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业和城市化协调的发展与农村城镇化相互关系的思考

2004-04-29 12:05谢京华
北方经济 2004年8期
关键词:城市化城镇化人口

谢京华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推进农村城镇化,实现城市化和农业的协调发展,这是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一、农业与城市化的内在联系

(一)城市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许多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城市化基本上都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前工业时代,虽然也有城市,但一般只是限于政府部门的集中地和商品集散地,数量不多、规模也不大。客观而言,这一时期的城市是以后工业化时期城市的雏形。存在于欧亚非三个大陆上的各种前工业时代的文明中的城市形态大致符合上面所说的基本特点。只是到了十六、十七世纪,欧洲特别是西欧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后,城市化才逐步发展了起来。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在进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后,发生了巨大的质的突变。这一质的突变的标志就是以劳动者分工协作为特征的大机器生产的普及。由于分工协作和机器的使用,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物质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不断膨胀扩张。马克思对生产力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评价极高,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短短百年中所创造的财富超越了人类以往任何时期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正是在这一特定的物质财富的生产方式下,或更为准确地说,在这一生产力发展阶段中,生产的集中必然导致生产要素的集中,进而必然导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二)农业与城市化的内在关系

一国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受到的影响方面诸多,本文集中于三个方面加以讨论,以揭示与城市化的内在联系。这三个方面分别为:人口、土地、资金。

1比丝诜矫妫壕萃臣疲如按人口比例计算,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大多已达到70%,有的甚至超过了90%;不少发展中国家也达到了50%以上。而我国目前已达到36%,即近45亿人口。一般而言,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一国城市化水平随工业化水平的发展而相应发展,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同时增长。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未来,更少的农业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以满足更多的城市人口的需求,将成为确定不移的发展趋势。

2蓖恋胤矫妫豪┐笸恋卣加檬遣豢杀苊獾模城市化对农业的作用还表现为城市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城市建设用地外延增长必然占用大量耕地。农业在土地问题上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方面,必须在最大可能条件下,为城市化提供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必须在逐步减少的耕地上生产出数量和质量仍能够满足一国基本需求的产品。

3弊式鸱矫妫撼鞘杏捎诓唤鍪侨丝诘闹匾聚集地,消费巨大;而且还是一国生产能力的主要集中地域。因而,一国的资金必然主要投入到城市中进行循环流通。即便是农业生产体系中自身积累的储蓄,为了追求更高更确定的收益,也从农业生产体系流向城市。

二、我国农业和城市化发展面临的现实状况

(一)城市与农村经济差距拉大,农业劳动力潮水般冲击城市劳动力市场。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问题。目前,城乡差距还有日趋扩大的苗头,城乡之间在经济分配上的对立越来越严重。农业长期投资不足,而且人力、资金外流,使农村地区的生存和发展条件相对恶劣。这样既对城市的管理造成难以估量的压力,同时又造成农村地区不断走向衰败。我国的现期发展状况虽没有严重到发生直接社会对抗的程度,但城乡经济差距的不断扩大,既不利于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又与社会主义根本目的中的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不相符。

(二)巨大数量的农业劳动力摆脱了旧的计划体制的控制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以组织管理,即政权建设如何继续下去,成了当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采取了一种城乡隔离的制度措施,在户籍制度、社会管理制度等方面对农民有所歧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旧有的城乡隔离的制度措施以立法形式逐步取消,在这种背景下,针对农业人口地域空间大规模的迁徙和居住的分散性两种特点,现有的制度措施尚无建立的实践。这时,政权建设作为一种重大问题被摆到重要的位置。

(三)农业面临着加入WTO以后激烈的国际竞争。农业是一国产业中的基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不仅仅是关系到本国稳定,而且深刻影响着国际局势的稳定。因而如何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剧、农业发展日益处于不利发展状况下,找到一个有效的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模式,成为我国加入WTO后,农业和城市化协调发展面临的又一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农村城镇化对农业和城市化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农村城镇化是较从前农村社区组织形式更优的组织管理模式。

从经济效益方面来看:第一,由于人口聚集,公共设施的社会化建设和使用有了可能,无须耗费巨大的社会成本在分散的农村地区建立实际上不可能建立的公共设施;第二,创造原来居住生产分散状态下所不能创造的就业机会;第三,农业生产要素在一个区域内可以相对的集中,从而为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农业自身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从政权建设方面来看,第一,有利于对农业人口的控制,为加强计划生育、国防教育等工作的力度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第二,有利于防止农业人口过分分散所导致的诸如犯罪等社会现象所产生难以控制的不良后果;第三,有利于农场和国家政局的稳定。

(二)农村城镇化为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作好准备。

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导致旧有的农业体系的转变。这一过程中,旧有的农业体系中有着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既然城市化是生产力发展不可移易的发展趋势,那么在旧有的农业体系被迫转变的同时,通过农村城镇化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使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业人口经济在心理上作好准备,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对抗的激烈程度。

(三)农村城镇化有效增强我国农业在未来新的生存条件下的生存和竞争实力。生产力的发展客观要求一切领域的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从低效益向高效益发展。农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农村城镇化作为一种农业生产要素的集中方式,必将有利于农业自身的发展,为未来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作好准备。

(四)农村城镇化对农业和城市化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被航獬鞘谢进程中城市的压力。农村城镇化可以有效地发挥农村地区的市场中心、货物中心、信息中心和社会公共服务中心的作用;有效地通过农村地区城市化肩负起城市化前现有农村地区可能转移到城市的社会负担,从而有利于城市已有压力的缓解,为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宽松有利的环境。

2蔽农业自身发展奠定坚实的组织和物质基础。通过农村城镇化可以有效实现资源的必要集中和合理配置,从而使农业在现有的物质基础上,通过组织模式的改进,提高产业自身的劳动生产率。

猜你喜欢
城市化城镇化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