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老总:愿做国企改革的牺牲者

2003-05-30 10:48
中国新闻周刊 2003年10期
关键词:中建总公司新闻周刊

谢 韬

从香港回北京近两年,孙文杰明显老了许多。“说实话,是否赴京工作,我是有过思想斗争的。因为在香港我早已得心应手,对市场经济的一些作法游刃有余;但回来却有许多陌生的东西,内地国有企业的困境我早就有所耳闻。”

1981年孙文杰被派往设在香港的中国海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海外)工作。20年间,他从技术员、地盘副经理直至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国海外从小到大,一向苛刻的香港媒体充满敬意地称“中国海外确立并实践了以革命精神创造经济奇迹的崇高信念,成为香港中资企业的经典”,称孙文杰为“从奴隶到将军的建筑奇人”。

离开市场、法治环境健全的香港回到内地,孙文杰常常感叹“有时有虎落平阳的感觉”。他是中建总公司的老总。而中建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国有建筑企业,下有八个工程局、四个设计院以及中国海外、中建国际等数十个直属公司和分公司,员工近20万人。但同时存在着资产质量不高、经营管理粗放、人才流失等问题。

孙文杰挑战的是一个庞大的旧体制,并且是在一个与香港迥异的环境里来开始这场战斗的,经济与政治的双重目标、发展与稳定的双重要求落在他的肩上。

他很清楚在内地改革国企的艰难和长期性,两年来的实践也印证了这一点,但同时他也看到两年来改革的进步成果,更添一分信心。

“改革是渐进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总要有人做出牺牲。在我这一任,我准备做牺牲者,从而让我的继任者不再受我这样的局限,不再有我这样的烦恼。”孙文杰爽朗的语气中透着一丝悲壮。

新闻周刊:内地和香港做企业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在内地,最大的风险在哪里?

孙文杰:我在香港很简单,完全按市场规律办事,企业在合法的范围内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能够用简单的办法处理复杂的事情。到内地后就不一样了,照样还有市场风险,同时还有政治风险。国企不改革死路一条,但改革往往会触犯一些人的利益,很多时候为了政治上的稳定,又不得不放弃经济上的发展;不仅如此,我认为内地国有企业经营者最大的风险还是来自于自己——就是在经济上极易自己打倒自己,其原由就是“经营者在内地经营国有企业搞钱太容易了”。

新闻周刊:有人呼吁“国企从完全竞争性领域退出来”,你好像不赞同这种说法?

孙文杰:我不赞成国有企业要全部退出市场竞争。我理解的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还是应该属于国有企业的范畴,因为它的资本属性,决定了经营者的选派,这些方面还都是国家说了算。即使是完全竞争性企业,国有企业也能有所作为,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占世界市场的38%,相当于同行第2名到第6名的总和。中建总公司控股的中国海外在香港上市的建筑公司中,无论是比市值还是比营业额,或者比净利润,都是遥遥领先。

新闻周刊:中建总公司的成员中多数是传统国企,患有国有独资企业的一些通病,你打算怎么来改造它们?

孙文杰:我们现在正在着手把系统内的这些企业一家家市场化,进行股份制改造,或摸拟公司制、代理制运行。中建总公司正在推行“商业化、集团化、科学化”进程,进行“结构公司化、经理职业化、管理法治化、决策科学化、运作规范化”的企业管理,就是用深化改革和强化管理双管齐下的手段,来强力推进企业的改革发展。

新闻周刊:那有没有什么具体的行动?效果如何?

孙文杰:回北京工作后,我特别想利用国有企业改制的优惠条件,来重组一家以中建总公司的国内资产为大股的中外合资地产公司在内地上市。但由于政策束缚、资产质量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在折腾了一阵子以后,不得不回过头来再重组一家以中国海外的部分资产为大股的中外合资地产公司——“中海地产”。幸运的是,“中海地产”重组顺利,预期一年之后就可在内地资本市场上市。同时,承担海外承包事业的中建国际的整合也已完成,整合后的中建国际去年成绩不小。

新闻周刊:你对中建这样的国企改革未来抱有信心吗?

孙文杰: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是国有企业不可退却的选择。现在国家成立了国资委,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改革将更加深入,投资者、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都将更好地发挥出来,所以,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前景是光明的,这也增加了我们对中建总公司前途的信心。■

猜你喜欢
中建总公司新闻周刊
新年感怀
邢台路桥建设总公司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共青团中国盐业总公司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三角板“牵手”直尺
重庆工商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
中建五局广东公司“十三五”瞄准新目标:打造“三个数一数二”
论国有资产转让合同效力的认定——以“许少雄诉海洋渔业总公司上诉案”为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