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连情结”——狼奶反思录之一

2003-05-30 10:48:04
中国新闻周刊 2003年24期
关键词:于连第一课情结

上一代人反思,留有《思痛录》,抉心而食。我自己所属的一代吃狼奶长大,狼奶至今还在肠胃中发酵,就叫“狼奶反思录”吧?一口一口地吐,吐得一篇算一篇

为推迟就业高峰,研究生近几年猛烈扩招,挡也挡不住。沿海的本科毕业生往太平洋那一侧跳,腾出的位子则为湖广内地来的生源所占领,我称之为“湖广填沿海”。不出数年,我这里的研究生入学,满屋都是内地贫寒子弟。看着那些倔强而又执着的内地脸,倍感亲切,自己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开学第一课,没有开列思想史必读书目,而是从我的思想变迁说起,建议他们先去读一本文學书:《红与黑》。

司汤达说,从前有一个法国的贫寒子弟,名叫于连,对高一阶文明社会既羡又憎,使出个人奋斗所有招数,终于勾得市长夫人,“睡”了这个文明社会;不料东窗事发,还是被这个文明社会推上断头台,就此了结。

我们这一代年轻时,有人在个人奋斗方面早熟早慧,是偷偷把这个小于连当作榜样的。尽管离雷锋精神甚远,但从主流意识形态的侧面,这个于连情结还是得到了阶级意识、阶级感情的支援或滋润。现在我重述这个于连的老故事,鼓励青年人奋斗成才,但希望不要走我们的老路,从“湖广填沿海”,走入“于连情结。”

这一情结的核心,是对自己所欲的对象既羡又憎,憎恶是为了占有,一时受挫,就把自己的占有欲升华为阶级意识,自我舔惜,私下发酵,实际上是在毒化社会之前,先毒化了自己。延安时期,一些土地革命中参加队伍的军人,以权力追逐城市来的女知识青年,初显端倪;49年进城,部分老干部甩掉家乡元配,娶进细皮嫩肉的资产阶级小姐,已成规模;文革初期,一些东城、西城的青年纠察队冲进资产阶级家,破字画、割沙发,则传到了我们这一代;到了改革开放,“北京人在纽约”,姜文扮演的那个角色一旦发财,第一件事是找个碧眼金发的妓女来“睡”,以满足第三世界人民对“美帝国主义”积压多年的阶级仇恨,现代中国版“于连情结”,终于扩大范围,流播海外。

而在国内,填补北京人去纽约后的位置,源源不绝,还有更多来自内地的苦孩子。他们对北京上海的灯红酒绿,很快产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革命义愤,然而三年未过,则已经开出月薪五千的心理价位;心气高一点的,又开始考托福、办护照,做起了留学美国的梦。一旦受挫,上午被拒签,下午则去参加爱国集会,向上午的窗口扔石头或臭鸡蛋。侥幸领到签证,飞到美国,稍不如意,则把个人的挫折上升到民族的对立,国家的对抗,拿着绿卡不放,却口口声声“打倒美帝国主义”,变得比国内愤青更“爱国”……革命自有后来人,于连啊,于连,生生不息,代有传人。

很久以前,我们是伴着阶级意识吸入这口狼奶的,甘之如饴。现在不时兴“阶级意识”了,但有新包装:有法兰克福学派,称现代人为“异化”,是现代化、都市化、全球化扭曲了“人性”,罪在“现代性”。这一学说的现代性批判,立基于两点:人性“异化”之前,有一个纯洁无瑕的黄金时代,此其一;其二,人性“异化”的罪恶,来自外部世界的演变,它腐蚀了世道人心。

此外,上述两点逻辑预设,与中国传统儒家的道德学说以及20世纪的阶级警惕,也有遥远而又贴近的联系,故而才那么容易取代主流意识形态,迅速流播海内。

我总怀疑这一理论,人性有那样一个黄金时代吗?没有。从周口店山顶洞人到今天北京人开“奔驰”上街,40多万年过去了,什么都在变,唯有人心深处那一块方寸之地,没有变,不可变,既没有“异化”,也没有更好。每一时代距离上帝一样近,也一样远。项羽、刘邦看到秦始皇车队富丽堂皇,发誓说“彼人也,吾人也,吾可取而代之”,从此开始争天下,这样的“于连情结”,两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君王秘迹史就有记录。

我是很晚才觉悟到这一点的。因此,我与新生的第一课通常这样结束:读历史追求一个历史感,历史感是否形成,关键是把当下自己摆进去。教科书总算有一点长进了:终于承认农民战争不能带来新制度,只是取而代之的王朝更替。为何螺旋循环?就在于此前已经“既羡又憎”,大大小小的于连活着,生息着,并没有断子绝孙。

让我们一起反刍这口狼奶吧,吐得一口,读得一页:历史正流经我们的眼前。 ■

猜你喜欢
于连第一课情结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快乐语文(2021年31期)2022-01-18 05:51:32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早上第一课
告别“GDP情结”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11-17 04:27:38
难舍难分的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家教第一课:有话好好说
海峡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2:50
科学第一课
德·雷纳尔夫人的性格分析
东方教育(2016年18期)2017-01-16 16:53:41
试论于连的形象及其矛盾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