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旺兵
受SARS影响,我国服务业呈现三个特点
第三产业成为受SARS影响最为严重的产业,旅游、民航、铁路运输、餐饮、宾馆、金融、房地产、IT、体育和教育文艺等行业均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对第三产业的影响面累计在80%以上。第三产业中的主体行业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餐饮、社会服务等行业成为遭受SARS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从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例看,重灾区面积达到50%,2003年第三产业的增长率低于2002年几乎已成定局。
根据各行业受SARS影响程度的不同,大致有几个特点:一是传统服务业影响面较大,新兴和现代服务业影响面较小;二是生产服务业影响面较小,生活服务业影响面较大;三是高质服务行业影响较小,低质服务行业影响较大,如餐饮行业,这次关门歇业的多为中小型、没有品牌和知名度的餐饮店。当前,正值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处于多年徘徊不前,增速持续下降的时期。2002年,我国第三产业增速出现多年来首次低于GDP的现象,这次SARS爆发,无疑给在艰难发展中的服务业雪上加霜。从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增长和在SARS中的表现行为看,第三产业发展的活力不够,存在着较强的脆弱性。
当前对服务业发展问题认识的误区
正在我国学者大喊服务业发展空间无限,前景广阔之时,服务业出现多年增速持续徘徊不前,并随第二产业而摇摆的现象,反应出在对第三产业的认识上确实存在着偏差和误区。具体体现在:
1、片面强调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问题
近几年,围绕加快服务业发展问题,国家先后多次召开有关会议和出台一系列文件,各地方政府也因此采取相关措施,提高认识,将加快服务业发展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加以对待,但从服务业近几年的表现看,服务业增速下滑的趋势并未达到根本扭转,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上升缓慢。而进入2003年一季度以来,随着工业经济运行不断传出喜信,第三产业增速也达到近几年的最好水平。说明我国现阶段第三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工业化的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还一定程度依赖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化进程,单独强调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不符合我国实际。
当前,我国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离服务化主导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较早。如果在工业化没有取得质的进展,结构调整不能取得根本性突破,就过度强调服务业在目前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则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因此,当前,仍应以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工业化进程。并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带动与之相关的新型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过分夸大服务业增长空间问题
自短缺经济消失以后,工业品竞争日趋激烈,我国进入以工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的产业结构全面调整时期。受市场挤压,一部分工厂先后倒闭破产,部分工人失业下岗。就是在这种普遍感到产业结构需要调整、需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下,1998年以来,我国第二产业增长速度仍然高于第三产业,与此相反,在普遍认为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巨大的情况下,我国第三产业增速仍然迟迟难以攀高。近几年来,服务业增速一直低于第二产业增速,2002年,二三产业增速之差达到2.6个百分点,是前年增速差1.3个百分点的两倍,服务业增长空间巨大的看法有待充分论证。
在排除第三产业发展的规制约束之外,至少可以认为,我国第三产业高速发展的市场条件还不成熟,服务业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并不强烈。有人认为,我国内需不足就是对服务业需求不足,因此,要刺激服务需求。这种看法不符合我国国情,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由于服务产品对需求来讲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服务业增长的缩性强于伸性。比如,我国在多次出台有关政策及规定后,服务业增速仍无明显变化,相反,在经过非典袭击后,服务业全面“感冒”,而且,伸性中的刚性较强,缩性中的柔性大。也就是说,当前我国服务业易缩难伸,服务业还较脆弱。
3、低估我国第三产业比重问题
长期以来,一些学者从现有统计资料出发,在与相关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后,认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发展空间广阔。外加第三产业具有就业弹性高的特点,在正值我国就业压力大的时期,提出依靠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看法。应该说,这种提法有一定道理,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过度低估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夸大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问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至少被低估5~10个百分点的看法。2002年,在我们的一份研究报告中,通过运用多个模型对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进行评估,也发现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被低估3~14个百分点。自2003年3月SARS在我国全面爆发以来,在我国第三产业重灾面达50%,受灾面达80%左右的情况下,国家统计局4月份统计公报上反应仍不明显,说明我国第三产业确实存在着严重的“漏统”与“错统”问题。
长期以来,对工业产值的高速和对服务业产值的低估一直是我国一个较为严重的统计问题。过去我们常强调的“税费”问题中的“费”的问题主要在第三产业,以费代税,忽视统计,漏报、瞒报现象十分突出,造成对第三产业统计的部分失控。“错统”主要与我国先行统计体系有关。当前我国统计仍未按从事活动进行,第一、二产业中的第三产业活动仍被纳入所属行业中进行统计,也掩盖了第三产业的增长行为。
4、过度看重第三产业就业容量大,就业弹性高的一面,忽视了关键性的发展问题,重视标,轻视本。
众所周知,相对其他产业而言,第三产业具有就业弹性高,就业容量大的特点。如上世纪80年代,一、二、三产业和GDP每增加1%,其相应所需要的劳动者人数的递增率分别为0.21%、0.45%、0.407%和0.285%,到90年代,尽管这个数字不断下降,分别为0.068%、0.0825% 0.287%和0.0635%,但第三产业对社会劳动者的吸纳能力仍然最高,为全社会平均劳动吸纳能力的4倍多。事实上,“九五”以来,第三产业新增就业容量3348万人,占全国新增就业总量4962万人的67.5%。平均每年新增就业在500万人以上,最高的1996年一年新增就业达1047万人。正因为如此,全社会高度重视第三产业的就业问题。但没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就不可能真正发挥第三产业的就业能力。近年来,围绕可实现就业的第三产业行业,国家先后召开了多次会议,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对如何有效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问题关注不够,重视标,轻视本。
5、将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点放在生活服务业领域,如何加快生产服务业发展问题被一定程度的忽视。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增长轨迹看,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经历了一段服务业高速增长过程,其增长速度普遍高于同期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成为我国服务业的高速发展阶段,到80年代末期(大致在1988年),这个阶段结束。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对服务业的歧视和压制,服务产品相当短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对服务行业观念不断发生改变,服务业的潜力得到不断释放,生产和生活服务业都获得了快速发展。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服务业便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基本特征是:服务业增速受制于第二产业增速。从历年二、三产业增速比较不难看出,凡是第二产业高速发展期,第三产业的增速也较高,相反则较低。这说明,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后,我国服务业便进入了依赖生产服务业进行扩张的时期。但由于那时工业问题还没有完全影响到我国整体经济问题,在人们意识里尽管认识到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性,如在1992年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但对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服务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未受到重视。以至在服务业也基本完成一般性量的扩张后仍未出台有效的发展政策。事实上,我国服务业发展阶段的转换要早于工业。在工业还未进入发展“瓶颈区”之前,服务业就已经进入依赖生产服务业发展的主体时期。
但在随后的时间里,面对准备不足的就业问题,针对服务业就业弹性大的特点,人们围绕扩大就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的数据问题展开了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对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仍未真正重视起来。一定程度上,将服务业发展的目光仍然集中在生活服务业领域,如社区服务业、旅游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行业的发展完全可以在政府的引导下,依靠市场力的作用获得发展。而真正需要政府大力引导和扶持的生产服务业,如综合技术服务业、与市场经济发育密切相关的各种中介服务业、农业服务业等等,没有提到相应高度。注意了服务业的近期发展问题而忽视了长期发展问题,导致服务业的根本动力机制没有得到改善。
6、将垄断问题凌驾于结构问题之上,在打破垄断的同时忽视了结构问题。
垄断问题一直被认为是影响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大问题。事实证明,随着近年来我国垄断问题不断取得进展,并逐步得到解决后,服务业增速并未带来预期效果,相反服务业增速不快反慢。这说明,服务业发展有更为重要的问题——结构问题需要解决。在全社会进入结构调整时期,服务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繁重和紧迫。可以说,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结构问题正在取代量的问题而成为突出问题。不调整结构,不加快发展现代和新兴服务业,服务业增速不可能获得大幅提高,依赖第三产业解决我国庞大的就业人口压力也十分困难。
SARS影响下的第三产业发展建议
1、建议加强公共卫生体系与环境建设,尽快消除人们心中可能长期存在的消费防范心里。
第三产业是个服务行业,在我们还在为大力倡导服务社会化、社区化而努力,让人们走出家庭,留更多时间走向社会,享受服务的时候,SARS的出现提高了人们的防范意识。人们对服务环境和质量有了更高要求,如果政府和公共卫生部门不能在这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让广大消费者找回信心与兴趣,即便SARS病人不断减少,人们的恐惧心理仍将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当然,一旦SARS疫苗的研制获得突破,将很大程度上消除人们的恐惧心理,但如果服务环境和质量没有更加有效的措施予以改善与提高的话,人们的防范心里还难以消除。人们会担心某一天又有什么新的流行病出现,这种心里必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影响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近几年,我国在水利、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逐步偿还多年欠账,但公共卫生欠账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应以SARS出现为警示,抓住广大群众更加珍爱健康的有利时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改善与建设,在世界和公众心中塑造中国新的卫生形象,为未来经济的更快发展打好基础。
2、鉴于SARS对第三产业投资带来的负面影响,建议出台第三产业发展的刺激性政策。
SARS对第三产业影响的传导环节大致是:消费→流通→投资。SARS出现最先影响到的是人们对服务产品的消费行为,如前一段时期出现的取消各种外出和抢购一些消费品等。接着出现的流通环节问题,在政府强有力的干预下得到了有效控制。然后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就是对第三产业发展投资的影响,一些投资者们正在谋划着取消或改变对第三产业的投资计划。
鉴于SARS目前带来和今后一段时期可能出现的潜在影响,一些第三产业的投资者们出现撤资意向,原来准备投资于第三产业的投资者也开始犹豫,谋求其他出路。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正处于劳动和投资双推动时期,资金对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重要。为此,政府应及时出台有关鼓励与刺激第三产业的投资政策,可称之为临时第三产业发展特别政策,如对民航、旅游、餐饮、商贸、出租车等受非典影响较大的行业,采取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适当财税优惠政策措施给予必要的扶持等。起止时间可依据情况而定,或暂定起止时间。
3、由于第三产业整体运行受到影响,就业能力面临挑战,建议一方面加快生产服务业发展步伐,另一方面,针对工业经济好转的形势,积极挖掘第二产业的就业空间。
今年第一季度,工业经济传出喜信,整体状况运行良好,第三产业也出现了近3年来的好势头,第一季度增长率比2002年同期增长了7.6%。但进入第二季度以后,受到SARS的突然袭击,情况刚刚有所好转,近几年增速下降趋势有可能出现转机的第三产业又进入了困难期。由于SARS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最快,也最直接,尤其对生活性服务业的打击最为严重,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较小。在这个特殊时期,要在尽量减少SARS对生活服务业影响的同时,加大对生产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一方面,配合整体经济走好的形势,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对生产的服务作用;另一方面,生产服务业也是我国发展相对缓慢与滞后的行业,要借此机会加快发展进程,增强生产服务业对第三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使第三产业在特殊时期不至于在就业和总量上对国民经济整体运行带来过大影响。同时,鉴于工业经济形势好转,在我国工业还没有完全完成就业的历史使命的情况下,应积极回头看,继续挖掘工业的就业潜力与空间。
4、在重视非典对第三产业带来短期影响的同时,应更加重视第三产业发展的长期问题。
非典对服务业的影响不会长期存在,早在非典爆发之前,我国服务业发展就出现了后劲不足的问题。非典的出现,只不过让第三产业暂时性的遭受了严重打击,对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就业带来短期影响。针对非典问题,国家先后出台了各种应急措施与政策,各级地方政府也先后采取了有力措施。最早在香港出台与实施,接着广州、深圳、北京等也相继效仿,成效目前还不明显,这些措施在某种程度上主要是保护一些服务业在特殊时期的生存问题,至于发展问题仍需采取一些长期措施与政策。
首先是服务业结构问题。我国服务业结构传统性强,由于传统服务业不仅具有一定的脆弱性,而且市场空间也日趋饱和。竞争力不强,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较弱,就业空间日渐缩小,一些行业还出现就业缩水。有数据显示,2001年以来,传统行业中的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从业人员比上年大约减少了135.3万人。因此,无论从发展的角度还是扩大就业的角度,加紧服务业的结构调整十分迫切。重点是加快发展新兴和现代服务业步伐。一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展阶段的转换,更加需要各种新兴与现代服务业作支撑;二是随着国民素质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加快发展新兴与现代服务业,有利于解决新增高素质就业人员去向问题。实现我国劳动力就业空间从“低质”向“高质”的转换。
其次,要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服务质量的好坏,服务行业应树立服务意识。尽管目前一些行业开始注意这个问题,并取得了成效。但仍然有不少行业难以让消费者有被服务的感觉,甚至是受气。要提高服务质量,一是要扩大消费者享受服务的空间。一些商场、医院人满为患,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在我国还比较淡漠。二是要提高服务水平。目前,我国存在着优质服务供不应求,低劣服务门可罗雀的现象。在非典的影响下,非品牌和小规模服务企业影响较为严重也说明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