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伶俐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美国金融业迅速发展的时期,美国的投资者对股市充满信心。这种信心为诈骗者提供了极好的机会,他们利用投资者非理性的信心进行欺骗。这种骗局因一个骗局实例的制造者查尔斯·庞氏的名字而命名。
庞氏骗局的方法十分简单,骗局制造者向投资者许诺,投资就可以得到大量收益。其实,投资者的投资,并没有通过骗局制造者投向任何真正的产业,而是支付给最初的投资者,并引诱他们将自己成功的故事讲述给第三轮投资者;这轮投资者进行了更大的投资,这些投资就付给了第二轮投资者作为报酬,第二轮投资者的成功故事吸引了更大一轮的投资,依次类推,骗局越做越大。这种骗局的秘密在于,所谓的投资回报实际上仅仅来源于新加入的投资者,在骗局揭露以前,这种投资通常是不断上升的。起初,人们也可能怀疑这种投资,但当人们看到最初的投资者获得高额利润时,不假思索的从众心理,就将许多希望获取高额利润的人拉拢过来,使他们上当受骗。历史总是在重演,1996-1997年,阿尔巴尼亚发生了许多庞氏骗局。开始,热心的投资者对这些所谓的投资方式热情极高,几个庞氏骗局很快就积累了30亿美元的资金,相当于阿尔巴尼亚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0%,这场骗局引起了阿尔巴尼亚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动荡。最后的投资者没有得到任何回报,他们愤怒地烧毁了建筑物,甚至抢劫了银行,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庞氏骗局的制造者是可恶的,应当受到法律惩罚。庞氏骗局的受害者似乎也不是完全无辜。在旁观者看来,庞氏骗局的手法是十分简单的。受骗者有获取巨大回报的心理,这本无可厚非,他们看到别人得到丰厚的投资回报,也不对这种投资的回报来源进行分析,盲目跟随,结果上当受骗,这不能说是完全无辜的。就算知道其他人是一种从众行为,有些理性的人也会参与其中。据说,这种一窝蜂似的从众行为是由信息层叠产生的。可见,在从众行为面前,保持清醒的认识是多么重要。
庞氏骗局是违法行为,没有受骗者,骗局就无法开展。有骗子,又有受骗者,才构成骗局。庞氏骗局的社会基础是众多的投资者,他们往往具有赚钱心切,盲目从众,缺乏理性分析,缺乏冷静判断力等心理缺陷。正是这些心理缺陷支撑了庞氏骗局。在我国,类似庞氏骗局的传销活动屡禁不绝,在传销中的受骗者也具有庞氏骗局受骗者类似的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