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爱青
一
进入20世纪以来,面对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世界上主要国家都把提高国民素质看成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处于20世纪大教育背景之中的音乐教育,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公民音乐素质,以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这一任务。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20世纪音乐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受到重视,从音乐文化本身的发展来说,广大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和对音乐文件的认同,才是一个社会真正的音乐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美国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修订的《学校音乐方案:描述与标准》中,将音乐教育的基本思想概括为10条,大体上是这样阐述的:1.音乐是一种具有其自身特点的知识体系,技能和思维方式独具特色,因而具有学习的价值;2. 学校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向下一代传递我们的文化传统。音乐是文化传统中的一种最辉煌的现象;3.音乐潜能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学校有义务帮助每个学生发展其音乐潜能;4.音乐为创造和自我表现提供了一种途径,它使我们能表现出高尚的思想和感情,音乐包含着人类的想像,使我们能表现我们的独创性,这些功能在电子技术日趋占据统治地位的当今世界显得尤为重要;5.音乐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类,它为其他各种文化的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渠道;6.每个学生都有在某一方面成功的要求,学校音乐教育给在其他课程上有困难的某些学生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机会;7. 音乐学习能增强学生的满足感,并促使他们追求更复杂高深的音乐,正规的音乐学习能增强他们的感受力,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拓展他们的音乐视野;8.音乐是现存各种符号体系中最有力和最深邃的一种,正如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学习语言和数学符号体系一样,音乐和美术所呈现的各种符号体系也是每个人所必须学习的;9. 音乐与学校课程中的其他学科有着根本的区别,它在许多方面比其他学科更与生活相似,教育急需这种生活上的平衡观;10.音乐能振奋人类精神,提高生活的质量,丰富人的经验。
20世纪初出现的达尔克罗斯音乐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强调音乐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发展音乐能力。他认为,单教儿童用手指演奏乐器是不够的,首先必须启发儿童进入到音乐的激情中去,把乐曲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他的音乐教育观念体现为,音乐教育应唤醒天生的本能,培养对人体极为重要的节奏感,建立身心的和谐,使感情更臻细腻敏锐,使儿童更加活泼健康,激发想像力,促进各方面的学习。他一方面承认音乐教育过程是在儿童的主动参与和积极体验的前提下的感受、理解、表达的审美情感过程,另一方面强调音乐学习应以身体动作去体验音乐,并以动作表现个体独特的音乐体验为基础。
其后在德国出现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教学方式和内容上不同于达尔克罗斯。他采用的是以节奏为内容基础的创造性的儿童音乐学习方式,又称为元素性音乐教育。它不仅是音乐学科的基础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对人们整个身心的一种基础教育,这绝非完全是音乐教育本身的事,它更关系到人的素质的全面培养。奥尔夫力求利用自然原始的音乐素材,给儿童一个综合的、自然的音乐体验,使儿童在自由自在的参与音乐活动之时,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创造音乐和学习音乐。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再现人类原始活动和精神,发展创造力。
20世纪20年代,匈牙利人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和实践立足于本国国情,成功地培养了大批有相当音乐修养的、热爱本民族音乐文化的音乐爱好者。他坚持音乐教育应立足于发扬本民族文化精神。他的"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的思想,在世界音乐教育发展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创设的以歌唱教学为课程主要内容的思想,不仅成为匈牙利音乐教育的基础,而且也使他的教育体系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
20世纪40年代,日本的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通过教幼儿演奏小提琴的实践,发起了著名的才能教育运动,以"母语学习"的方式,开发和培养儿童的音乐潜能。他认为,学习音乐的目的并不一定是要成为音乐家,而是通过音乐学习来培养人格,使人类具有真正美好的心灵和感觉。铃木先生要求在音乐教育中,以教育者良好的榜样,真诚的爱心和严格的要求为根本影响因素,这使他的教育实验成果斐然,获得了世界音乐教育界的关注,成为20世纪后半叶比较有影响的音乐教育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被《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词典》誉为"20世纪极具影响的"詹姆斯·穆塞尔,以他大量的音乐教育理论著作为现代音乐教育学的形成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他历时30年写出的《音乐教学心理学》,至今仍是许多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必读书。
此外还有20年代美国科尔曼的儿童创造性音乐教学实验,苏联卡巴列夫斯基的新音乐教学大纲,60年代美国的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计划和综合音乐素质教育以及卡拉博·科恩音乐教学法等,都为20世纪的音乐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20世纪的音乐教育不仅体现出了它的社会化,民主化,多样化的特点,并且已经成为学习人类交流,学习学会生存发展,学习创造的一种基本形式和一种重要手段,而且同时还包含着更重要的态度和个性的情感教育因素。受教育科学、哲学、心理学、美学、音乐学和其他相关学科发展的影响,20世纪的音乐教育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音乐教育体系与方法,都具有相当完善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材系统。他们不仅探索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可能性和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们更注重音乐学习在人的能力和素质成长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并对此进行了有价值的科学思考和教学实践。当代各种音乐教育体系及教学法,虽然产生的国家、年代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不同,但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一个共同的教育观念:从学生的身心和学习特点出发,从学生的个性、立场、经验出发,坚信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潜能和发展前途,以丰富的音乐教育经验,充分运用音乐教育的审美和认知功能来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
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和信息为主导的社会,21世纪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储存、交流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由知识提供的生产力因素将成为社会竞争的关键因素。知识来源于教育,教育成为知识和信息传播的途径。因此可以说,21世纪更是教育的世纪,是教育在时空上更进一步扩展的世纪。21世纪的教育有如下特点:
l.国际化。由于科技的发展,21世纪的空间越来越小。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交流与竞争更加广泛与明显。教育的人才培养趋势将顺应这一特点,培养能胜任国际竞争的人才。国家间竞争的优势则体现在是否拥有高度智慧和能力的人才。
2. 民主化。随着社会民主化的发展,教育民主化也日益得到重视。不同的阶级、种族,不同发展程度的受教育者,在教育的全过程中都具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教育更加重视受教育者的人权和个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3. 多样化。21世纪的教育,无论在办学形式、教育体制、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教育过程上都要改变原有的同步化、集中化和标准化的特点,而强调尊重差别,培养个性,这也是21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所必须的。
4. 现代化。21世纪的教育在继续采用20世纪后半叶的一些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的方法、方式的同时,不断进行改革。同时,将把人的现代化培养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
5. 民族化。21世纪的教育是以国家间的交流和开放的时代潮流为背景的。在这种背景下的教育并不是一种无传统、无个性的通用教育。各国的教育既要植根传统,注重国情,又要容今纳外,兼取众长,形成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教育体系,这是教育发展的原动力。
21世纪是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无论是政治、经济的竞争,还是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是人才素质教育的竞争。音乐审美教育对提高个体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一方面承担着为特定音乐文化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另一方面,在国民教育的音乐文化教育范畴中,又行使着提高全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培养具有竞争意识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的功能。21世纪的中华民族要想以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首先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中国的音乐教育首先也要开创一个具有中国音乐文化特点,符合中国国情的学校音乐审美教育体系。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为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幼儿园、中小学、职业、成人、高等教育等各级分类教育,并明确了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充分表明,素质教育正是我们思考21世纪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我们构建21世纪中国学校音乐审美教育体系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基础。
我们设想,这个体系的实质是以中华音乐文化为根本,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这个体系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具有音乐审美意识、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的,热爱祖国、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具有宽容开朗的态度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体系的课程内容,是以科学、民主、开放的观念和意识,立足于中华传统和现代音乐文化母语的根基,汲取世界音乐文化的精华。这个体系的框架结构是以具有创造、审美、传统和鉴赏的全面综合性、多层次、多元化音乐学习领域和音乐教育活动而构成的完整的音乐文化学习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