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朝明
一。东亚经济崛起的过程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更强,国际间的经济技术交流更多,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垂直分工更加明显。60—70年代以后的30多年里,东亚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就是囚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实行了开放政策,从全球金融、经济、贸易活动中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资金。国际金融、投资和技术面向东亚的转移,有力地推动了这—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1.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顺应了战后国际贸易空前发展的大趋势
在贸易自由化的浪潮中,东亚国家和地区充分利用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从五六—卜年代开始,先后从实施进口替代战略转为大力实施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经济日益开放,出口急剧增加并成为带动本国(地区)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火车头。以日本为雁头,东亚地区的经济早现出雁型状起飞,并保持了长期的高速增长。东亚在其经济迅速崛起的同时,从国际贸易中无足轻重的角色成长为一支重要力量,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持续上升,1960年四小龙加东盟四国的出口总额仅占世界出口总额的4.3%,到1995年就达到14.4%,其国际贸易的角色也从单纯的原料和初级产品供应地,发展成为重要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国(地区)和外国商品(服务)消费地。
2.战后国际金融及国际投资的发展使东亚得以大规模引进外资发展经济
战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际上金融自由化浪潮风起云涌,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规模和速度都达到了新水平,成千上万亿美元的资本在整个世界寻找投资、获利机会,生产要素、资源的全球配置正成为现实。直至1997—1998年东亚经济危机之前,东亚的高速增长基本属于投资驱动型——其资金来自政府支持的国内贷款、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贷款或国际证券投资。大量外资的涌入是东亚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动机。不断增加的国外直接投资和贷款推动了东亚经济的发展,也使这些国家(地区)的金融市场日益开放。
3.战后国际技术转让的发展使东亚得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竞争能力
除了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迅猛发展,技术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又一个必要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兴起的利·技革命使人类从工业化社会走向信息化社会,以互联网联系起来的世界日益成为一个互动的经济共同体。东亚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不仅存在巾场缺口、资金缺口、还存在技术缺口,为弥补技术缺U,推动经济增长,东亚采取“吸收叫”发展战略,大量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其叫中以日本、韩国尤为典型。
大规模引进技术成为东亚经济发展的又一助推器。引进技术促进丁东亚的产业刀级利经济竞争力、经济实力的增强,同时,东业也成为世界上—个重要的技术消费巾场和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承按地。东亚国家通过引进技术,使白身融入了肚界性技术进步的大潮。其本身也成为科技革命利技术进少的一个推动力量。
4.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成为全球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业国家利地区参照世界上绝人多数国家所走的强调有效监管的市场经济模式,考虑到自身的政治经济背景,先后止上了“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纤济”道路。东业国家及地区很早就奉行纤济优先的原则,将经济增长作为首要及长期的目标。为厂实现该目标,大部分国家及地区对经济活动进行了较强的干预。政府在爪认巾场作用的基础上,运川政府的力量广泛动员资源,推动经济发展。这种经济体制仗经济基础介:常落后的东亚能够在已经相当发达的西方巾场休系压力下,比较迅速地发从起自己的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民族纤济,使民族企业能够在已川相当强人的山外企业竞争下,依先靠政府的支持发展起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几十年—下来,东亚成了追赶型经济成功的典范,其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也日渐成为世界山场纤济的—部分,卷入了山界纤济个球化浪潮。
从东亚经济增长的过程来看,东业纤济赶超的过程与世界纤济个球化的过程是一致的,东亚经济的崛起过程就是世界经济个球化的过
二。东亚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1.大力发展区内贸易和投资
首先,东亚各国的经济有一定的互补性,随着东亚国际分工进程的加快与日益增长的资本流动,各国间的经济相互依存程度也在日益扩大与加强。东北亚资本雄厚、在某些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它们各自都有不少名牌在全球市场占有很大份额,但它们在:经济增长中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如人口增长陷入停滞和储蓄过多。它们的发展需要东业的劳动力、资源和市场,而东亚的经济发展也需要东北亚的的资金和技术。
其次,东亚各国的国内巾场也大有潜力。东亚除了像新加坡、香港和台湾这样的小经济休外,还有不少小大规模经济休,如印尼、泰国、非律宾、韩国、马来西亚。它们的国内市场大有潜力可挖。大多数经济休为了推动制成品出口,刘国内制造业投资过多,但农业、服务业却相对薄弱。但各国在农业、自然资源利旅游资源上都有较强的优势,充分挖掘其潜力,开发出相关产业,就能减少对制成品出口的依赖,降低风险。
近年来东亚地区建立了多个双边或多边性的臼山贸易区,建立自山贸易区成为亚太地区的潮流。80年代木以来,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呼户很高。新加坡总理吴仟柏、1999年11月22日至25日在我国所举行的"ASEANIO加3”的非正式峰会上,代表ASEAN正式向中国、㈠本及韩国,提出成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议。从战略、女个、纤济角度考虑,中日韩原则上同意支持ASEAN拟议的东亚自由贸易区的构想,愿意与ASEAN介们。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01年启动,拟于10年内基本消除贸易壁垒。一些双边的自由贸易协议也逐步签定和出台,日本新加坡于1999年12月达成协议,日韩,日泰也在筹措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新加坡与区外一些国家也已达成双边的自由贸易协议。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10国达成建立自由贸易区协议。日本也要与ASEAN商讨如何促进与ASEAN自由贸易区的关系,以加强彼此的经济合作。按这种趋势,未来10年或稍长时间,东亚自由贸易区完全有可能建立起来。当然,缔结自由贸易协定和建立自由贸易区不仅仅是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在加强经济协作的前提下,也会对包括海外直接投资,经济援助,技术转移,教育及人力资源的开发等其他方面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东亚区域合作近年来进展顺利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东亚各国都开始认识到中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与东亚各国之间经济贸易联系日趋加强,对中国市场依赖程度的增强,使东亚各国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共识增强。越来越多的东亚国家认识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因而希望尽快打人中国市场。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其市场改革的步伐将明显加快。从而,中国市场的内在卜—大潜能就会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依靠在国际分工中的独特地位,中国将很快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国际跨国公司的滩头堡,全面而直接地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同时,庞大的中国市场也对西方国家形成了很大的吸引力,也使东亚各国看到了其光明的未来。中国入世后,进入中国的东亚国家产品可能更多,因此有利于改变以往高度依赖向美国、日本等国家出口的㈩口和经济增长模式。
2、加张对外债及资本市场的监管
90年代东亚国家和地区由于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导致外债过度增加,加上资本自由化进程的过快,最后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危机的反思要求东亚各国必须加强对外债的管理,同时审慎对待资本自由化问题。
首先,建立健康的金融体系。如果一国或地区的金融系统资产良好,监管得力,同时建立起有效的破产法,能有效地管理公司的运作、合约的履行,并具备健康的金融系统的其他囚素,那么即使外债数量较大,也是可以维持的。相反,没有健康的金融系统,即使很少的外债可能也会造成问题。在这方面,东亚各国或地区的政府应积极加以配合,一方面,减少对金融机构贷款的过多干预,另一方面,加强对金融市场的有效监管,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其次,加强债务管理,保持适度债务规模和合理的的债务结构。过度追求经济增长的战略是造成这些国家外债迅速积累的重要原因。但是,债务规模必须保持在国际通行的债务警戒线之内,控制短期债务数量。东亚各国和地区应避免经常项日的长期赤字。在一定的范围内,利用贸易赤字加速发展是合理的。但是,利用国际市场进口产品发展国内经济要有适当的度。如果一国长期处于较大幅度的贸易逆差状态,外汇供给就会出现枯竭,只能通过借债的方法维持,进口就会受到制约,最终将难以为继。美国可以保持长期的经常项目赤字而不危及其经济,是由于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以及美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其他国家没有这种特权。
其次,审慎对待金融自由化问题。资本项目的自由化有利于吸引外资,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但它也带来大量有可能危及本国经济的大量短期资本。资本的全球化是造成东亚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东亚各国的债务问题正是在脆弱的国际金融市场中才发展成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的。东亚各国和地区必须结合本国的实际决定在何时、采取什么方式开放本国的资本账户,如何对国际资本既利用其对本国经济发展促进的一面,又能使它对本国经济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最后,加强区域货币金融合作,建立危机防范机制。东亚金融危机后,东亚各国就开始探讨建立区域危机防范机制,进行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各种可能途径。“10+3”合作机制已经形成,各主要国家已达成多项货币互换协议。随着东亚合作进程的发展,东亚货币合作还将进一步深入发展。
3.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之下,东亚各国开始意识到高技术的竞争来自知识,而不是劳动力,单靠廉价劳动力进行出口加工的经济发展是缺乏竞争力的,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需要发展自己的技术能力。
要实现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通过教育和科技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是重要途径。在高科技领域,东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相当大的,它们没有根生的高技术产业,其高技术产品生产是通过国外投资或引进生产能力为特征的,而且多数处于劳动密集犁的组装加工水平上。由于技术长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技术仍是东亚各国提高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提高劳动生产力不仅要依靠引进和吸收外国先进技术,东亚自身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更要不断加强。对于技术转让应该更重视深层次的技术能力提高,即发展本国的技术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本国产业结构的提升,成为国际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大力发展技术引进的同时,东亚应特别重视高新技术的研制利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这方面,政府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政府首先要重视知识产权的立法和保护,形成尊重知识、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在科研投入方面,政府可以侧重基础科学和高精尖技术的开发研究,应
用技术的研究主要由企业联合大学及研究机构来进行。此外,东亚风险资本普遍匮乏,不利于新技术的发育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政府应该从制度、立法等方面为风险资本的运作创造适宜的环境,风险资本刘高新技术及企业的支持既有利于国家提高技术水平,又有利刁:分担金融系统的风险。
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上,目前东亚有些国家和地区已具有一定优势,如东亚四小龙、东亚小虎等国家及地区,他们已领先其他东亚国家、地区在高新技术、信息产业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同样我国的几个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巾也走在了发展队伍的前列。东亚小虎还具有其他优势,该地区早已是信息科技硬件制造重镇。如何进—‘步采取措施,营造高新技术产生及发展的环境,提引科技创新能力是东业各国的当务之急。4.健全市场机制,摆正政府位置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经济运行规则的个球化。虽然市场规则经过几百年的制度运行,具有相对成熟的模式,但足“市场失败”或者说市场在个球的局限,仍然是市场运行规则叫:,难以消除的缺憾,因此政府在经济个球化进程中地市场的适度干帧和调控仍是伞关重要的。从近10年东业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实践叮以看山,政府职能和作用必须满足不断创新的制度供给,来保障本国迈入经济全球化的利益最大化,从根本上解决由于国内、国外制度的非均衡运行所造成的主体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障碍和利益损失。东亚各国政府迫切需要根据本国国情来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
金融危机后,东亚各国开始对东亚的这种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进行了反思,需要重新思考和界定政府自身的角色与功能。一方面,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应逐渐减少,如减少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限制国家、政府对经济生产过程的直接介入,在多数情况下,让良好的商业决策和市场力量决定经济的运转。另一方面,政府某些方面的作用应该加强。如完善市场机制,为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发展创造和争取良好内外部环境,加强对金融资本流动的监督与管理,东亚政府应利用再分配手段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保护和治理环境,增大对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别以及贫富间差距。总之,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政策,在促进市场经济不断走向完善和成熟的同时逐步改变以往重数量轻质量的增长模式,增大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
总之,经济全球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它既能给一国的经济带来发展机遇,但也伴随着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风险。东亚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顺应经济个球化潮流,加速改革,增强实力,趋利避害,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惟…的途径。否则就会走弯路甚至遭受重大损失。口前,东业国家和地区必须不断探索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路子,在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利之处的同时,避免不稳定和危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