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快乐

2004-04-29 00:44王之纲
含笑花 2004年6期
关键词:第欧根尼布娃娃心安

王之纲

公元前300多年的一天。古希腊科林斯城街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向躺在木桶里的哲学家走来,他俯身说:“第欧根尼,我能帮助你吗?”“能,”第欧根尼说,“站到一边去,你挡住了阳光!”——此刻,这位哲学家正躺在栖身的木桶里晒太阳,心满意足,乐以悠悠,“比波斯国王还要快乐”——他这样对旁人说。

或许我们对第欧根尼的“快乐”不以为然,但大概会同意,人生追求的是快乐而不是痛苦。

然而,有意思的是快乐与痛苦恰恰如影随形,犹如一片树叶的两面:或是痛苦中有快乐,快乐中有痛苦;或是快乐之后的痛苦,痛苦之后的快乐。由此,“痛,并快乐着”,才成为经典语言。

快乐是什么?古希腊快乐学派定义为“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扰”。经典的解释则是“感到幸福或满意”。尽管众说纷纭,其实大同而小异。即快乐主要是指精神的享受,与那种“有了快感就喊”的肉体的、物质的感受不能等同。

快乐依赖一定的物质基础,这是毫无疑义的。如果饿着肚皮,就连笑也会吃力。但无疑,她更偏重于灵魂。所以有人才发出这样的慨叹:有房子容易有家难,有妻子(丈夫)容易有爱情难,有金钱容易有快乐难。

一个小女孩用爸爸买的昂贵玩具换回了小朋友廉价的布娃娃。妈妈骂她蠢。其实,真正蠢的是大人。大人不知道“快乐无价”。与快乐相比,财富不值一文。大人也不知道,将来,哪怕她送给女儿一辆汽车或是一架飞机,女儿也不会再有当初拥有一个布娃娃那样的快乐了。

《红楼梦》第31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中,贾宝玉对于财富与快乐的关系有一段精彩的表述: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有性情;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儿,也可以使得,只是别在生气时拿它出气;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喜欢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砸了,也是使得的,只别在气头上拿它出气,就是爱物了。

摆正人和物的关系,切勿做物的奴隶。这样,快乐或许就离你不远了。

知识可以储存,财富可以储存;但生命不能储存,快乐不能储存。譬如第欧根尼正在享受的阳光。固然,以后他还可以再晒太阳,但彼太阳却已不是此太阳了。所以有人说,人生是一趟单程的列车。沿途的万水千山,春花秋月,古寺钟声,野渡舟横,潮起潮落,云卷云飞……你都不可能重新领略。正因为如此,人类才如此眷恋人生,才如飞蛾扑火一样地追求快乐。

人追求快乐,但在追求的过程中却往往陷入误区,把快乐和财富、权力、名誉……等同起来。怀着这样的意念去追求快乐,犹如梦中拥抱美人,以为抱紧了,睁开眼,却什么也没有。

快乐与财富的多少或权力的大小其实并无必然联系。葛朗台先生家财万贯,但他的快乐却很短暂:一个人在黑暗中数着成堆黄灿灿的金币,眼睛也染上金币的颜色,变得黄橙橙的。只有这时,他的心才因为快乐而颤栗。而与之相反,一条红头绳就足以让喜儿高兴半天。传统影片中苦大仇深的穷人无不以忧愁为食,以仇恨为饮。其实不然。否则,何来阿凡提和伊索那些幽默而又睿智的故事?

生活中,人们喜欢快乐的人。他快乐,别人看着他也快乐。因为,快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反之,郁闷也是这样。吉普赛女郎艾斯梅拉达所到之处,人们脸上洒满阳光;而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师,却能使一座小城笼罩在阴郁之中。同样的原因,一部《水浒传》,林冲是我最不喜欢的人物之一;从始至终,他好像就没有笑过。

有一个有趣的悖论:物质生活越富足,人就越不容易感到快乐。细想也是。譬如过年,在从前是最快乐的一件事,因为可以放假,有新衣服穿,有肉吃,还可以放鞭炮。但这些平常时下都有了,过年的快乐自然也就少了。从前,农村有俗谚曰:馋婆娘盼坐月,馋汉子盼过节——都是因为有得吃。现在,“盼坐月”的女士大概不容易找了吧?

快乐的条件和表现之一是“灵魂的无烦扰”,通俗地说,就是“心安”。古人就说过“心安是福”。怎样才能做到心安呢?马丁·路德如是回答:“无亏的良心是床上最好的枕头”——为人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

清清白白地做人,老老实实地做事,快快乐乐地生活——如此而已,夫复何求

猜你喜欢
第欧根尼布娃娃心安
第欧根尼的木桶
此心安处是吾乡
你在,就心安
布娃娃
旅行的第欧根尼
此心安处是吾乡
一顿饭一处心安
布娃娃脏了
旅行的第欧根尼
无法征服的第欧根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