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启祥
摘要:结合西部水力资源,尤其是金沙江河段生态环境与水力资源的优势,对西部水力资源开发的原则作一些思考。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绿色工程;坚持“流域、梯级、滚动、综合”的开发方针,统一规划、共同开发、有序建设、统一调度;注重水电资源开发的公益性与收益性。制定适宜的水电开发经济财税政策,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西部地区共同富裕;做好工程移民,创造良好、有序、安定的建设环境,早日发挥项目效益。
关键词:西部地区;水力资源;绿色工程;可持续发展
开发西部水能资源,实施“西电东送”是西部地区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对优化和改善地区能源结构,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发展西南经济,提高沿江城市防洪能力,发挥长江三峡工程的效益,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促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重组、脱贫致富和社会繁荣,增强民族团结和东西部共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做到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本文结合西部水力资源尤其是金沙江河段生态环境与水力资源的优势,对西部水力资源开发的原则作一些思考。
1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绿色工程
1.1 西部水能资源的丰富性和开发的可能性
西郎地区是我国的江河之源,水能、矿藏、森林、生物植物多样性等优势资源富集,同时也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在我国整个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中具有全局性的基础意义。水电作为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低廉,运行调度灵活,在电网中承担调峰任务,可以发挥防洪、灌溉、供水、旅游、养殖等作用,具有资源、生态、社会、经济等综合效益,是我国能源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1980年全国水能资源普查资料,西部12个省市区水力资源町开发量约为29091万kW,占全国的76.85%;西南地区云、贵、川、渝、藏更是集中,占全国总量的61.38%。至2000年底,西部地区已建水电装机3320万kW,占可开发装机容量的11.4%,西南地区只有8.5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2%),远低于水电开发程度较高的国家(50%以上),西部地区水能资源开发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提高,电源建设的迫切要求,尤其是改革开放环境下三峡、二滩等特大型水电工程的建设,使我国开发建设特大型水电项目的机制,在西部深山峡谷、大流量、高地震等条件下技术趋于成熟,水电站的开发时序、供电方向、远距离输电方式、电压等级、跨大区域电网建设及可靠性,有关设备制造和技术可行性等重大课题得到逐步解决。水电尤其是西部具有良好调节能力的水电项目将是国家在未来20至30年的能源建设重点,中国水力资源的潜在优势将真正变为现实。大规模的“西电东送”工程建设,既是我国电力发展史上的一个壮举,也对环境和生态提出了严峻挑战。
1.2 金沙江水能资源开发对生态环保的要求
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可以划分为长江源地区、金沙江直门达至宜宾段、长江上游段(宜昌段)、长江中游段(宜昌至湖口段)、以及长江下游地区(湖口至人海口)等5个区段。金沙江从直门达到宜宾江段长2 164 km,流域面积36.9万km2,落差近3 000m,两岸为高山峡谷,河床深切,河面宽一般仅百米左右,是长江水力资源集中分布区。金沙江流域是强度流失区,土壤侵蚀达到8.29亿t,多年平均输沙量2.57亿t,占上游输沙量5.3亿t的近50%。这一江段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山高坡陡,断裂带发育,岩层破碎,雨量充沛,风化和重力作用强烈,加上历史上长期以来毁林开荒,陡坡耕作,水土流失十分严重,70%的耕地是没有水保措施的顺坡耕作,大于25°陡坡地的垦殖较为普遍。该区段是长江流域首要生态屏障,在流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开发金沙江河段水力资源,首要的问题是保护好环境,处理好经济加速发展与保护环境、生态平衡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水电开发道路。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兄布朗教授认为“持续发展是一种具有经济含义的生态概念,一个持续社会的经济和社会体制的结构,应是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能够持续维持的结构。”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认识环境的价值,认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意义。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技术进步,也必然推动技术进步。所以说,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资源、生命、生态、技术共同协调、持续发展的道路。
金沙江河段以及西部水力资源开发的规划、设计、建设与运营的全过程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结合金沙江河段的自然状况,调整更新以前传统开发的观念、思路与做法,避免与减轻对周围环境、生态造成破坏。这是一个加速观念转变、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的过程。
规划上要以开发水能、改善生态环境为主,重点进行防治地质灾害和恢复植被,建设“绿色工程”与“绿色电站”。为此,要作好梯级开发水位的选择,项目点的选择,妥善处理建设调节性能好的龙头水库与淹没地区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要考虑河流径流流量、走向与水库容量、时段的关系,尽量不改变项目下游的河流特性,要利用高山峡谷地形建设高坝、大库。设计上要充分利用地形地质条件,拦河大坝与水库外的永久建筑物都应该布置在地下,满足建设需要的道路应尽量布置在地下,场地布置少占用土地尤其是耕地,水库淹没区考虑取土、弃渣、布置明挖道路与临时营地。项目建设过程中,一开始就要融人建设“绿色工程”与“绿色电站”的理念,在生产方式及生产技术等方面,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工程
建设要与环境建设同步,作好建设过程中的边坡治理、植被恢复、废水排放、弃渣处理等生态环境的恢复、改善与水土保持工作,让青山常在,碧水长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 坚持“流域、梯级、滚动、综合”的开发方针,统一规划、共同开发、有序建设、统一调度
水力资源的应用要以水为基础,遵循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与经济规律,统筹规划,合理分配,把水力开发同解决水资源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消除贫困、改善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水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
国内外实践表明,流域与河段的水资源综合利用一般采取梯级开发的模式,要根据河流的自然特性,充分利用水力资源,结合沿岸城乡发展,作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如同“1+1>2”的道理,梯级开发的河流各梯级之间具有互相增进效益(如电力、防洪、防沙、旅游、生态环境)的作用,通过统—规划、统一调度可以发挥这些作用。我国通过的长江流域规划报告,对金沙江河段水力资源的综合利用进行了统一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前进入全面开发阶段。在建设阶段,应该按照“流域、梯级、滚动、综合”的原则,坚持共同开发、有序建设、统一调度。
金沙江为长江上游河段,全长3479km,天然落差有5100m,占长江干流总落差的95%,水能资源蕴藏量高达1.124亿 kW,约占全国的16.7%,可开发水能资源达889l万kW,是我国多年规划的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最大水电基地。干流规划拟定的19个梯级电站的总装机容量为7194至8054万kW,年发电量3458至3903亿kwh。20世纪90年代经国家主管部门审批,从虎跳峡到宜宾间的中、下游河段共规划了12个梯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6000万kW,建成后累计年发电量可达3000亿kwh,相当于4个三峡电站。
2002年10月,国家授权中国三峡总公司负责金沙江下游河段乌东德(装机约740万kW,年发电量339.1亿kwh)、白鹤滩(装机约1250万kW,年发电量550亿kwh)、溪洛渡(装机1260万kW,年发电量576.7kWh)、向家坝(装机600万kW,年发电量293.3kWh)的水电开发,4个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为3850万kW,溪洛渡水电站于2003年8月开始建设。对于中游与上游水力资源,国内各大电力公司、有实力的私人公司与地方政府合作,选择独立的电源点,作为项目业主开展电源开发工作,形成了“群龙治水”的格局,应该尊重与保护这种市场取向的良好的竞争意识。
十六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对垄断行业要放宽市场准人,引入竞争机制。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对自然垄断业务要进行有效监管。”对于具有自然垄断特性,具有综合效益的水力资源,一方面要强调资源的统一利用。一方面要切实引进竞争机制,共同开发。国家可考虑统一金沙江流全河段水电开发权,授权给具有河段资源综合管理与调度权的一家公司或由国家授权管理调度全河段资源的公司牵头、有共同开发意愿的投资人参加组建的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制公司,实行“统一规划、共同开发、有序建设、统一调度”,有利于完善水电流域滚动开发机制,有利于优先投资建没龙头水电站,有利于建立梯级补偿效益返还机制,以最大程度发挥全河段的综合效益。
3 注重水电资源开发的公益性与收益性,制定适宜的水电开发经济财税政策,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3.1 注重水电资源开发的公益性与收益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水电项日主要由枢纽工程与水库工程两部分组成,是一个多口标开发系统,如发电、工程旅游具有收益,防洪、航运就是公益性事业,形成水库后的航运、旅游、养殖等经济效益更多地由地方经济部门享受,但这均与项目业主的投入产出关系密切。
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末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在投资体制上,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
积极探索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电产业投融资机制。调动政府、企业、社会,包括私营、个体、外资等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促进水电产业的快速发展。是符合改革要求的。—个多元投资股份制的项目业主是充满活力与生命力的。这种投资形式并不破坏项目效益充分发挥的统一性。
为充分调动社会投资者办电的积极性,水电综合利用效益的投资应合理分摊。要允分注重水电资源的社会特性,对产生社会效益的那一部分项目投资可以通过国家资本金的投入来解决,对产生经济收益的那一部分采用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共同投资的形式。走市场化办电的道路。中国三峡总公司作为国家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投资主体,组建了长江电力股份公司,“长江电力”股票2003年11月在国内成功上市。具备了自主发展的体制基础以及从事会沙江水力开发必须具备的资金筹集多元化、多样化手段。
3.2 制定适宜水力开发的经济政策
大型水电工程不仅前期勘测、设计、论证投入大,且建设期一次性投入大、周期长(需要;至10多年的时间投产),而且运行年限长、电力产品不能储存、电量季节性变化大。建设期间投资米源的多元化、市场化始终是项目业主关注的重点,这是一个纯投入阶段,要针对产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政策。提供配套的金融产品,来发挥国家、企业、地方、社会、金融、外资的作用,如适当提高资本金比例,提供长期国债和低息政策性贷款、适当延长其还款期限,安排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允许发行企业长期债券,允许企业上市发行股票等。尽可能地降低水电融资成本。要考虑水电开发的社会效益。与国家部委局、地方政府共同探讨用上地、林木、环境等资源参与共同开发的模式。要号虑水电作为清沾能源的环保价值。
3.3 流域规划、电源设计与电源建设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
水力开发要加强流域规划、加强电源点尤其是具有良好调节能力的叫源点的设计,加大、加快前期工作费用的投入。缩短设计周期。前期工作既要重视发挥水电灵活性与可调节性等技术优势,又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水电项目在电力系统中的技术经济性;既考虑水能的充分利用。以要考虑心能的充分消纳。要把电力系统作为电力规划的基础。及时分析研究掌据当前电力供需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解决好大容量单机机组投产、远距离送电安全保障、全国联网安个保障等技术措施。要作好流域开发与电源点开发的协调。运行中实行科学合理的调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水电的调节性能。做好枯水期与洪水期以及日峰谷电量的调节。改善供电稳定性。实现水力资源的综合优化利用。要根据电力市场对供电数量、质量与时间的需求,允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实行“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依靠技术进步特别是施工装备、施工方法的创新。通过有效的管理.对项目建设的投资、质量、进度、安全、环境实行行效的控制.保证质量、缩短工期、降低造价水电项目建设招标方案的规划。也要研究国家相关的经济财税政策。减少中间环节,既简化生产关系,提高生产效益,又有利于降低成本。目前。国家税制改革将把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并制定了改革步骤,以有利于启动社会投资,这对水力资源开发是有利的,要研究与争取具休的政策支持。
水电工程建设要妥善处理好工程风险问题。如工程建设期有水文、地质方面的自然风险,移民费增加、物价变动带来的造价风险,运行期还会遇到水文、移民、电力市场回报等方面的风险。随着完善市场经济和投资主体多元化进程的加快。水电开发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定的风险共担体系。引入了商业保险。西部水电开发要建立健全工程风险管理制度。制定工程风险管理对策。加快构筑全方位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应采用合理的技术管理措施防范、回避工程风险,通过工程保险进行风险转移,择优选样没计、施工及监理单位.用合同条款约定、分散风险。
3.4 改革电价体制,提高水电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控制水电项目生产建设的成本,增强项目投产后水电电价的市场竞争力。适应“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政策要求,还需要在定价、财税等国家政策上给予同等的市场条件。目前水电产品实行的是还本付息价格,同时与受电地区的现行电价水平相关。只执行生活、生产及行业区别电价,没有执行分时电价、峰谷电价、丰枯电价.水电站的容量价值如调峰、紧急事故启功、事故备用等末得到体现。水电运行灵活、迅速、无污染的特点,在目前政策条件下还只是社会效益。对投资者来说是无形效益,得不到财务收益。
据《2002能源与电力行业景气分析及2003年走势预测》,当前电价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将电价划分为上网电价、输电电价、配电电价和终端销售电价。其中发电、售电电价将由市场竞争形成,输、配电价由政府制定。政府按效率原则、激励机制和吸引投资的要求。并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对各个环节的价格进行调控和监管。而在新的电力体制下,中国将开展发电企业向大用户直接供电的试点,供电价格由双方根据市场供求情况进行协商。
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水电的投资体制、财税体制、电价体制会随着市场的需要,朝着遵循水电的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的方向发展。
4 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西部地区共同富裕
4.1 促进了当地干部群众的思想转变
西部水电项目及相关配套项目建设,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运用先进的技术、装备与管理,使用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高素质建设队伍与高科技建设设备,这些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与建设人员开放的、市场化的、主动创新的、追求持续发展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给当地相对封闭的社会带来了冲击与活力,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至关重要。水电站对外交通公路的建设一般兼顾当地村镇的发展要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进民族团结;工程建设企业接受或聘用地方政府派出的年轻干部,起到了沟通与锻炼的双重作用;征地移民政策的宣传落实,使当地农民提高了法律意识与经济意识,增强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利益的意识;围绕工程建设。规范劳务市场,通过参加项目建设让当地政府认识到通过教育与培训,提高当地劳动者素质,转变劳动观念的重要性。
4.2 促进了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
工程建没支出形成的税费,如以枢纽建筑安装工程、工程建设物资设备的采购和运输、征地移民工程、建设集团与个人消费等为对象的税收,以及工程建设可能支付的耕地占用税、耕地开垦费、森林植被恢复费、矿产资源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将增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财力,这些资金如果与国家给予的扶贫开发资金、企业重组资金结合使用,能够促进库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减轻地方财政负担、增加新的就业岗位。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活跃地方银行保险等金融、业务,有利于招商引资。工程建成投产后,发电环节税收将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清洁电能以及电站建成后旅游、航运、养殖业的发展,将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综合效益。据统计,截至2002年底,三峡一期、二期工程及其施工企业共上缴税收14.06亿元,其中,上缴国税3.01亿元,地税11.05亿元。2003年,三峡工程首批机组计划发电55亿kwh,预计 10至12月将上缴增值税0.94亿元。有关机构的研究成果显示,西电东送对于区域内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带动力。以由线工程为例,2002年至2015年南方四省(区)电力建设投资累计达3000亿元左右,将对南方四省(区)GDP总量产生0.25%以上的拉动力,就业总量增加3%以上,同时,西电东送将促使南方四省(区)电价水平的下降,进一步拉动GDP的增长,总量可增加0.1%左右。环境的改善和电价的降低也将进—步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
工程建设期间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与工程建设周期及人流、物流、资金流密切相关,这一时期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现实的。电站建成后发电收益与综合效益的推动作用是长期的、平稳的。尽管项目建设资金的投入对当地经济有不可怀疑的拉动作用。但要具体冷静地分析评估项目建设对当地经济的拉动效益,不仅要充分利用项目建设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给当地经济带来的全面、高速发展,也要认识到工程高峰期过后的发展后劲,利用有限的资金依托当地资源与特色经济,建设可以长久发展的地方经济支柱产业。
4.3 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有效促进工农业以及非公经济的迅速发展
水电站的开工建设,大批员工涌进项目所在地,对各种物资和食品需求量大增,给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创造了机遇,通过内引外联和着力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非公经济可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不能只看项目建设期间总体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而忽视“三农”问题的解决。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且没有形成规模,农产品质量不高、档次不够、销售不畅、价格下降、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农民收入增长十分缓慢,农民生产和生活困难等情况,着力解决特色农业发展与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使农民生活得到保障,保持农村社会稳定。“西电东送”的进一步发展将形成强大的区域电网,促进东西部电力结构的调整,实现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大规模的电力建设和廉价的电力供应将刺激西部相关产业,特别是具有市场前景的高能耗产业发展,促进东部工业西移,改造传统产业,依靠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形成以有色金属、钢铁、化工为代表的特色优势支柱产业,推进西部的工业化进程。
4.4 加快城镇建设,改善生活环境,逐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依托与项目所在地交通联系方便快捷的县城,发挥其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把工业化进程与城镇化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地建设和利用基础设施,保护广大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永久植被恢复要注意生态建设的经济效益,与旅游、娱乐、就业及经济发展,脱贫致富和解决地方财政问题结合起来,走生态经济之路。但城镇建设的扩张发展要与环境容量、近远期发展需求(物流、人流)相互结合,对县城建设的规模要有清醒认识;要通过提供基础设施、教育条件、发展空间让农民自主选择生活方式。
4.5 促进与加强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各种风险
2003年上半年我国大部分地区遭遇“非典型肺炎”的突然袭击,年中因土地征用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引发了全社会对突发公共事件以及风险防范、社会危机的重视。水电工程建设时间长,人员流动频繁,地处省界州界及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与通讯不便,要全面分析、评估水电项目建设中的各种风险对工程建设与地方发展带来的影响,既要重视工程建设风险,更要重视社会风险,尤其要高度重视移民安置中的个体与群体性突发事件,高度重视工程重大安全事故,高度重视传染性疾病如“非典”与爱滋病等公共卫生问题,高度重视社会治安如贩毒吸毒、集体武斗等重大社会问题,构建周密的公共卫生与社会安全防范体系、严格制定防范措施与应急预案,具有应对一般性事件与突发性事件的能力与网络,为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稳定的生活环境。
5 做好工程移民,创造良好、有序、安定的建设环境,早日发挥项目效益
5.1 加深对西部地区水力资源开发移民工作的认识
开发利用西部水电资源必须重视水电开发中的移民问题。首先,水电资源开发的规模将更大,数量将更多,需要迁移安置更多的水库移民和处理众多的淹没对象,安置移民所需的耕地及其土地后备资源等主要资源将更趋紧缺、稀少,要把相应的工程移民安置好,不遗留问题,工作难度将会很大。其次,既要认识西部水电工程移民经济指标的优越性,如修建水库淹没耕地数量相对较少,淹没同样数量的耕地能够比国内其他地区修建的水库获得更多库容和电力。例如,西部河流梯级水电站大都地处河谷狭窄、淹没耕地面积和迁移人口不多的区域,据初步测算,四川省每亿度电平均淹没耕地 8.7HM2,迁移人口140人,分别为全国平均数的34%和35%。溪洛渡1997年调查资料,水库淹没农田2458.7 HM2(36880亩),迁移人口3198人,单位千瓦淹没耕地及迁移人口分别为2.05 HM2及26.65人。又要认识这“同样数量的耕地”在西部地区的特殊作用。西部地区虽国土面积大但耕地并不多,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还不及全国平均水平,耕地中的良田好地只占总耕地的20%至30%,水库淹没中就有部分耕地位于江边河谷地区,属于这20%至30%的高产稳产田地。水库移民中绝大部分是农业人口,而土地,尤其是耕地是大部分水库移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所以,要认识到水库淹没耕地相对较少而对移民生活、地区经济和社会影响却很大的问题,兴建水库工程,要尽量减少淹没耕地,减少施工区占用耕地的数量,而尽可能多地恢复和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水库移民已成为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没有或不落实移民安置规划的项目,国家一律不审批工程设计文件,不准开工立项。所以,电站建设无论征地移民数量或多或少,征地移民工作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让老百姓“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始终是工程开发中的一项关键性工作。能否按期实现工程施工区、库区移民的顺利搬迁安置是电站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事关数万人民生产生活的大事。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尤其是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移民工作的开创性实践,水电工程移民实行公开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和“政府负责,投资包干业主参与,移民监理”的开发性移民方针,既保证了移民按工程进度要求搬迁,又将搬迁移民与脱贫、小城镇建设和改善移民居住条件等结合起来,到了较好的效果。
5.2 做好工程移民,有利于创造良好、有序、安定的建设环境,有利于早日发挥项目效益。为此,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从产业结构与水电能源开发的战略需要出发,建立有利于发挥电力企业特点的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开发机制,以加快电站建设速度,提高电站的可竞争性,使更多的投资方参加电站建设。水电项目建设业主要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守法经营,按照水电站建设征地移民补偿的规程规范,会同地方政府做好实物指标核实工作与补偿标准的确定。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没小康社会阶段,各级政府与移民对征地移民补偿标准提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国家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土地、环境与森林保护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强化与细化,电站建设全过程实施环境保护与绿化工程,电站建设的成本将要增加。这些要求体现了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对项目建设的新要求,是符合发展规律的,目前在建项目的业主单位也以发展的眼光,在相关层次上寻找有利于提高未来电价竞争力的解决方法。针对多元投资主体、多项目同时开发水电的大好形势,针对工程跨省界、工程蓄水淹没涉及多省,而工程直接收益并不能与征地移民及淹没损失的大小完全对应的情况,应该从更高层次上形成权威性的协调决策机构与机制。对有关税费、益、移民补偿标准与政策进行统一与规范,避免相互攀比使项目建设规模、开工手续与工程建设受到制约,同时要鼓励企业与地方政府互动支持。
其次,在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后,项目筹建工作及现场“四通一平”工程町以开始建设。这些筹建工程开工时的用地、林木砍伐与移民等法律手续的办理,与目前的项目审批程序、设计审查程序在时间上不相匹配,—定程度上增加了施工区移民工作的难度,也给地方政府的工作造成被动。日前,地方政府采取了灵活、有效、有力的措施,推动了项目开工。对于施工区与对外交通工程施工需要进行的征地移民等各项工作,建议将施工区施工红线、征地移民实物核实、移民安置规划及其补偿工作,作为专题,在筹建工程开工前由国家审查批复,地方政府及有关部委可以办理有关手续,同时也可以根据规划提前建设移民基础设施,避免工程开工时的被动情况,减少多次搬迁的投入。
第三,库区移民与电站建设同步实施,满足移民搬迁要求的生产生活条件要提前进行建设,可以采取市场化的方式运作,如提前使用库区移民费购买熟地或者开垦新地。作为项目用地单位,项目业主要充分认识地方移民工作的紧迫而繁重,相互理解与支持。地方政府也要采取市场化的办法,加快移民工程的建设,保证质量,满足工程运行的进度要求。
第四,要认真研究在拟建设的水库区内城镇建没的问题。政府不能让一批规划中的大中型水库到正式立项上马时面临兴建则淹没损失太大,导致工程技术经济指标欠佳;不建则难以较好地利用水能资源为全社会创造更大的效益的两难抉择。所以,一方面要作好流域河段的水力规划。使水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减少水库淹没损失和迁移人口。另一方面。水力资源开发相关地区的建没规划应充分考虑库区淹没,对城镇规划选址、沿江公路铁路选线、中低产田地改造、经济结构调整中兴建和改造永久性生产基地与没施、小城镇战略中的集镇、街、场兴(改)建工程等方面,在兼顾现有生产生活水平的基础上,主要布置在淹没区以外并结合移民安置统筹确定。
6 结语
当前,我国水电正处在良好的发展时期,“西电东送”是战略实施的主战场,妥善地处理西部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地区富裕、民族团结等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电力保障。正如中国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总结的那样:“建好一座大坝,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致富一批移民。”这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开发西部水力资源、建设绿色工程的发展观。
我国能源资源的结构与可利用量、可利用时间的分析表明:中国的能源资源是有限的,在能源总体规划和供求总景平衡的前提下,应大力和加速发展水电,适度控制化石能源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战略储备,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