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零时,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工程正式下闸蓄水。滔滔江水被揽入大坝与群山的怀抱,“高峡出平湖”的百年梦想将变为现实。6月10日晚10点,三峡水库水位在预计的时间段准时达到135米高程。6月16日五级船闸将试通航,8月首批机组将并网发电。
三峡建设十年大事记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决定将兴建三峡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10年规划。
1993年1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成立。委员会下设三个机构:办公室、移民开发局和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
1997年1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10亿元人民币三峡债券发行计划,这是三峡总公司第一次采取国内发行债券的形式用以筹措三峡工程建设资金。
1997年11月8日实施大江截流。这标志着为期5年的一期工程胜利完成,三峡工程转入二期工程建设。
1998年5月1日,临时船闸通航,临时船闸是三峡工程投入运行的第一个包括土建、机电设备工程设计、制造、施工与运行调度的综合性项目。
1998年7月,三峡坝区遭遇57700立方米/秒流量的大洪水,坝址水域来水量达到1877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三峡工程经受住洪水考验,工程主要项目正常施工。
1999年10月3日,三峡工程永久船闸南线五闸首保护层最后一方石碴被运往碴场,至此,由武警水电部队第四支队担负的永久船闸南线开挖全线告捷,这标志着永久船闸主体开挖工程圆满结束。
2000年7月17日,150户9639名重庆市云阳县农村移民外迁到上海市崇明县落户。这是由政府组织的首批外迁移民。
2002年5月1日,三峡工程成功地实施了对上游围堰的爆破。1997年大江截流形成的上游围堰完成了历史使命,滚滚长江水直接进入三峡大坝基坑。
2002年9月1日,三峡工程永久船闸开始进行有水调试。永久船闸按年单向5000万吨和通过万吨级船队要求设计。
2002年9月1日,国务院下达的三峡库区12万二期外迁移民任务全面完成,135米水位下的清库工作接近尾声。
2002年11月6日,长江导流明渠成功实现截流合龙。导流明渠截流是二期、三期衔接的关键性控制工程,这为三峡工程2003年蓄水135米,首批4台机组发电,永久船闸通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兴建三峡工程的意义
长江三峡工程本质上是一项庞大的生态工程,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能使广袤、富庶的华中平原不再受洪水威胁,生态秩序走向良性循环,平原湖区生态达到新的相对的稳定。三峡工程的兴建正是基于这种严肃的认识。
兴建三峡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防洪问题上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众所周知,中国因洪水灾害给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十分惨重,其中长江流域是中国洪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尤以中下游地区为最甚。据历史记载,从汉代到清末的2000年间,长江曾发生大洪灾214次。本世纪以来,长江发生过3次严重的洪灾,共淹地1.2亿亩,淹死31.7万人,仅1954年水灾直接损失就达100亿元以上,间接经济损失无法估算。因此,如何防治长江中下游洪灾,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水利工作的一个重点。兴建三峡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洪,但它还将产生发电、航运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三峡工程计划从提出至今,过去了70多年。为该工程的研究,不仅中国的科学界、工程界几代人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前苏联、美国、加拿大等国不少专家也曾参与了工程规划、设计研究与咨询工作。所投入力量之雄厚、工作量之繁重,在世界工程史上堪称罕见。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根据李鹏总理提出的《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议案》,表决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正式批准将该项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10年规划。
三峡工程实施计划
工程采用分期导流,分三期进行施工。工程施工总工期为17年。
第一期工程施工期五年
利用中堡岛修建一期土石围堰围护右岸叉河,一期基坑内修建导流明渠和碾压混凝土纵向围堰。同时在左岸岸坡建临时船闸。一期导流期间,江水和船舶仍由主河床通过。
第二期工程施工期六年
修建二期上、下游横向围堰,与混凝土纵向围堰形成二期基坑,进行河床泄洪坝段、左岸电站坝段、左岸电站厂房施工。同时在左岸修建永久通航建筑物。二期导流期间,江水经导流明渠下泄,船舶经明渠或临时船闸通行。
第三期工程施工期六年
修建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拦断明渠并蓄水至135米高,左岸电站及永久船闸可开始投入运用。三期围堰与混凝土纵向围堰形成三期基坑,修建右岸大坝和电站。三期导流期间,江水经由永久深孔和设于泄洪坝段的22个临时导流底孔下泄,船舶经永久船闸通行。
三峡水利枢纽世界之最
长江是中国最大河流,干流全长6300公里,流域集水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入海量约9600余亿立方米。从干流长度和入海水量论,长江均居世界第三位。
世界上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多目标开发的综合利用工程,其防洪、发电、航运三大主要效益,均居世界同类水利工程前列,无相当的巨型水利枢纽与之比拟。
防洪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
三峡工程将极大地改善长江中下游防洪条件,特别是可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现状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保护荆江南北1500万人口和2300万亩耕地,三峡工程是世界上防洪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
世界最大的水电站
三峡水电站是枢纽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水电站将安装26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846.8亿度,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航运效益最显著的枢纽
三峡水库回水至西南重镇重庆市,它将改善航运里程650公里,使重庆至宜昌航道通行的船队吨位由现状的3000吨级提高到万吨级,年单向通过能力由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
综合工程规模最大
三峡水利枢纽主体(含导流)建筑物施工总工程量包括:建筑物基础土石方开挖10259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2715万立方米,土石方填筑2933万立方米,金属结构安装28.08万吨,水电站机电设备安装26台套、1820万千瓦。除土石方填筑量外,其它各项指标均是世界已建和在建水利枢纽工程中最大的。
居世界之最的单项建筑物
(1)大坝:三峡水利枢纽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式,挡水前沿总长为2345米,最大坝高175米,坝体总混凝土量为1486万立方米,其大坝总方量居世界第一。
(2)水电站:三峡水电站为坝后式厂房。水电站单机容量、总装机容量、年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其中单机容量与伊泰普、大古里并列第一)。水电站送出工程包括二回(600千伏直流输电,11回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送出工程规模也居世界第一。
(3)双线五级梯级航闸三峡工程梯级船闸是世界总水头最高(113米)、级数最多(五级)的内河船闸、其单级闸室有效尺寸(长280米,宽34米,槛上水深5米)及过船吨位(万吨级船队),亦属世界已建船闸最高等级的内河船闸。船闸最大工作水头49.5米,最大充泄水量26万立方米,边坡开挖最大高度170米,均属世界最高水平,其工作水头属超世界水平。
(4)单线一级垂直升船机三峡水利枢纽升船机承船厢有效尺寸120×18×3.5米,总重11800吨,最大提升高度113米,过船吨位3000吨,水位宽幅上游30米,下游12米等指标均超世界水平,三峡升船机属世界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升船机。
居世界之最的金属结构
三峡工程金属结构总量包括各类闸门386扇,各种启闭机139台,引水压力钢管26条,总工程量28.08万吨。其综合工作量为世界已建和在建工程之首。单项金属结构中,引水钢管的内径(12.4米),永久船闸人字工作门挡高度(37.75米),门高(39.75米),运转时最大淹没水深(17米~35米)等,均属世界之最。
其它世界之最
(1)坝址年迳流量4510亿立方米
(2)设计洪水洪峰流量98800立方米/秒,相应下泄量69800立方米/秒
(3)校核洪水洪峰流量124300立方米/秒,相应下泄量102500立方米/秒
(4)枢纽最大泄洪能力116110立方米/秒
(5)施工导流洪水洪峰流量72300~83700立方米/秒
(6)截流流量9010立方米/秒
(7)施工通航运量1550万吨/年
(8)混凝土浇筑总强度410万立方米/年,46万立方米/月
(9)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施工最大月上升高度23米,浇筑强度8840万立方米/月
(10)水轮发电机组安装强度4台/年(280万千瓦/年)
三峡水库淹没陆地面积632平方公里,据1992年调查,淹没线以下有耕地(含柑桔地)35.94万亩,居住人口84.41万人,规划最终需搬迁安置的人口可能达113万人。因此,三峡水库移民搬迁和安置的规模和难度均属世界之最。
三峡工程的投资
三峡工程投资规模大,按1993年5月末的中国物价水平测算,三峡工程静态投资为900.9亿元人民币,按目前1:8.3汇率水平计算,约合108亿美元。由于工期长达17年,其间物价上涨会增加部分投资,此后,资金来源中有一部分负债会发生一些利息费用,考虑到这两方面的因素,到竣工之时,累计总投资约2039亿元人民币。
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
历经亿万年的漫长的地质时代,长江流域的原有的生态平衡已在自然演进中失去,洪水泛滥等等灾害,造成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成为世纪之忧。
次生环境的不平衡加剧,使原生环境变得更加脆弱,缓减和改善这种生态危机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历史责任。
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解决生态与环境问题,寻求实现人与自然平衡的途径,使长江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当务之急是建立长江流域新的生态平衡,这就需要相应的工程措施—三峡工程。该工程的兴建,形成库容为393亿立方米的河道型水库,可调节防洪库容达221.5亿立方米;同时改善洪患及分洪引起的环境恶化、灾后疫情等,有效地减少下游湖泊的泥沙淤积,改善水质、减轻污染,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峡工程是一项最大的重要的生态工程。
因此,三峡工程在建设实施中应扬长避短,加快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在调节生态平衡方面,三峡工程利大于弊。经长期的考证,大部分不利影响,采取必要的环境对策和措施后,均可避免或减轻。
三峡的自然景观高达千米,是安然无恙的。文物古迹也作了搬迁保护,在水质、物种、地质和混沙问题上,均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长江三峡工程是有效改善长江生态失衡的工程,将更好地造福人类。
文物保护
据初步统计,在三峡工程淹没区内,已发现文物点1208处,其中地面文物441处,地下文物767处,包括古遗址460处,古墓葬(墓群)307处,地下文物的埋葬总量达2200余万平方米。
地面文物的保护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就地保护。如白鹤梁枯水题刻、忠县石宝寨、白帝城等。第二类是搬迁保护。如张飞庙、屈原寺、秋风亭、大昌民居等将进行整体搬迁。对大量的石刻、题记、石窟、造像等可将其切割下来,凿石搬迁。第三类是取齐资料。对一些不可能搬迁的文物,取齐资料,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原始依据。按计划,1995年至2000年,完成约70%的工作量,重点完成155米高程下的文物保护工作;2001年至2005年,按计划完成淹没区文物保护工作。
自然景观
三峡水库水位抬高到145米至175米高度,必须要淹没一些景点,但总体说来,对三峡地区山高峰秀、壁陡峡窄、水曲回环的风光的影响是有限的。一是每年4、5月至10月,由于要防洪,坝前水位将降至145米,几乎不影响诸峡的风光。而这一段时间正是旅游高峰期。二是三峡的两岸山峰峰顶高程多在1000米至1500米,即使水位升高30米至80米,狭谷感不会被减弱,高峡依在,新增平湖,景色更为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