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式刺刀的生产厂家及标记
30年式刺刀的生产从189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45年,前后近半个世纪,并且是由分布在日本、朝鲜和中国的不同兵工厂生产的。起初,日军使用的包括30 年式刺刀在内的各种自产兵器都是由国营各大兵工厂生产的,但随着对外扩张规模不断加大,民间企业也逐步加入到军需品生产行列。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以后,受日本政府战时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大部分工业企业都直接或间接地转向了军需生产。从1937年10月起,日本连续实行了两次“中国事变”军需动员计划。1938年4月,日本政府公布了《国民总动员法》,称:“今逢战争时期,为达国防之目的,冀发挥国家全体之力,拟对人力、物力资源等,加以统制运用……” 此后,政府根据需要不断安排民间企业转向军工生产,绝大多数日本企业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绑到了战争的车轮上。像30年式刺刀这样的冷兵器,也同样被安排到了许多不同的民间企业进行生产。为了相互区分,刀身上多打有相应的厂徽或其他标记,这些标记是鉴别30年式刺刀出处或品评其价值的最直接的依据。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这些民间企业往往都归属数个国营大兵工厂领导和监管,大兵工厂在民间企业内设有监督班,负责监管军需品的生产,其产品上除带有本企业的标记外,在经监督班验收合格后,再打上对应的大兵工厂的厂徽,所以这一时期的许多30年式刺刀上都打有对应制造厂和监制厂的两个标记。
一般来说,30年式刺刀的厂徽都打在刀身右侧靠近护手处,由一些简单的图案组成,代表不同的制造厂和监制厂,有的在其下方还打有汉字,常见的有“石”、“菅”、“尚”、“和”、“高”等(图1 (b))。此外,在刀柄尾端顶部,也常打有长度为5~7位阿拉伯数字的号码,有的数字前还有1至2个假名,有的早期生产型在数字的上方或下方还打有汉字标志,以“名”、“阪”、“和”为多,也有打有“昭”、“仁”等字的(图1(a)),这些假名和汉字应该是对应着某个验收者或生产厂。
最初生产的30年式刺刀,有的像18年式刺刀那样,在刀身右侧靠近护手处打有“东京炮兵工厂 明治××年造”的汉字标志,有的在刀柄上打有西门子公司的标志,有的像大多数日制步枪一样刻有象征天皇的16瓣菊花的徽记。但这些只是极少数,后来生产的30年式刺刀,则统一改为打制造厂和监制厂的标记,目前所能见到的都是后者,主要有以下几种。
东京炮兵工厂(Tokyo Hohei Kosho)或小仓兵工厂(Kokura Rikugun Zoheisho)
从建厂到二战结束,日本陆军的绝大多数武器都是由东京炮兵工厂及后来的小仓兵工厂供应的,其中也包括刺刀。东京炮兵工厂前身是幕府于1861年(文久2 年)2月兴建的关口制作所,它是日本第二家近代兵工厂,1863年5月投产,主要制造火炮。1868年4月,该所被明治新政权接管,专门生产步枪等武器。1870年起称为东京炮兵工厂,因位于小石川(Koishikawa),又称小石川炮兵工厂, 1923年起改称东京陆军兵工厂(Tokyo Rikugun Zoheisho)。1935年,该厂迁至小仓并改称小仓兵工厂。从东京炮兵工厂到小仓兵工厂,厂徽始终都是一个圆圈外围绕三个半圆(图2),表示从上方俯视时的四枚叠放在一起的球形炮弹,以纪念该厂从生产火炮起家的历史,该厂徽从1898年一直沿用到1945年。
光精机制作株式会社(Hikari Seiki或Hourglass)
该厂是小仓兵工厂监管的下属生产厂家。关于厂徽的含义,以前曾有人释为沙漏,实际上为一透镜(图3),表示该厂的主要产品是军用光学精密机械。该厂位于台湾高雄,其他情况不详。
松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Matsushita National)
该公司是日本著名的民营企业之一,于1918年(大正7年)3月在大阪大开町设立。从1937年开始,该公司积极投身于收发报机、电话等军用通信设备的生产。1938年初,其下属的松下金属公司(Matsushita Kinzoku)开始接受陆军省订单,生产机枪弹弹壳,后来逐渐扩展到大多数常规兵器。其间生产的30年式刺刀上仅打有一个标记(图4(a)),与小仓厂徽相类似。稍后松下金属公司成为小仓厂的监管企业,厂徽改为中间有字母 “M”(松下的缩写)的箭(图4(b)),同时在左侧打有小仓厂徽,但也有单独打有松下标记(图4(c))的刺刀。到1944年初,日本全国572家指定军需品生产企业中,松下公司下属企业就有7家之多。松下公司对战时军需生产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甚至是倾尽全力的,对侵略战争的“贡献”也十分突出,但战后这一点并未受到追究,目前该公司仍是全世界最大的电器生产和经销商之一。
名古屋兵工厂(Nagoya Arsenal)
该厂于1923年设立,是规模仅次于小仓兵工厂的日本第二大陆军兵器制造厂。其厂徽为大圆中包含上大下小的两个外切圆(图5)。名古屋兵工厂除自身参与生产外,还负责监管若干下属企业。与小仓厂不同的是,名古屋厂的厂徽打在生产厂家的右侧。不过单独打有该厂徽的30年式刺刀并不全都是在名古屋生产的,同样使用该厂徽的还有位于爱知县春日井市的分厂,即1939年7月设立的鸟居松(Toriimatsu)制作所,该厂占地约100公顷,有工人12000人,主要生产99式步枪、狙击步枪及30年式刺刀。1945年日本投降后该厂被撤销。
田自动织机株式会社(Toyoda Au to mat ic Loom或Toyoda Jidou Shokki)
该厂是名古屋兵工厂监管的下属生产厂家。厂徽为4条相互交叉成菱形的线条,代表织布时交叉的经纬线,中间为自动的“自”字(图6),根据“自”字末笔写法不同,又分为两种。该厂除生产30年式刺刀外,还生产过“二式短剑”,实际上就是缩短的30年式刺刀,配用于1942年(神武纪2602年)定型生产的二式伞兵步枪。与30年式刺刀不同的是,二式刺刀的厂徽标记打在刀柄背部的金属部分上。该企业在战后仍然存在并继续发展,目前是我国纺织业所用自动喷气织机的最大供应商。
理研钢材公司(Riken Kouzai)
该厂是名古屋兵工厂监管的下属生产厂家。厂徽为一个菱形中间有两条平行的竖线(图7)。该厂的前身是1927年在东京成立的理化学振兴事业株式会社(理化学研究所),制造汽车用活塞环。1941年,发展为理研重工业株式会社和包括理研钢材公司在内的理研康采恩,战时生产飞机、汽车用活塞环和钢铁等。现今理研株式会社仍然存在,主要生产汽车零部件。
金城凿岩机制造公司(Kanashiyo Sakugan-ki)
该厂是名古屋兵工厂监管的下属生产厂家。厂徽为五角星内有一“K” 字(图8),五角星为日本陆军的象征,“K”应为神奈川县(Kanashiyo)的缩写。该厂具体情况不详。
仁川兵工厂(Jinsen Arsenal)
其厂徽为五角星内有一类似树叶状的图案(图9),有人认为是象征着荣誉的桐叶。根据中间图案的大小,厂徽可分为两种。日本在侵占朝鲜后,于1923年在该地设厂,主要生产38式、99式步枪及刺刀等轻武器,是朝鲜半岛上最大的日军兵工厂,并在平壤、元山等地设有多个分厂和监督班。1946年后大部分被朝鲜人民军接管。
奉天兵工厂(Mukden Arsenal)
Mukden即奉天,为沈阳的旧称,也有称其为满洲(Manchuria)兵工厂的。该厂前身是1916年军阀张作霖设立的奉天军械厂。“九·一八”事变后,该厂被日军占据,1932年在其基础上组建了奉天造兵所株式会社,1937年扩建后改名为奉天兵工厂。该厂是日本在中国境内设立的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兵工厂,主要为日军和伪满军队生产各种轻重武器。日据时期,该厂厂徽为一个被三等分各种30年式刺刀厂徽的实物照片的同心圆(图10(a))。日本投降后,奉天兵工厂被国民党政府接收,并于1946年11月改为兵工署第90厂,其间继续改造和生产部分日式武器,不过厂徽有所变化(图10(b)),但打有后一种厂徽的30年式刺刀大多较为单薄和简陋,有的比日本二战末期的产品还要粗糙。1948年底沈阳解放后,90厂被人民解放军接管,并成为626厂等诸多国内现代军工企业的前身。
图11中所示的4种厂徽对应的生产厂家尚不明了。图11(a)为向下的等腰三角形,可能是三爱工业公司;图11(b)为叠压在锚上的五角星,外文资料中称这个标记为Rocking Star,估计生产厂家与海军有关,或者是为海军生产的某种武器上的刺刀;图11(c)中单独的五角星既可以代表日本陆军,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队的标志,所以认为这些刺刀是日本生产和国内八路军、新四军兵工厂生产的两种看法都有。但从实物来看,打有五角星的刺刀一般都是早期型号,且工艺较为精细,特别是血槽加工较为规整,与根据地兵工厂手工生产刺刀的情况明显不符,个人认为日本生产的可能性更大;图11(d)所示的厂徽为菱形内带“60”字样,风格与日本兵工厂截然不同,应为国内厂家仿制产品。国内称为60厂的有两家,一是1945年11月成立的京沪地区兵工厂接收处,1946年9 月改称兵工署第60厂,但主要生产美式武器。二是1949年4月太原解放后,由西北制造厂等与晋兴机械厂合并成立的第60兵工厂。由于打有该标记的30年式刺刀现多在山西、河南发现,且皆为早期型号,做工较为精细,故是后者生产的可能性极大。
图12(a)与日本海军陆战队的徽记近乎相同,估计代表海军兵工厂或横须贺海军工厂,打有该标记的30年式刺刀和95式士官刀在国内均存有实物。图12(b) 对应厂家是东崎株式会社,该厂也是小仓兵工厂的监管厂之一,此厂徽主要见于95式士官刀上;图12(c)对应的厂家主要生产轻武器弹药,产品上多有打“ム” 标记,其他情况不详;图12(d)为大阪炮兵工厂,厂徽为两门交叉的旧式野炮,该厂亦是日本近代两大陆军兵工厂之一。1870年2月,明治政府接管幕府的长崎制铁所,将部分机器设备和工人迁至大阪,创建大阪制造所,后改称大阪炮兵工厂,主要生产山野炮、海岸炮和攻城炮等重武器和配用弹药。
除此之外,现存实物中还有大量的无标记30年式刺刀,其中一些加工精细,另一些则较为粗糙。这里面多数是国内各兵工厂所仿制的刺刀,可能也有一些是日本原产的。值得一提的是,抗战期间各抗日根据地兵工厂制造了大量刺刀,仅1942年晋察冀军区就生产了4.7万余把,原材料多是钢轨及炮弹弹体,但其中仿30年式刺刀并不多,除极少数是为仿造的部分日式6.5mm步枪配套制造外,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弥补战斗中的损耗。抗战结束后至1950年前后各解放区仍在仿制30年式刺刀,不过数量依然不多。总的说来,国内仿制的30年式刺刀大多较为粗糙:一是刀身钢材中杂质多、易锈蚀,有的还有“夹灰”现象;二是钢火差,易弯折、易断裂;三是刀身较薄较窄,护手、卡笋部分单薄;四是血槽部分多数为手工制造,有的系用钢棒在烧红的刀坯上砸成,有的是用錾子在刀身上直接凿出,边缘较不规整,槽内也不平滑。
30年式刺刀在战争中的使用
30年式刺刀是日军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冷兵器之一,到二战结束为止,有据可查的生产数字约为680万把,比1906至1945年的40年间日本各种步枪的总产量还要多40万,实际生产数字肯定更大。30年式刺刀除可配用于38式、99式及一式等各型步枪外,还可以配用于96式、99式等轻机枪,这在其他国家也是相当少见的。在日本陆军中,除曹长(上士)以上佩带手枪和军刀以外,包括部分军曹(中士)在内的大多数士兵都是人手一把30年式刺刀,海军等其他兵种的警卫部队和宪兵也有配发。此外,并不广泛使用步枪的炮兵部队的炮手、驭手等也多有佩带,主要作为个人自卫武器和日常工具使用。38式步枪全枪较长,装上30年式刺刀后,更是长达近168cm,弥补了日军士兵身材普遍较为矮小的缺点,加上刀身较长、厚重结实,杀伤力很强,在拼刺时占有相当优势;同时日军非常重视白刃格斗技能,入伍的新兵要经过严酷的长时间拼刺训练及体能锻炼,因此刺刀肉搏近战成为日军在作战中经常使用并且占有一定优势的战术。
30年式刺刀在日军中受到重视由来以久,它的第一次大规模使用是在日俄战争中。1905年1月25日到28日,在沈阳会战前夕的黑沟台战斗中,立见尚文将所率第八师团残余部队组成“立见军”,并自命为临时司令官,在第五师团的援助下,全体以刺刀进行突击,成功解除了俄军对自身和秋山好古率领的骑兵第一旅一部的包围,并反败为胜。这一次的胜利作为以师团为单位执行“白兵突击”(白兵突击(はくへいとつげき)是日军在进行白刃战时所喊的口令)的成功战例,助长了日军作战指导思想中浓厚的唯意志论倾向,以至于把“刺刀突击、白刃决胜”称为是“攻击精神”的结晶,过分夸大白刃格斗和精神力量在战争中的作用,到后来30年式刺刀甚至成为日本陆军的主要象征。1909年,“决定战斗最终胜负的方式是刺刀突击”被写入《步兵操典》。一直到二战结束日本投降为止,“利用刺刀进行短兵夜袭攻击”始终是日军的基本作战信条。
实际上,30年式刺刀的神话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自欺欺人的骗局。同样是在日俄战争中,1904年11月26日,为夺取旅顺口东线松树山堡垒,日军组织起以中村觉少将为首的3 000人敢死队。出发前中村觉要求“我们将以刺刀打击敌人,不管敌人火力多猛,在敌阵地上立足未稳之时,谁也不准开枪”。当日18时许,日军敢死队破坏铁丝网后向堡垒发起冲击,被俄军2个缺编的水兵连以白刃格斗阻止在胸墙一带。战至次日凌晨2 时,敢死队伤亡过半,中村觉亦中弹负伤,被迫撤退,这一次以刺刀对抗机枪和铁丝网的大规模“白兵突击”便以日军告负而草草收场。30年之后,在南洋的热带丛林中,当日军面对火力占绝对优势的美军时,任何依靠30年式刺刀进行的“白兵突击”往往都是以尸横遍野的惨败而告终。在中国战场上,大规模刺刀战的情况也很少出现,白刃战多是以排、班为单位来进行。但面对装备处于劣势的中国军队,白刃格斗一如既往地成为日军的强项。抗战期间牺牲在日军刺刀下级别最高的中国军官是国民党第79军军长王甲本中将,他于1944年9月7日在湖南省东安县山口铺附近与日军的遭遇战中,被敌刺中腹部壮烈殉国。到抗战后期,敌我力量及战术能力发生了彼消此长的变化,同时日军中有经验的老兵也逐步损失殆尽,拼刺刀逐渐成为一种得不偿失的“精神战法”。到战败投降前夕,日本在“全民玉碎”的口号下,在本土及各殖民地的日本侨民中组织了各种“肉攻队” 和“特攻队”,而其中的多数人连步枪也没有,只有绑着30年式刺刀的木棍和竹扎枪,试图进行自杀性的“本土决战”,以刺刀来对抗盟军的飞机和坦克,30年式刺刀因此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最后疯狂的历史见证物。
30年式刺刀之所以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像,并不是因其在战场上的表现,而在于它是屠戮中国人民的最主要凶器之一。日军始终认为,用刺刀来“处理”战俘和平民,既节约弹药、又不会发出多大声响,而且可以有效地震慑民众,使其打消任何反抗的念头。特别是在南京大屠杀期间,这种“处理”办法更是残酷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原日军士兵外贺关次在1937年12月13日的日记中写道:“……途中,遇到二、三十名残兵败卒,便枪杀或刺杀了他们……在南京南门车站,工兵队的胆大妄为者刺杀或绑成十字地刺杀了中国兵70名左右。城外,尚有许多人躺在敌人的尸体堆里,发出痛苦的呻吟声,最后通过我们的手送他们上西天者,不知其数。……”《东京昭日新闻》随军记者铃木二郎在回忆录中也谈到了在中山门城墙上对俘虏的集体屠杀:“……俘虏在25米宽的城墙上排成一行,一个个被刺落到城外。许多日本兵举起刺刀,使劲地吆喝着,再向俘虏的胸膛和腰间刺去,只见鲜血飞溅,阴森森的气氛使人毛骨悚然。在那里,我又看到了前一天在中山路励志社,日本兵把我错当成是中国人而企图刺杀我的一副凶相。……”对平民的虐杀行为更是到了罄竹难书的地步,当时的安全区委员会委员马吉牧师在信中写道:“12月18 日……有个5岁的男孩被送到医院来,他被刺刀戳了5刀,1刀戳穿了腹部;有个男子,身上被刺刀戳伤了18处;有个妇女,脸部有17处被戳伤,腿部也给戳了好几刀……”在其后的各次作战和“扫荡”中,30年式刺刀成为屠杀中国人民的 “效率”最高的武器,将战俘和平民作为活靶练习刺杀的惨剧更是一再发生。在整个抗战期间,倒在30年式刺刀下的中国民众要以百万来计数。从这个意义上说,30年式刺刀可谓是臭名昭著,如今存世的每一把该型刺刀都可能见证过这一段浸透中国人鲜血的屈辱历史,都可以说是日本侵华和大屠杀的铁证。
二战期间,30年式刺刀除了装备日军外,还广泛地装备伪满洲国和汪伪军队,受到日本支持的泰国、缅甸等国的仆从军队也有使用。虽然日本在二战后不再生产30年式刺刀,但实际上战后日本陆上自卫队、警察预备队和保安队仍装备该型刺刀和99式步枪,直至被自产的64式步枪所替代。在中国,30年式刺刀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50年以后。在抗战中缴获的大量日制步枪和30年式刺刀在解放战争中被继续使用,并且其中大部分最终成为人民解放军的装备,为人民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那一时期的许多纪念碑甚至是徽章上都有该型刺刀的身影出现。抗美援朝开始后,入朝作战的志愿军中仍装备有部分38式步枪和30年式刺刀,而先期从朝鲜半岛撤出的苏联红军也将缴获的包括30年式刺刀在内的大量日制武器交给朝鲜人民军使用。在国内,30年式刺刀和38式步枪一直使用到1970年代末,才最终从民兵装备序列中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