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到头终强项”

2003-04-29 00:44傅乃芹
新闻爱好者 2003年12期
关键词:办报副刊晚报

傅乃芹

在20世纪的中国新闻事业史上,有这样一个光辉的名字--成舍我(1898年-1991年)。在他长达94年的生命旅程中,几近80年的光阴投身于中国的报业和新闻教育事业。当年他仅凭区区200元大洋独立创办的《世界晚报》,居然发展成颇具影响的"日、晚、画"三位一体的"世界"报系,这是近代新闻史上不可不提的美谈;纵然政局风云激荡,变幻莫测,他始终秉持真实公正的办报原则,从不向权、钱低头,并几度因言惹祸,身陷囹圄。他毕生辗转北平、上海、香港、重庆、台北,无论身处何地,都勇敢地担负起报人的重任。

父亲的官司竟成为"启蒙之师"

1908年,成舍我的父亲成璧任安徽舒城县狱典史时,监狱发生暴动,成璧尽力搏斗,还是有几十名重犯结伙破狱逃走。按照当时的规定,囚犯暴动破狱,属狱政上的问题,责任在知县;囚犯越墙而逃,属看守人员疏于防范,责任在狱典史。知县为了减轻自己的责任,改"反狱"为"越狱",呈报上级,并以纹银2000两贿赂成璧,诱其顶罪,成璧断然拒绝。随后,知县买通上海某报社的访员,由他亲自口授,发布新闻,与呈报相互配合,指责成璧疏忽防守,将其撤职查办。

1909年,成璧携全家人回到安庆,一方面向主管机关面陈实情,举证反击,申诉冤屈,一方面经友人介绍,结识了上海《神州日报》驻安庆访员方石荪,借助他的力量,在报端发表长文揭露真相,争取舆论支持。文章一发表,引起很大反响,上级的严格审查,群众的全力帮助,最终使成璧赢了官司。

这件事在少年成舍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一张嘴,一支笔,既可以做斩人的剑,也可以做哄人的蜜;既可以深文周纳,罗织罪名,也可以伸张正义,讨回公道,真有扭转乾坤的威力。这为成舍我日后在新闻报道中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行为作风埋下了最早的种子。

200元大洋创"世界"

由于经常投稿的关系,成舍我16岁便被安庆一家报纸正式聘用为外勤记者,职业报人生涯从此开始。之后,在奉天的《健报》、上海的《民国日报》、北京的《益世报》、北大的《新潮》杂志,他或主持或参与,积累了相当的采编经验,到27岁决心独立办报时,他已经有了扎实的功底。

那时,五四运动已经进入低潮期。军阀之间连年混战,报纸成了军阀官僚争权夺利的工具。在北京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晨报》、《顺天时报》等,无不听命于某个军阀派系,所谓"言论公正"是做不到的。成舍我有鉴于此,决心辞去《益世报》职务,用自己仅存的200元大洋,创办《世界晚报》。他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第一,要说自己想说的话;第二是要说社会大众想说的话。"

晚报初创时,可谓简陋不堪,捉襟见肘。为了节俭,报馆就设在北平手帕胡同35号他自己家;报社没有印刷设备,报纸由私人印刷局代印;人事也很简单,除他自任社长兼经理外,只龚德柏一名采访记者,张恨水则只在晚报兼职副刊编辑。尽管如此,成舍我办报的决心毫不动摇。他给晚报立下四项宗旨:一、言论公正;二、不畏强暴;三、不受津贴;四、消息灵确。这些宗旨的提出,反映了成舍我早期办报即具有较进步的思想。

在报业的激烈竞争中,《世界晚报》之所以能立于不败之地,首先,是对社会政治与时事,敢于持公正的批评:积极支持学生运动,猛烈抨击反动军阀弊政,使晚报在学生中很快树立了威信。其次是抓"独家新闻":龚德柏曾留学日本,他常能从各国使馆参赞那里获得较珍贵的信息。再次,是办好副刊。晚报的主要读者是市民百姓,副刊《夜光》就经常刊载一些轻松幽默的诗文。张恨水的长篇小说《春明外史》的连载,更是一箭双雕,不仅让张恨水声名大振,也使晚报的销量连连攀升。最后,是"苦"心经营。成舍我为了打开报纸销路,想出了不少点子。有时候,他随伙计去叫卖,混在人丛中争购自己的报纸,来带动其他人;有时候,特意选择名报、名人加以抨击,以此引起大家的关注;给报贩子高额回扣,以扩大晚报的批购零销规模……

随着晚报的不断发展,他又于1925年2月创办了《世界日报》,10月间把日报中的画报版面独立出来,成立《世界画报》。这样一来,便形成了日、晚、画的系列,"世界"报系卓然独立于近代报刊之林。

打不倒的《立报》

1934年,成舍我在南京的《民生报》因揭露行政院弊政而遭到行政院长汪精卫的查封,不准复刊,不准成舍我继续在南京办报。成舍我反而乐观地认为:"我和汪碰,最后胜利必属于我,因为我可以做一辈子新闻记者,汪不能做一辈子行政院长。"于是,他来到上海,和几位朋友以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创办了《立报》,他被推举为社长。《立报》从诞生的那一刻就极富悲壮色彩和叛逆精神。

面对内忧外患,国难家仇,《立报》确立了"对外争取国家主权独立,驱逐敌寇;对内督促政治民主,严惩贪污"的宗旨,以顺应民心,达到"立己"、"立人"、"立国"的目的。它的三个副刊《言林》、《花果山》、《小茶馆》也各具特色,趋向大众化、平民化,赢取了广大的读者。一年以后,销量突破10万份大关;尤其是在淞沪战争期间,发行量每天都在20万份以上,创我国自有日报以来的最高纪录。

随着上海的沦陷,《立报》也被迫停刊。成舍我辗转到香港,还是要办报,报名还是《立报》,实际上也就是上海《立报》的延续,因为"小型报"的报风和基本的副刊、栏目都没有大变。可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立报》再度遭到扼杀。成舍我后半生在台湾度过,长达30多年的报禁让英雄顿失用武之地。所以1988年当台湾报禁一开放,成舍我便以91岁的高龄雄心勃勃地办起了台湾《立报》。虽然规模、声势已不能与当年的上海《立报》相比,但他一贯坚持的为百姓说话、说百姓的话的风格、气节犹存。

猜你喜欢
办报副刊晚报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立足“本地化”做好晚报新闻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晚报如何做到“主流、好看、有用”——以《江南晚报》为例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
对树立“开放”办报理念的几点思考
办报真头痛
精耕本土新闻:地市晚报自强的法宝——《上饶晚报》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