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钩玄问旧典 知古鉴今谱新篇

2004-02-10 15:56
中国民族 2004年1期
关键词:满语满族古籍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的生成,都离不开孕育它的地理环境。我国的东北地区,地域广阔,河流众多。既有苍茫的林海,又有肥沃的草场和平原。这里物产丰饶,兼有渔猎、畜牧、农耕之利,成为众多民族生息繁衍、往来融通的理想场所。东北地区的东部和北部,即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为主脉联结起来的密林河谷地带,则是以狩猎网捕著称于世的满族及其历代先人——肃慎、挹娄、勿吉、( 革末 革曷)、女真的传统居住地。

满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自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之日起,便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我国历史上绘制出一幅幅气壮山河的动人画卷,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马背民族”,满族从1644年起入主中原,建立起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统治中国长达268年,并在其间开创了辉煌的“康乾盛世”,影响波及世界。其开疆拓土的遗泽,至今仍惠及当代国人。

——从三仙女的传说到满文的创制

除女真外,满族的先世由于年代久远,是否留有文字已湮没无闻。金代女真文虽为人所知,也只余吉光片羽,弥足珍贵。明代女真人没有留下什么文字典籍,但他们世代流传的传说、神话内容丰富,构成了后来满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有一个脍炙人口的神话就是当时流传的,长白山东北布库里山下有布勒瑚里湖,三仙女浴于湖中,其中一女吞食了神鹊衔来的朱果,感而成孕 ,后诞一男,名布库里雍顺,即满族始祖。

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布库里雍顺的后人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基本统一了散居于现今东北一带的女真各部,满族共同体开始形成,满族社会的经济和文化获得迅速发展。但此时,满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族内外的各种交往均采用蒙古文字,繁琐又不便利。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努尔哈赤命人借用蒙古文字创制满文。根据他的指示,额尔德尼和噶盖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了满文。这种初创的满文字没有圈和点,后人称之为“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文”。由于老满文字体简单,字母互相假借,字形不统一,语法又不规范,加上辨识困难,读之不易懂,在使用了33年后,被“新满文”所取代。1632年,皇太极为使满文严密、规范地表达满语,命达海改进满文。达海精通满、蒙、汉文,他就借用的蒙古字母酌加“圈”或“点”,以区别语音;同时增加了新字母,解决了汉语借词问题。达海改制的满文称为“有圈点满文”或“新满文”,原来“无圈点”的“老”满文不再通用。“新满文”的使用和推行使满族有了统一而且规范的语言文字,对满族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富有经世致用价值取向的、浩如烟海的满文古籍

满族入关以后,满文作为官方文字,得到清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清朝统治者把保持“国语骑射”作为维护统治的一项基本国策,要求满族人说满语、写满文,在旗人聚居地设立学校教授满语满文。满语满文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使用。所谓“康乾盛世”,从某种意义上说,与满语满文的使用是密不可分的。清代前期,朝廷的重要公文多用满文,杂用汉文。今天,保存在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满文档案尚有150万份之多,其中有皇帝的诏令文书、臣僚的奏章、各机关的来往文移,以及各衙署的公务记载和汇编存查的档册,这是研究清代政治、经济、军事、边疆事务、中外关系以及满族历史文化的瑰宝。辽宁是满族的龙兴之地,沈阳作为清王朝的陪都在清代有着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的满文档案、典籍、谱牒、圣训、实录等都要抄一份送盛京内务府留存,辽宁省档案馆、沈阳故宫博物院等共藏有满文档案约十几万件(册),除被中央调走的部分外,现有的绝大多数是珍贵的善本。此外,藏在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西藏等省(区)的满文档案也有几十万份之巨。清代还用满文撰写或翻译了有关政治、历史、法律、民俗、宗教、文学、语言等方面的大量著作,仅收入世界满文文献联合目录的就有文献1100余种及满文碑刻拓片646件。

这些满文古籍,其中很多都是世界级珍品。如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满文老档、摄政王多尔衮敕谕、封桂祥之女叶赫那拉氏为皇后之册文等。辽宁省档案馆的顺治年间档、黑图档等。满文图书,如《实录》、《玉牒》等也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辽宁省图书馆馆藏《御制盛京赋》是乾隆皇帝赴盛京谒陵时所作,全赋溯述了满族源流,盛赞满族地方民风淳朴、山川壮丽,以及盛京建筑之辉煌,乾隆十三年以64体满汉篆字刊印,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学和艺术价值。其影印本当时曾被介绍到西方,被西方人士誉为“十八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浪漫篇章”。

满族古籍,数量浩大,价值珍贵,堪称中华民族文化宝藏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发掘、整理和利用,为我们提供了新鲜史料,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积累,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满语满文的兴衰

满族入主中原时,人口不足40万,与人口将近一亿的汉族相比,实在太少了。在语言交际环境上,即使作为“国语”来推广,满语满文也处于汉语及汉字的包围之中。随着满汉交际的增加,许多满族人早就学会了汉语并开始使用汉字。即便是康熙、乾隆等皇帝也不例外,为了表示对汉族文化的尊重和对汉人采取的“怀柔政策”,康熙、乾隆巡视各地时到处题诗赐字,所写的均是汉字。因此,从嘉庆开始,满语及满文便逐渐开始衰落了。汉语汉字逐渐取代满语满文甚至成为满族皇室及达官贵人之间的交际工具。从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清代盛京内务府同北京总管内务府来往的文书档案看,顺治、康熙两朝的满文档案文件占绝大多数,雍正、乾隆两朝满、汉文件参半,嘉庆以后汉文文件开始居多,到了同治、光绪两朝已几乎看不到满文文件了。

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达268年的清王朝,由于当时历史局限造成的民族偏见,满语满文一度从历史上“消失”了,无人使用也无人提及。但是,一些有识之士并未因此忽略对历史,尤其是对距离我们最近的清代及满族的研究。对用满文书写的清代典籍、档案的翻译便成为诸多专家学者治研清史、满族史必须跨过的关栏。1918年,清末进士金梁招聘民间懂满文者对沈阳故宫崇谟阁所藏《满文老档》进行翻译,并将其中部分内容刊印出版,名为《满洲老档秘录》,后改称《满洲秘录》,由此揭开了整理、研究满文历史档案文献的新篇章。

——满族古籍遗产亟待抢救

由于旧中国战乱频仍,满语满文远不被重视,懂满文、说满语者日益减少。这种情况在新中国成立后有了改变。满族作为祖国大家庭的一员,在各方面都享受到平等待遇。从50年代开始,国家对各类满文档案、典籍、实录、圣训、玉牒等进行整理。并从60年代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先后在中央民族大学、辽宁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设了满文专业班。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历史的原因,满族人口虽然得到迅速增加,但满语及满文的使用在满族中却日见式微。作为曾被钦定为“国语”的满族的语言文字,其消亡的步伐正在加快。目前,熟谙满文者,全国不过数十人左右,这些人分布在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与清代遗留下来的超过200万件(册)满文档案、典籍、圣训、玉牒、实录等待整理、翻译、研究相比,这区区数十人每个人干上百年也干不完。在全国千万满族人口中,会说满语的百余人,多集中在黑龙江沿岸及新疆一带,其中又以年逾古稀的老人居多。以正常生理年龄推论,如果不及时采取抢救性措施,不用十年,满语口语就将随着这些老人的自然死亡而在历史上消失。对于处在飞速流逝而又不可再生状况的满族古籍而言,及时加以抢救和保护已是迫在眉睫。

针对满族古籍蕴藏丰富、独具特色、弥足珍贵的特点,以及抢救、保护和整理工作现状,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并积极开展满族古籍的抢救、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1984年国务院转发了国家民委关于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请示后,在国家民委的领导下,由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和北京(新疆根据工作需要以后加入)等省区市组成的六省区市满族古籍整理出版协作小组成立,满族古籍的发掘和整理工作开始启动。此后的十几年里,各省区市的满族古籍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国广大民族古籍工作者克服困难,不辞辛苦,采取手抄、拍照、拓印、复制、收购、录音、录像等多种手段广泛搜集了大量濒临失传的满族古籍和口碑资料。在满族古籍保存方面,有关单位采取一系列防火、防盗、防尘、防虫、防潮、防腐等措施,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妥善加以保护,并逐步整理、研究、开发、利用。辽宁省档案馆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保护存放,已分级分类整理6万卷,修裱5万张,微缩12万幅。

形势的发展,时代的呼唤,对满族古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工作环境。1997年国家民委开展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工程,极大地推进了全国满族古籍工作的开展。

1998年以后,辽宁作为满族古籍工作的牵头省,积极与其它省区市协作,努力做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满族卷》编纂这一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工作。2003年3月七省区市满族古籍工作协作会议在沈阳召开,标志着全国满族古籍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国家民委的领导下,七省区市切实加强协作工作力度,发挥协作工作的整体优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按照编纂工作实施方案和著录细则,分阶段、按步骤,慎重稳进、科学有序地开展工作。现在,普查工作已基本结束,各省区市转入编制简目和提要编写工作阶段,力争使《满族卷》编纂工作按时高质量地完成。

——探索满族古籍工作新路径

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满族古籍工作,不仅要运用已经积累起来的成功经验,还必须进一步努力实践,大胆探索,不断创造新的经验,并达成新的认识来推进满族古籍工作的持续发展。

加强满族古籍的保护工作

各级民族工作部门对满族古籍资源的保护应起主导作用和负主要责任,尤其在法律法规、政策导向、宏观控制、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是其它力量不可替代的。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通过落实政策及出台新的政策来实现对满族古籍资源的保护;二是要加大对满族古籍的抢救、保存、挖掘、维护、整理和利用的资金投入;三是在开发中要整体规划,保护满族古籍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防止满族古籍区原生文化的简单化、庸俗化和城市化;四是通过立法的形式保护民族古籍资源。

正确处理好满族古籍工作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继承和借鉴是民族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族传统文化绝不应当是单纯的固守和无保留的继承,而是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在批判中继承、在选择中借鉴,实际上也是一个勇于探索和创新的过程。结合满族古籍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主要工作应分两步走:一是继承,二是创新。以往所做的搜集、整理、出版工作都属于继承的范围,并已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这项工作还远未结束,今后要通过规划的统一部署和各级民族古籍工作部门的努力,一定会把继承工作做好。创新工作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使满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光大。因为继承工作无论做得多好,只能起到保存文献和为学术研究提供原始资料的作用。创新不仅为了继承,更重要的是为了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提高和普及,与时代精神相适应,丰富祖国的思想宝藏。

积极探索、拓宽领域,使满族古籍工作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不能局限于抢救、发掘、整理满族古籍,而应着力于把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并为现实服务。只有把民族古籍的整理上升到应用开发的高度,才能使静态的东西动态化,变文化资源为发展经济的可用资源。满族古籍包括了各个门类的知识,必须加大其中能直接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的进行开发和利用。

利用数字化、网络化,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这就要求有关少数民族古籍工作部门协作共建少数民族古籍共享网络。通过建立分布合理、保障有效的全国满族古籍信息资源体系,来共享有关数据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省人力物力,同时也有利于满族古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猜你喜欢
满语满族古籍
满语角
满语位置格的用法
满语劲格的用法等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满语属格的用法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与匠心
江苏完成九成以上古籍普查
古籍出版的困顿与生机访谈录
“尼山学”的出现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