将考古工作纳入该计划,这也是我国有史以来对西安秦始皇陵所进行的资金投入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地下考古勘察工作。

浩大的秦皇地宫

秦陵陵区范围应以封土为中心,东至代王镇、西至临潼区东关,北至鱼池建筑遗址,南至骊山,总占地面积约56.25平方公里。考古钻探资料表明,秦始皇陵经两千余年的变迁,虽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内、外城垣基础至今保存较为完好,封土本身未见大规模破坏迹象。专家预计地上、地下仍遗留和埋藏着极为丰富的珍贵文物,并未遭到根本性的毁灭。

秦始皇陵封土堆呈覆斗形,高76米,长和宽各约350米,如此大规模的封土堆在国内堪称之最。在临潼地区长期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封土堆的土是从咸阳运来的,因经过烧炒,所以陵上寸草不生。在秦陵封土周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内城和外城两重较大的且相互套合的城墙,外城墙以内的面积约2.13平方公里,构成了秦始皇帝陵的核心区域,目前已发现的主要遗址和遗迹有帝陵封土、铜车马坑、寝殿、便殿、陪葬墓区、珍禽异兽坑、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等。

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考古学家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探测发现,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

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围存在着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县口所谓的宫墙。经验证,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宫墙都是用多层细土夯实而成,每层大约有五六厘米厚,相当精致和坚固。宫墙顶面甚至高出了当时秦代的地面很多,向下直至现封土下33米,整个墙的高度约30米,非常壮观。在修建宫墙的施工中,为了检测用泥土夯实的宫墙是否坚硬,施工人员会站在远处用弓箭射墙,若箭能插进墙体,修好的宫墙必须推倒重建。

在秦陵周围地下还存在规模巨大的阴排水渠。这种长约千米的阴排水渠其实是堵墙,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之大让人难以想象。阻排水渠设计相当巧妙。秦始皇陵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落差达85米,面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了墓室不遭水浸。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通过物探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而且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与我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秦始皇曾亲自到过渤海湾,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画进自己的地宫。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探究中的几大学术问题

关于秦始皇为什么特别迷恋骊山这块风水宝地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观点,其中北魏时期的骊道元解释为:“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骊道元的观点受到学术界多数学者的肯定。不过也有学者曾著文提出过异议,觉得秦始皇陵选在骊山一是取决于当时的礼制,二是受“依山造陵”传统观念的影响。

古时,帝王在世时专用的道路叫“御道”,而死后特意为其专修的道路就叫“神道”,也叫司马道。司马道一般也是帝王陵墓的中轴线,具有重要的考古意义。众多秦陵考古专家都一致认为,秦陵的司马道为东西走向,即陵园面向东。其一,陵墓南、北各一条通道,惟有东边有五条通道,说明东边是主要通道,即始皇陵墓的方向为东西向。其二,从陵园的整个布局及地理环境方向来看,只有陵东侧地势开阔,符合古代选择墓向的要求。其三,墓葬和陵园为东西向是秦人故有的习俗。司马道持南北走向的观点者认为,陵园南高北低,背依骊山,俯视渭河,南北高差达85米,陵园面向北是再合适不过了。

项羽是否火烧秦陵?根据《史记》记载:“火藜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从中可以看出作风严谨的司马迁并没有提到项羽曾焚烧秦陵,同样考古人员在对秦陵陪葬坑的挖掘中也发现了大量火烧工和残余焦木。如果是项羽火烧了秦陵,那么陪葬坑里的珍宝为什么没有被运走,珍禽异兽坑虽然遭到了火烧,但坑内却完好保存着精美的铜鹤、铜鹅、铜鸭子等,让人不可思议。

秦始皇陵的收尾工程尚在进行之际,由陈胜吴广起义揭竿而起,关东各地纷纷响应。起义军不久便打到距陵园不足10华里的戏水附近。这时数十万修陵人员只好遵命放弃未完成的陵园工程,跟着少府令章邯阻击起义军。备受折磨的十万修陵人员后来也加入了起义军,由于对秦始皇极度仇恨,也不排除他们返回临潼后火烧秦陵的可能性。

该不该挖开这个暴君

史料记载,秦始皇陵创立不久即遭火焚和盗掘,赤眉军、后赵石勒与石季龙、唐末黄巢,都曾盗掘始皇陵。此后随着金石学兴起,人们对始皇陵的兴趣渐渐由获取财物向研究转化。最早实地考察秦始皇陵园的学者是明代的都穆。随着近现代考古学进入中国,1906年日本学者足立喜六实地测量了秦陵封土的高度、形状及底边尺寸;1917年,法国学者第一次观察到封土外形有高低不同的三层台阶。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该不该挖开秦陵,一些专家认为,现在文物保护技术还不过关,不如在地下的自然保存。“最难保护的如丝绸、壁画、漆器,青铜器好一点,但也会生锈。有机物的保存最成问题。马王堆汉墓出工的漆棺、帛画,都不能完好保存如初。”发掘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破坏。国家文物局的精神是一般不主动发掘,抢救性发掘为主。少数学者也有不同看法,主要理由是文物地下长期存放,也未必保护得好,挖出来保护更好。帝王陵寝作为一种旅游、文化资源,自然会激起开发的兴趣,而且常常是难以遏制的。而保护和发掘之间的争论,也从未止息过。

根据《光明日报》1999年1月。18日采访赵其昌的报道,1955年,郭沫若、沈雁冰、吴晗、邓拓、范文澜、张族等向政务院提交《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消息传出,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和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直接找到吴晗,告以当时我国的考古水平不足发发掘陵寝、进行研究和保护文物。无奈信奉“古为今用”的历史学家们和文物界专家争论不下,最后提请周总理裁决,周总理批示同意,“长陵发掘委员会”成立,28岁的赵其昌担任发掘工作队队长。由于偶然的原因,进展迟缓的长陵发掘转移到定陵,1957年5月,使用铁铲、手电筒等工具,人们打开了定陵地宫,取出了丝绸、青花瓷等大量文物。然而夏鼐等不幸言中,艳丽的丝绸很快变得类似树皮,大量文物未保存下来,万历皇帝的尸骨被红卫兵焚毁,1965年,郭沫若等人再次提出发掘长陵,周恩来予以否决。

2000年老山汉墓发掘后,陕西又有人提出“抢救性发掘”秦始皇陵、乾陵的计划。对这些计划,国家文物局坚决否决。陕西提出“抢救性发掘”的主要理由是乾陵处于地震带,可能在地震中遭遇破坏,以及属喀斯特地形,地下水毁损文物等。

在“考古旅游”兴起的今天,一份《秦始皇陵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出炉,报告提出项目建设资金由陕西省政府自筹1.5亿元,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贷款2.53亿元,不足部分1.5亿元申请国家计委予以补助。报告称,“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二十余年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为参照,按低限值粗略计算,秦始皇陵博物院按门票价格100元/人,参观人数按秦俑馆人数(180万人/年),每年收入为1.80亿元,加上秦俑馆收入,10年累计收入达到22.69亿元(平均年收益按5%逐年递增)。其他收入按门票收入的30%计算。另外,还可累计增加地方相关产业收入136.14亿元,对提高陕西旅游业整体水平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秦陵封土宫墙
游秦陵兵马俑
吴超英:一缕神光照宫墙
兵团八十三团棉花机械封土
到潞州
为卿成魔千年殇
入唐百济遗民流向与连云港封土石室墓
日本列岛封土石室墓的展开与连云港石室墓
我国东北地区的高句丽封土石室墓
秦陵陪葬坑土遗址安全含盐量探究
万世之功郑国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