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最大的希望是,社会各方面给这些博士们时间,让他们转变,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求全责备。”
郑州引博从政,源于中共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李克的超前眼光和坚定决心。身为经济学博士后的他深感人才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重要。他同样清楚博士与官员的区别,不仅自己尽力去关心、爱护博士官们,还经常告诫部下:要给博士们时间,让他们完成向官员的转变。
新闻周刊:2001年7月你从广西南宁调到郑州来,9月份就提出要引进博士,为什么这么着急?
李克:郑州常住人口800万,是中国人口第一大省的省会,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地位这么重要的城市,但与周边武汉、济南、西安等省会城市相比,城市规模偏小,城市化水平较低。什么原因呢?缺乏人才啊,我刚到任时,郑州市仅有3名博士。800万的人口啊,才3名博士,你怎么去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啊?
新闻周刊:但也不一定非得引进博士啊,人才的概念应该是很广泛的。
李克:的确,我不认为只有博士才是人才,郑州目前最缺的是两种人才,一种是受过高等教育、专业素质强的人才,另一种是拥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但做事总得有个顺序,要一件一件事情来做,做到底,做成功。
新闻周刊:引进博士有什么前提和限制?
李克:我要说的是,郑州还没到挑剔人才的时候。我很明确地讲,只要是博士,不管他学什么专业,我都要。有人开玩笑说,学原子弹的博士你也要么?我回答说,只要他愿意来,我就会要。但在实际中,我们侧重引进郑州经济发展急需的博士人才,这叫做普遍重视,重点引进。
新闻周刊:据我们了解,来郑工作的博士们的待遇和其他人没有什么区别,应该说是很低的,他们为什么愿意来?
李克:吸引人才无非两种手段,一种是高薪,一种是高平台。郑州没有沿海地区发达,不可能采取第一种手段,只能是后一种。我们给博士们三样东西。
一是给一个预期或希望。就是要告诉他们,郑州恰逢大发展时期,他们过来可以大展身手,大干一番事业。
二是给一个平台。既然无法给他们物质上的丰厚待遇,那就要给他们政治上的待遇,说白了,就是给他们官做。中组部有精神,国外归来的博士或博士后可以安排处级甚至厅局级干部职务,我们的定位是“副处级”。
三是给一个环境或是氛围。就是要让博士们在生活上无后顾之忧,在工作上放手去干,没有掣肘。
新闻周刊:恐怕第三种是最难的。
李克:的确是这样。做博士和当官,“隔行如隔山”。做博士,只需做好自己的研究就行,有学术自由,不太在乎别人的评价,也不太和别人发生直接关系。当官就不一样了,当官就要会管理,管理是一门专业,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为了实现一个目的达成一致的过程。我自己是尽力去关心、爱护他们。
新闻周刊:你怎么去关心、爱护他们?
李克:我和市委其他领导一再要求这些博士所在单位的一把手要善待博士,给他们转变的时间,营造良好的环境。我自己和博士们私下谈过好多次,帮助他们尽快地转变角色。我举一个例子,一个叫李金勇的博士刚出校门,就被派到60多万人口的荥阳市去作负责安全生产的副市长,那个地方小煤窑经常出事,他一去就要作检讨,很苦恼,找我倾诉后,我给他们的书记打电话,委婉地提出给他减轻压力,后来真给他减轻压力时,他倒干上瘾了,不愿意换工作。后来,我又教他在实际工作中处理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新闻周刊:当初下决心引博时,有没有政治上的考虑?有没有想过会有风险?
李克:要说没有政治上的考虑,也是假话。但主要还是考虑到郑州的发展急需人才,急需高素质的人才。个人的风险也想到了,但我想大趋势是对的,不会出大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也有一些技巧。我们一下子引进几十名、而不是几名博士,主要就是考虑到这个风险问题。如果引进五名博士,其中有二到三名不行,那就会给那些反对者把柄,说你看吧,早就说过博士当官不行吧!现在一下子引进几十名博士,即使有一些不行,也会有大批表现不错,那就不会有什么风险了。
新闻周刊:看来,你对这些博士们的未来很有信心。
李克:我真的是非常有信心,我相信这些博士经过3至5年的历练,获得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后,会非常厉害。当然到时也会有一些博士实在不适宜做行政工作,他们可以回去干研究,我们这里是来去自由。我现在最大的希望是,社会各方面给这些博士们时间,让他们转变,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求全责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