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德国人爱喝啤酒,来到啤酒之都慕尼黑,才着实领教了一番。
慕尼黑是德国第三大城市,巴伐里亚州的首府,位于阿尔卑斯山北麓。这里气候温和,空气湿润,附近盛产酿造啤酒的植物原料,因此啤酒酿造业十分发达,全城共有60多家酿造厂,如果再加上家庭作坊就更多了。慕尼黑人爱饮啤酒是闻名于世的,有个令人匪夷所思的例子: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哭闹时,给点啤酒喝便会令其安静下来。
慕尼黑每年都要举办啤酒节,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民间庆典之一。进入9月,慕尼黑人便兴奋起来,市中心的黛丽丝广场焕然一新,彩色气球点缀着,各色广告林立,啤酒商搭起节日的帐篷,准备了充足的啤酒。在开幕这天的中午12点,在12声礼炮中,慕尼黑市市长打开第一桶啤酒,宣布啤酒节开始,这时人群沸腾,身着鲜艳裙装的女郎川流不息地将啤酒送到客人面前,帐篷里人声鼎沸,碰杯之声不绝于耳,人们开怀畅饮,载歌载舞,尽情享受这美妙的时光。
啤酒酿造业的发达自然带动了啤酒馆的兴隆。说起慕尼黑啤酒馆,人们也许会记得,1920年的2月24日,纳粹党的前身德国工人党在可容纳一两千人的著名的霍夫勃劳豪斯啤酒馆首次召开了大规模集会,希特勒在这里宣布了德国工人党的“二十五点纲领”。以后,这“二十五点纲领”便成为纳粹党的正式党纲。另一件令德国人记忆深刻的事件是,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在慕尼黑的贝格布劳凯啤酒馆发动政变,企图在此胁迫巴伐里亚州当时的执政长官三巨头向他屈服……
历史的烟尘早已消散,如今的慕尼黑仍然是啤酒馆林立,其中有容纳数十人的,也有容纳百人的,大都宽敞明亮,人们在那里悠闲地饮酒休息。今年3月28日,我们西安新闻代表团一行几人经过几十个小时的飞行,于当地时间下午6时抵达慕尼黑,在一家中国餐馆吃了晚饭后,即被接待人员带进附近一家啤酒馆,说是去“感受”一下。谁知进了大厅即被酒馆内热烈的气氛感染,大家竟找位子坐了下来,非要尝一尝不可了。
这家外观朴实的啤酒馆其实很有来历呢!原来它曾是德皇威廉二世的皇家啤酒屋,有两进大厅,至今皇帝的半身画像还高悬于厅内。花瓣似的穹窿装饰虽谈不上辉煌,却也大方漂亮,厅内可容纳五六百人,座位却非常简单,不过是一张张可供6人至8人入座的粗木桌椅罢了,两厅中间有一小乐队在演奏巴伐里亚民歌,为饮酒者助兴。
初次“混迹”于洋人中间,我们有点拘谨,然而原先坐在桌旁饮酒的一德国男子一点也不拘谨,反而乐得“混迹”于我们这群“老外”中间。这位先生五十开外,头发稀疏但红光满面,他始终保持着微笑,彬彬有礼地向我们点头示意。见他这么友好,我便通过翻译主动自我介绍说:“我们是中国人,中国西安,知道吗?”“知道西安,知道秦始皇!”听说他知道西安,我高兴地连连说,太好了,太好了,欢迎去西安看看秦始皇的兵马俑。不料他耸耸肩,用手做了个很夸张的比划,意思是太远了,不可能。我不甘心,又说,西安有德国的汉斯啤酒,你知道吗?他的回答多少让我扫兴:“不知道!”翻译解释说,德国啤酒的牌子太多了,仅慕尼黑就上千种。我又说,我们那儿很多人喜欢喝汉斯啤酒,广告宣传说汉斯是德国口味。他显然讷于言辞,但耸了耸肩,眉毛高挑了一下,表示非常自豪。
这位先生见我频频地发问,干脆掏出一个皮夹子,取出了张类似名片大小的小证件,翻译看后说,他是一个秘密警察,是酒馆特聘来此帮助维持治安的。我倒有点怀疑,秘密警察证也能轻易示人呀?翻译猜测,他可能只是警察局中一名低级警员,着便衣在酒馆中预防突发事件而已。但不管怎么说,与一名德国警察交谈一番,是个意外收获。
侍者送来了我们点的啤酒和饮料。德国的啤酒杯也是有些名气的,它们形状各异,有一种状似长靴的特大啤酒杯,容量竟达两公升以上。依我看,啤酒馆中的侍者都是练过手功的,他们大都二十岁左右,个个身材矫健,身穿白衬衣,外着黑皮马甲,黑色长裤,左手平托一个托盘,约放五六杯酒,右手高擎一个托盘,上边摆放了四五个特大酒杯,另有奶酪、小吃等。实在是身手不凡。
酒馆中演奏的巴伐里亚民歌欢快、节奏感强,似乎很能点燃饮酒者的热情,往往是乐声响起,全场合拍击桌,兴起者舞之蹈之。我想,这不就是狂欢么!这不就是节日么!可这又是多么平凡的一个夜晚啊!人们紧张地工作了一天,到酒馆去,让身心彻底地放松,让心爱的啤酒在肠胃中痛快地流淌,这有多惬意呀。正在胡思乱想,一种熟悉又久违的乐声响了起来“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太不可思议了,在遥远的慕尼黑,竟能听到这亲切的声音!同行的人往左一指,是又一桌中国人,原来是他们点的!我们控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和着音节,敲着桌子,击着手掌,高兴地唱了起来。
啊,啤酒屋,你让我永远记住了慕尼黑!
祝静力,西安市人,高级记者,著有散文、随笔等,西安日报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