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平 苏 丹
缘起:摩的司机本科毕业
2004年5月5日晚23点50分,上海东北角的控江路,记者工作完急着回家,因一时叫不到出租车,公共汽车末班车也已经开走,正巧路口停着几辆拉客的摩托车,于是记者决定选择搭乘“摩的”回家。时间已近午夜,记者又是孤身小女子,为了安全起见,记者只能在众多“摩的”司机中“以貌取人”。其中一位“摩的”司机看上去干净利索文质彬彬,戴着一副近视眼镜,颇有读书人气质,于是记者上了他的摩托车,在深夜的街道上在奔驰中有了如下对话:
记者:觉得你不太像是开摩托车的。
司机:怎么不像啊?那你看我像是干什么的?
记者:我倒觉得你有读书人的气质。
司机:你眼力不错,我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毕业的。
记者:是吗?名牌大学毕业怎么在开摩托拉客?
司机:我有工作单位的,在上柴股份。
记者:单位也不错啊,是工资少吗?
司机:每月三四千元。
记者:也不算少啦,怎么晚上还要挣这辛苦钱?
司机:唉,想做个上海人就要在上海买房子安家,我现在只能租房子住,上海的房价太贵,靠我的那点工资买不起啊,只能出来挣外快。
记者:每天要干到几点?
司机:每天下班后吃完饭就出来一直到半夜两三点吧。
记者:哈工大毕业在东北一般都能找到不错的工作和生活,你干吗来上海这么辛苦?
司机:我原来在济南轻骑集团上班,干了两年就跑到上海来了,我觉得上海是一个好城市。
记者:好在哪里呢?
司机:上海的工资高机会多啊,再说大城市谁不想来呢。
记者:那你来上海多久了?
司机:三年多了。为了有套自己的房子一定是要吃苦的,坚持过来就好了。
记者:和上海人相处容易吗?
司机:不容易,上海人太精明。
当一周后记者再次见到那位“摩的”司机时,刚好他和妻子准备外出。他的妻子穿着一身睡衣在他身后站着,司机把安全帽给她,她戴上后坐上了摩托车。记者向司机打招呼,司机的脸色挺疲惫地说:“有时候真的有些不想干了,太累太难了,但不甘心啊,只能继续留下坚持了!”然后这个本科学历的“摩的”司机载着穿睡衣的妻子绝尘而去。
正值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时节,据了解,今年外地籍毕业生留沪的名额只有20%,但是在光大招聘会现场,记者发现依然有大量的外地籍大学毕业生挤破脑袋要留在上海,相当一部分回家乡可以有优越工作和生活的大学毕业生为了留在上海,情愿拿几百元的月薪,这让记者立刻想起了那位名牌大学毕业却在深夜开着摩托车载客只为了要做一个有一套上海房子的“上海人”的“摩的”司机,究竟是什么让这些人“顽强”甚至“艰难”但心甘情愿地做一个“海漂”,成为一个“上海人”究竟为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为此,记者展开了调查。
“千金小姐”在上海孤独
据说在华师大自考班有一个“来头不小”的女生,其父是内蒙古包头市市政领导,母亲是一家当地著名速冻食品公司的老板。在家乡算得上是“千金大小姐”,却到上海来读自考班,记者觉得很奇怪,于是辗转找到了这位女生并证实了她的背景,她叫秦娜。
记者:你在家乡考过大学吗?
秦娜:去年考的,落榜了。
记者:按照你的背景,完全可以在当地读一个像样的大学,然后顺利找一个体面的工作,享受着优厚安逸的生活,干吗还要到上海来这么辛苦读自考班?
秦娜:父母也是这样劝我的,他们只有我一个女儿,希望我能留在他们身边。但我就是想到上+海。
记者:来了后感觉怎么样?
秦娜:非常不容易。我只能投靠我在这里的一个远房亲戚,我在她那里住了半年,但没有人告诉我外面阳台上那两个伸出来的竹竿是用来晒被子的,我的被子两个月没晒过,一切都要我自己了解自己动手,没人帮我。
记者:我们先不说上海的社会环境,在学校里同学中有很多都是上海人吧,你觉得你能融入他们吗?
秦娜:很难,上海话我也不会讲,而我的同学在一起就讲上海话,我一句也听不懂,有被排斥的感觉。
记者:你经济上面应该不成问题吧?
秦娜:对我来说,有的恐怕只是钱。爸爸不舍得我离他们那么远,所以每个月给我寄5000块钱。但我在上海不懂得怎样花钱,他们可以用10块钱买到一个外地人花几百块钱买到的东西,我实在不能容忍自己这一点,说出来也不怕你笑话,经常我与班级同学一起逛街我花上一千块钱,买的东西,跟她们用几十块钱买的东西差不多,而且还不流行,回来被她们取笑。
记者:这一年来总的感受怎么样?
秦娜:原先是早就有思想准备上海是个复杂的地方,现在我只想说金钱在上海既有用,又没用,金钱在上海买不到做上海人的优越性,买不到快乐,甚至会加剧孤独感。
记者:上海的竞争非常激烈,有没有想过万一自考考不出来,学历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秦娜:我不知道,但我还是想尝试。
记者:是不是因为有父母在后面撑腰?他们不可能撑一辈子吧?
秦娜:等我考出来,我会依靠自己的。
记者:有没有想过回去?
秦娜:不,不回去。
记者:为什么?
秦娜:上海是真正的现代都市,而且在这里可以知道很多外面的事情,和内地层次不一样,而且上海给人过另一种生活的机会。
“市长公子”为暂住证“拼命”
赖汶峰是那种典型的死活都要在上海的外地人,但是他的父亲却是山东一个大市的市长。这位“市长公子”1997年毕业于上海的一个大专,父亲原打算送他出国或者让他回家,然而他“赖”在了上海,漂了整整三年。然后自己开了一家小广告公司。
记者:能和我说说那三年“漂”的经历吗?
赖汶峰:1997年刚毕业的时候,我到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谁知公司半年后倒闭了,而我试用期还没转正,当然户口还留在学校。我又找了另一家公司,是出版行业的,也不顺利,试用期没薪水,还特别累,有时让我进工厂,做些仓库管理之类的活,但这个公司答应说,如果我能工作一年,就给我办一个暂时居住证,因为学校两年后会把我的户口打回原籍的,于是为了这个临时户口我就干了两年,两年后,公司给我办了暂住证,我才辞职。出版公司的那两年真是很苦,为了那张上海暂住证,我真是赌一把了。后来父亲资助我我才开办了今天的广告公司。说起这个广告公司,刚起步时,也是步履维艰。
记者:在上海除了辛苦还有没有别的“痛苦”?
赖汶峰:我曾经谈了一个上海女朋友,但因为受不了她的大小姐脾气,最终分手了。其实她看不起外地人,两个人在外面吃饭,她会看不惯我的用餐方式。这件事在我心里留下不小阴影。
记者:这么些年吃了这么多苦,有没有想到回去?毕竟在家乡你是市长的儿子。
赖汶峰:没有想过,我爸劝过我,但我怎么都不想回去,在上海再苦再累也不回去。
记者:为什么?
赖汶峰:说来也怪,倒也不是觉得家乡贫困或者环境不好,我觉得上海一旦你居住过,总有股吸引力让你离不开她。上海应该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我们外地人能发挥,能起巨大的作用,中国恐怕只有这么一个城市是这样。
记者:那现在是不是觉得自己是上海人了?
赖汶峰:事实上,看不惯上海的排外心理,那恰恰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不要将自己局限在“上海本地人”这样狭窄的观念里,关于自己是不是上海人,要看自己的评价,我认为在上海,你只要在努力,能为上海做贡献,你就是名副其实的上海人。如果听了老爸的话,打回山东,我不会有这样的机会。
乞丐想让儿子做上海人
5月9日下午,记者在陕西南路的襄阳市场偶遇一个操着简单英语专门向外国人行乞的乞丐,为了维护一点“国格”,记者给了他一个盒饭,以此“暂停”他的行为,有了这样一盒饭,记者便打算“教育”他,让他别在这里丢中国人的脸。
记者:哪儿来的?
乞丐:安徽。
记者:看你也不残疾,干吗非要到上海来讨饭?
乞丐:我原来打算到上海打工的,可没人要我。
记者:既然这样干吗不回去?
乞丐:家里挣不到钱,我要让我的小儿子到上海来读大学。他学习很好,已经上高一了。
记者:干吗非得到上海念大学?你能负担得起吗?
乞丐:只要能在上海上大学,再困难也要让他念!上完大学留在上海,儿子就可以做上海人,我们一家都可以到上海来了。
记者:你认为你的想法很容易实现吗?
乞丐:总要试试看吧。上海是个好地方。
记者:好在哪儿?
乞丐:过好日子的机会多。
在记者的整个调查中,在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坚持“漂”在上海的人们甚至乞丐的嘴里都听到了“机会”两个字,正是上海无数的“传奇”和造就这些“传奇”的环境让他们看见了“机会”——成为另一种人、成就另一种人生的机会。也许他们实现梦想的过程可能将要经历无数艰难险阻,或者根本就无法实现,人生是需要希望来支撑的,而上海可以提供这种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