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 客
随着印尼传统华人社团活动的恢复,印尼华人处境日益改善。
在印度尼西亚与中国互相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日益发展、印尼新政府奉行善待华人政策的背景下,一千万印尼华人的处境有所改善:“印华论坛”举办讲座议政,创办印尼语、汉语、英语并重的新型学校,出现华语电视节目。
2002年年底,笔者访问这个“千岛之国”,深切地感受了当地华人社会的变化,但也意识到华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仍遇到不小的阻力。
“印华论坛”议政
在雅加达,有一个名为“印华论坛”的华人社团,极有名气,其负责人叫余麦风。
现年75岁的余麦风先生教过书,做过生意。苏哈托下台后,他参与组建以华人为主体的印尼大同党,并当选为该党第二副主席。在1999年6月的印尼大选中,大同党仅获得国会一个议席,这使余麦风深感华人在印尼政坛上的声音太小,于是,余麦风联络50多位有识之士,发起组织“印华论坛”。
余麦风认为:“印尼华人要参政,首先要过问政治,关注国内外时局的变化。”
成立后的“印华论坛”采取不定期举办讲座的方式,邀请专家学者就华人关心的问题发表演讲。讲座是免费参加的,在雅加达华人社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2001年11月,“印华论坛”邀请印尼著名的华人银行家、力宝集团董事长李文正和新加坡《联合早报》驻印尼特派员钟文祥,以美国“9·11”事件对东南亚包括印尼的影响为主题,举行了一场演讲,听众十分踊跃,把演讲的礼堂挤得水泄不通。
除此之外,印尼华商总会多次举办研讨会,探讨印尼华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在当前印尼建设中的责任,这些话题还吸引了不少印尼人参加。
不收建校费的三语学校
在印尼,政府已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规定汉语作为在校学生选修的第二外语。但由于缺乏汉语老师,印尼开办汉语课程的学校并不多。
由印尼客屬联谊总会创办的崇德学校,是印尼第一所三语并重的学校,开了印尼教育历史的先河。正如该校董事会董事长张庆寿先生在开学典礼上所言:崇德学校三语并重,除教学生母语印尼语外,再加上汉语、英语,使学生能够掌握多种语言,便于学生毕业后融入主流社会,将来为国家建设服务。
学校开办之初,万事俱备,只欠汉语教师,经过多方寻找,通过汉语水平考试,终于聘请了5位汉语教师。
在印尼,大多数学校都向学生收建校费,但为了减轻家长的负担,崇德学校免收建校费。据该校中文部主任胡运青介绍,客家人历来重视子女上学受教育,他们很乐意出钱办校。崇德学校设有董事会,每位校董承诺每年向学校捐助一笔经费,这使得学校办学资金十分充足。
华文报纸和华语电视
一天,笔者到雅加达唐人街购物,看到书报摊上有当地出版的华文报纸出售,便问一位报贩:“每天能销几份?”摊主答道:“每种华文报纸,向报馆订了10份。”可见,印尼虽有华文报,但读者甚少。
从1999年以来,雅加达、泗水、坤甸等地创办了11家华文报,其间有两家因财政困难停办,现存9家。据泗水的华文报纸《千岛日报》总编辑何敦明介绍,目前,印尼中文编辑奇缺,华文报纸的发行量不大,许多华文报纸在艰难的环境中挣扎。
雅加达有一档华语电视新闻节目——美都新闻,是由雅加达私营的METRO TV创办的,每天早晨7点半和下午4点半各播出一次,每次半个小时。据介绍,这个华语电视新闻节目是为适应印尼华人掀起学习普通话的热潮而诞生的。
此外,雅加达、万隆等地,还有华语音乐广播电台,举办听众点播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