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中国首席商务资讯服务商”的慧聪如何赚钱,并如何在互联网领域探索;这个人均创造利润并不很高的“新经济企业”如何激励员工不断创新进取
慧聪国际市值:7.04亿港元
慧聪(8292.HK)究竟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还是一家传统公司?这可真是一个问题。
对此,慧聪的创始人兼舵手郭凡生不置可否,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他只是说,慧聪自有慧聪的模式,要靠着“低利润”做成国内第一大资讯供应商。
2003年12月17日,慧聪就是靠着“中国首席商务资讯服务商”的名号挂牌香港创业板,与郭凡生一同打拼多年的众多创业伙伴因为公司的广泛持股计划而个个赚得盆满钵溢。那么,这个因“创造了上百个百万富翁”而声名鹊起的公司究竟做些什么?
“旧”经济推动的新经济
在摩根士丹利明星分析师玛丽·米克新近撰写的《中国互联网报告》中,对慧聪的商业模式描述为“付费搜索引擎”;并且自2003年下半年之后,有心的互联网用户也会发现,新浪、搜狐、中国网等主要门户网站均开始使用慧聪提供的搜索引擎。不过,现在称慧聪为一家以搜索引擎为主的互联网公司,确实有些为时尚早。
从1992年慧聪国际资讯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到现如今,慧聪的员工数量从二十来号人扩展到两千多人,实际上支撑公司发展的业务一直是提供商情咨询服务,其信息提供的领域跨IT、汽车、家电等几十个行业,并以此形成了信息服务、市场研究、网络运营、软件开发等八大系统叠加互动的商务模式。
该公司2003年年报数据显示,当年营业总额超过3.2亿元,其中42%的收入来自工商业目录及行业门户网站等信息资讯产品,慧聪赚取企业会员费以及企业在工商业目录和黄页目录上刊登广告而支付的广告费——这是慧聪的主要收入来源。
时光倒转十二年,90年代初,电脑、电器市场正处在价格混乱的时代,一条街上同一种电器或电脑常常卖出好几个价格,最多时能相差20%。郭凡生发现了这个问题。经济专业出身的他意识到,要想建立一个高效运行的市场,必须有两个条件——没有垄断、没有信息阻滞。当时电脑、电器市场最大的问题恰恰就是价格开放之后没有人来集中披露价格信息。于是,下海伊始的郭凡生决定靠打破这种信息阻滞来创造财富,创建了慧聪,印刷工商目录和黄页,向客户提供商情商讯。
随后互联网的兴起给了慧聪新的机会,在印刷纸质商情的同时中,慧聪开始拓展通过互联网传播的网刊服务。慧聪能够凭借提供信息获得收入,原因在于其十二年的发展中,提供的行业资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每月出版超过55份区域性及全国性的工商业目录,覆盖21个行业;
——出版13份覆盖13个专业行业的黄页目录;
——行业门户网站(www.hc360.com)提供内容丰富的商业信息,共覆盖57个行业。
除了来自工商业目录及黄页目录信息产品的收入外,慧聪另外38%的收入来自代理电视广告业务。目前,慧聪已经成为郑州电视台、济南电视台、乌鲁木齐电视台和兰州电视台的独家代理,管理四家电视台的电视广告时段;其中与兰州电视台以合营企业形式进行经营。
工商业目录及黄页目录收入和电视广告收入合计占到了慧聪总营业收入的80%左右,且近年两部分增长幅度一直稳定在20%以上,是公司相当稳定的收入来源。
相比之下,慧聪的搜索引擎服务收入目前仅为公司收入总额的5%。不过,由于增长速度迅猛,有望在未来发展成为公司利润的主要支柱。
行业门户能做多大
从纸质的商情服务到通过互联网传播的网刊服务和行业门户网站,慧聪的商务资讯服务走的是一条典型的“水泥+鼠标”之路。借助自己在该领域的优势,慧聪一直致力于打造最大的“中国行业门户”。7月8日,已经拥有近20个分支行业的hc360慧聪网又推出包括钢铁、能源、纺织等在内的23个新行业网站。通过此次行业网站扩容,hc360慧聪网所包含的行业网站已经达到62个。
按照慧聪自己的说法,“hc360”的寓意就是要“植根360行、服务360行”,为客户提供最权威的行业资讯和最专业的网上交易服务。而所谓行业门户,可以理解为“门+户+路”三者的集合体,即包含为更多行业企业设计服务的大门,丰富的资讯信息,以及强大的搜索引擎。“门”就是为更多的行业及企业提供服务的大门;“户”就是在商机板块、资讯板块和服务板块中为企业提供丰富的交易信息,解决“找买家和卖家”的难题;“路”就是搜索引擎。
郭凡生告诉《新财经》,在不久的将来,hc360慧聪网还会继续进行行业网站的大扩容,“使hc360慧聪网无论在行业资讯的覆盖面上,还是在交易市场商机库的质和量上,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准。”
以汽车行业为例,目前每天有近万个独立IP的用户访问慧聪汽车网,在此查询行业信息,每日的访问量达到12万次。
慧聪此番推出“行业门户”的概念,是要避开自己并不擅长的面向个人用户的信息服务,但并没有脱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即日复一日积累而成的庞大数据库和其遍布全国的数据搜集与销售能力。毕竟,如此及时全面的数据正是商家们所需要的。
当然,从商情信息网站向行业门户的升级中,慧聪所拥有的行业信息数据,却只能是支撑其行业门户概念的内容之一,整个行业门户需要充实的内容还有很多,慧聪所要面对的难题和挑战同样不少。
押宝中搜网
真正让慧聪体现“互联网”特色的还要数搜索业务。慧聪在2001年开始介入搜索市场,目前该业务由旗下的中国搜索(中搜网)开展。
2003年初,郭凡生请来搜索引擎专家陈沛加盟慧聪。之后,慧聪独创了“搜索联盟”的营销方式,邀得国内600余家网站加盟,取代百度成为各大门户的搜索技术提供商。2003年下半年,慧聪搜索实现盈利,并且成为中文流量最大的搜索引擎。
据中搜网总裁陈沛介绍,2003年慧聪的搜索收入比2002年增长了106%。他预计2004年搜索引擎服务的收入有望达到五六千万元,实现翻两番的目标,从而在未来3~5年中让搜索服务成长为慧聪的主要收入来源。
陈沛认为,目前中国的搜索市场竞争激烈,是因为2003年以后所有人都看到搜索引擎的价值。它的价值不仅来自于搜索引擎已经成为仅次于电子邮件的第二大网络应用,更在于搜索引擎本身通过搜索排名的方式发现成功的盈利模式。全球互联网市场每年的增长速度达到了35%,到2007年可能达到70亿美元。
在陈沛看来,现在中国的搜索市场上从事搜索业务的厂商特别多,而且都称自己在做差异化搜索,就像雅虎现在还在继续它的分类搜索;3721网络实名其实是一种边缘化的搜索;8848做电子商务的产品搜索;百度做的是关键词搜索;而中搜已经走到了第三代智能搜索。
在中文搜索市场竞争已经日趋白热化的今天,中国搜索无疑抢占了先机,然而中搜的前途也并非一路坦途。GOOGLE、雅虎(已经推出了独立品牌“一搜网”)等各大搜索业巨头都已经宣布不久将会推出第三代中文桌面搜索工具。
中国搜索目前虽然已经初步确立了品牌效应,但是在知名度上一时还难以与GOOGLE、雅虎等抗衡。一旦对手第三代产品问世,可能会有大批网络用户选择老品牌的新一代搜索技术,存在被替代的风险。此外,“教育”网民了解第三代搜索引擎的重任也落在了中国搜索肩上。很多网民搜索的习惯还停留在第二代搜索技术层面,即打开页面,键入搜索关键词的使用方法。很多人一时还没有认识到“智能搜索无处不在”的便捷方法和理念。
摆在中搜面前的路只有一条:就是趁着搜索巨头的第三代产品还没有推出之前,打好“时间差”,尽量让网络用户认识到中搜产品的先进性,抢先占领第三代技术的市场,使中搜变为智能搜索产品的首选是当务之急。
积少终成多
慧聪目前有员工2200多人,按2003年税前利润4460万元计算,人均年创造利润总额数仅为2万元。与其他互联网企业相比,慧聪的人均创造价值数的确属于偏少的企业。
不过,郭凡生告诉《新财经》记者,有时资讯服务的某个行业创造的利润偏高时,慧聪会通过加大刊物发行量的手段来大幅降低利润,目的是制造低利润现象,有效防止竞争对手进入此行业。那些想模仿慧聪业务的公司,会在如此低利润模式的边缘徘徊并望而却步。
用郭凡生的话说,慧聪“不怕少,但求稳”。慧聪每年的行业范围和业务都在扩张,每一项行业资讯服务将提供“行业黄页+行业年刊+研究所+行业网站+搜索引擎”五项服务产品,实际上就是把信息公司、市场研究公司、广告公司、展览公司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它成为一个互相衔接、互相支持的整体。市场调查和广告代理反过来再支持慧聪的商情数据库。
这是一个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叠加和互动”的过程。郭凡生开始在商情的客户基础和数据库基础上大做市场研究,因为有现成的巨大数据库支持,市场研究就有了比竞争对手更强的实力。有了市场研究,慧聪就可以很方便地开展广告代理与展览业务,同时更快地促进了互联网和搜索客户的访问量。
每一次业务的拓展,是一个叠加的过程,而每一次叠加,慧聪都可以获得超额的利润。长期以来的经营经验使慧聪具备了一套行业快速复制的成功模式,只要100~200万元左右的投入就可以快速地开发一个新的行业,而对手要想介入至少要花费上千万元的投入。
再创业
“慧聪真正困难的时刻实际上是现在。” 历经很多困难之后,郭凡生如是说。2000年之时,慧聪一口气投资了十几个新的行业,净亏损2000多万元,许多员工纷纷离开。但是郭凡生认为那段日子其实过得很踏实,因为他坚信,困难只是暂时的,投资肯定没有问题,只是回报需要一定的周期而已。
在公司在香港创业板上市、一下成就了上百个百万富翁之后,郭凡生倒感到几许忧虑,他怕大家的干劲也许将从此消失。他认为,创业阶段的终结,大功告成的心态,正是影响慧聪发展的最危险的信号。如何将“创业阶段”延续,让大家始终保持一种创业的激情状态,同时激励更多的员工成为百万富翁,得到“创业者”的收入,如何确立新的创业机制是郭凡生下一步思考的问题。
郭凡生向《新财经》记者透露了下一步循环创业机制的构想:公司每开拓一个新的行业或开展一项新的业务,不在上市公司层面进行,原因是上市公司的各项成本支出均较高,不符合创业的需要。因此,单独成立一个各项成本支出均较少的创业公司。
按照新设想,在设立新的创业企业时,公司出资80%(包括核心的管理和技术的输入),创业者(新业务拓展负责人)出资20%,而实际占有股权比例为慧聪公司持股60%,另外20%作为干股赠送创业者。随着两三年的经营,创业公司进入盈利阶段后,上市公司再溢价将创业公司购入上市公司。这样,创业者手中的持股将会以数倍猛增,再次成就上百个百万富翁。
当然,这一计划实施的前提是说服投资者,让他们相信资本回报的少量流出将会导致公司业绩的更大规模提升,未来的回报会更加丰厚,这一模式的成功运作其实会是一个双赢的模式。而对于慧聪和它的员工,更关键的是保持一种 “永远在路上”的状态。
“全员股份”慧聪造
目前,慧聪在国内30多个城市建立了分支机构,每月发行200多种商情。其他公司很难复制慧聪的业务,并不是因为该业务极端复杂,而是在于这个简单业务后面附着着极其复杂的管理工作。
问及慧聪的核心竞争力,郭凡生的回答简单而肯定:慧聪的制胜法宝是其制度上的创新和应用。慧聪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中国信息服务业的领导品牌,不仅因为懂得如何使产品增值,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其自诞生之日起就执行的全员劳动股份制。这种制度多年里始终贯穿于慧聪的经营活动中,激励着企业的不断创新、员工的努力开拓。
郭凡生的制度哲学是将企业的经营分为激励制度和管理制度两类。“要做好一个企业,第一要有好的激励制度,这是最重要的;第二还要有好的管理制度。”
在竞争中成长起来的慧聪,其间经历了诸多的市场考验,最让郭凡生自豪的却是由他所创立的“全员劳动股份制”——类似于乡镇企业的股份合作制的一种“不伦不类”的制度。
慧聪的“全员劳动股份制”规定,股东年底分红将不按照股份分红,股东全体分红不得超过公司分红数总额的30%。郭凡生个人股份虽占了公司股份的50%,但年终分红也不得超过10%。剩下70%的红利分给公司内不持股的普通员工。换句话说,即便不谈股份,仅年终分红,不持股的员工获得的分红总额要远远大于所有董事分红。这样的分配制度限制了所有持股股东的权益——按照规定,郭凡生自己名下的80%的分红连续多年分给了公司不持股的员工。
“尊重知识、以人为本”是以知识为主要财富的新经济企业必须遵守的用人之道。本身业务结合了网络经济和传统经济特点的慧聪,创造性地进行了“全员劳动股份制”的实践。则是对“尊重知识、以人为本”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