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2004-01-07 07:52任秀珠
中国音乐教育 2004年11期
关键词:新课程音乐评价

任秀珠

音乐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新课程的千变万化,音乐教师的变化乃是最核心的变化。这种伴随着音乐新课程进程的变化,是指音乐教师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反思、调整和角色的转换,使自己的教学身份得到新的确认,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得到新的升华。因此,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也就是音乐新教师成长的过程。而只有经过这样的变革,音乐教师才能准确地理解新课程、诚心地接受新课程、热情地投入新课程、积极地实施新课程,成为学生音乐学习的促进者与合作者、音乐教学的研究者与设计者、音乐新课程的开发者与建设者。

音乐学习的促进者与合作者

音乐教师是音乐学习的促进者,是信息化、学习化社会对音乐教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是新课程下音乐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音乐教师是音乐学习的促进者,首先表现为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未成年人,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需要教师的指引,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作为引导者,音乐教师应充分发挥爱心,多方关怀、了解与指导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有音乐学习的潜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和结果,并尊重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差异。由于现代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经不可能,就音乐学科来说,学生获取信息、知识和能力的途径与方式已经远远不止在学校音乐课堂上。音乐教师作为音乐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广播、电视、网络、CD等传媒都是学生获取音乐信息的渠道。因此,音乐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音乐教学除了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音乐学习,如何获取音乐知识,如何根据需要去处理各种音乐信息。

教师是音乐学习的合作者,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尊重、接受、理解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使任何一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体验成功所带来的快乐。音乐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表现在师生关系上,要摒弃权威与服从,把学生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师生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协作,创造具有真诚、接受、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中,逐步实现自我价值。音乐教师要善于同学生进行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创造一种相互交流,默契配合的教学关系和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

音乐教学的研究者与设计者

近年来,在欧美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观点在我国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所认可。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要成为音乐教学的研究者,首先要具备的是音乐教学反思意识和音乐教育理论意识,而这恰恰是传统音乐教师的薄弱之处,只注重“教”而忽略“研”,只注重“教什么”而忽略“为什么这样教”几乎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实际上,由于音乐教师所处的实践环境,决定了其成果最具可行性和实效性,大量的音乐教学实践工作和经验的积累,使音乐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如果能够把教学中的所感、所悟总结成经验,提升为理论,那么这样的研究就最具指导意义和说服力。

音乐新课程赋予音乐教学以新的含义,它要求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研究、生成和创造。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断充实自身的理论基础,不断提高音乐教学设计能力、音乐教学反思能力和音乐教学评价能力。要熟悉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深入分析和处理音乐教材,合理确定音乐课的类型和教学目标,选择丰富而灵活的教学方法等。音乐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每堂音乐课,使音乐教学都富有艺术性与创造性,环环紧扣、引人入胜。要善于课后反思,总结经验与不足,能够运用音乐新课程理念进行音乐教学的自我诊断,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要注重音乐教学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功能,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在评价中促进音乐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在评价中促进音乐教师对新的教学情境进行研究,在评价中促进音乐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音乐新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现代教育的课程观强调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是四因素持续交互的动态情境,是一种“复杂的会话”。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华博士认为,课程作为“复杂的会话”至少有以下五种形式,一是课程开发者与课程实施者之间的一种会话;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会话;三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会话;四是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对话。新课程赋予课程以新的含义,必然要求教师是新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音乐教师作为音乐新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需要具备敬业精神、职业风范、人格魅力等一些重要素质。

教育的过程是以人塑造人的过程,这必然要求教师对教育工作保持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音乐教师的敬业精神不仅表现在对音乐教学工作的恪尽职守,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以尊重、信任的态度关怀学生,而且表现在对音乐教育事业的孜孜追求和不断完善上。新型音乐教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在奉献自己的同时,更要不断地汲取,不断地超越自我,勇于创造,追求新知,积极探索音乐教育教学规律,以自身的努力推动音乐教学的改革与进步,实现同音乐新课程的共同成长与发展。教师的职业带有表率的特征,作为一名现代社会的音乐教师,既要做学生学业上的老师,又应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朋友。新课程要求音乐教师思想敏锐、开放,具有崭新的思维方式,能对新的音乐课程有一种职业的敏感。要走出自我,走出封闭,主动学习和交流,了解音乐教育的新动态,汲取国内外优秀的音乐教改成果,善于捕捉新信息,努力和尽快适应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新变化。音乐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心灵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影响力,从而对学生的情感培养、道德升华、学业发展产生深远的示范和激励作用。爱心是音乐教师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爱的品格,爱音乐、爱教育、爱学生。音乐教师只有对音乐产生炽热的爱,才会不断的追求音乐、感悟音乐,视音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乐教师对教育的热爱,是音乐教师的职业动力,亦是音乐教师的职业魅力;音乐教师对学生的爱,则是爱心的核心,爱学生是音乐教师爱音乐、爱教育的延续与升华,是更高境界的爱。此外学识和修养也是音乐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师的学识是通过其学识魅力展现出来的,主要体现在对音乐的审美鉴赏(感知、想像、联想、情感、理解、评价)、音乐审美表现(歌唱、演奏、表演等)和音乐审美创造(审美创造意象、意向、激情、个性)的广度和深度上。修养则是音乐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表征,音乐教师是“美的使者”,美的使者要有高尚的品德,对祖国、对教育、对学生有深厚的感情,不仅具有崇高的敬业和奉献精神、良好的职业风范,还须有通达的性情和良好的涵养,宽容、豁达、开朗、礼貌,举止文明,风度优雅。

总之,音乐新课程给音乐教师角色带来了巨大变化,给音乐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带来了有利契机,每个音乐教师都应努力融入新课程,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以更好地适应音乐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猜你喜欢
新课程音乐评价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音乐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音乐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