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民等
在舞钢市的机关、工厂、农村、学校,经常看到有一位身挎摄影机的中年男子活跃在群众中间,抓拍战斗在第一线的镜头。大家热情地称他为"咱老百姓的摄影家"。他,就是舞钢市文化馆馆长宋立群。
宋立群今年50岁,大专文化。祖籍临颍县王岗乡水牛宋村。受家庭熏陶,他自小热爱文艺。1985年开始从事新闻和艺术摄影工作。他常说:"我们要把镜头对准工人、农民,要让新时期的工人、农民形象在镜头中闪光。"近20年来,无论盛夏酷暑,还是数九寒天,他坚持深入到山村和厂矿采访,创作和撰写出了1500多幅(篇)艺术作品和新闻稿件。为此,他也成为地市以上10多家新闻媒体的特约记者和通讯员。为了提高自己的摄影技术和写作水平,他坚持订阅《大众摄影》和《新闻爱好者》杂志。近几年,他的作品多在省以上新闻媒体发表,今年以来,仅《人民日报》就发表他的图片新闻6幅。宋立群像蜜蜂一样常年忙碌在新闻宣传和文化战线上。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95年10月18日,他在下基层采访中,不幸出了车祸,双腿被车撞断,造成粉碎性骨折。住院8个月,先后手术两次。出院时,医生说:"如果不加强锻炼,双腿会丧失功能。"
为了自己喜爱的新闻和摄影事业,宋立群坚持每天拄着双拐练习走路。开始,每走几步,疼得他汗水从额头往下滴。可他咬着牙硬是闯过了难关。从几步到一里,从一里到每天走20里。毅力和韧性,创出了奇迹,两年后,他扔掉了双拐,又活跃在群众之中。
春华秋实,几年来,宋立群的获奖作品有30多幅(篇)。其中,他创作的《厚土》,获国家文化部"建国50周年群众文化大展"一等奖。
他在自己创作的同时,还积极组织新闻和摄影爱好者深入基层采访,拍摄了大量的新闻和艺术作品,举办了《北京行》、《石漫滩之滨》、《庆祝建国50周年》等大型摄影展览20多次。培养出中青年摄影爱好者30多名。由于他成绩突出,被舞钢市委命名为"优秀人才",被中国艺术摄影协会河南分会吸收为会员。去年,当选为舞钢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通讯员的良师益友
2003年8月15日,开封市鼓楼区基层单位一位通讯员撰写的稿子要送市纪委审稿。持续不断的秋雨和远离市区的路程,使通讯员感到为难。当李侠书记得知情况后,马上派专车送通讯员到市纪委办理审稿事宜。回到鼓楼区纪委办公室,李侠书记又关切地问:"通讯报道工作还有什么困难?"基层单位的通讯员和在场的区纪委干部都深情地说:"李书记真是通讯员的良师益友。"
6年前,李侠担任鼓楼区纪委书记后,逐渐加大工作力度,培养了一支讲政治、精业务的通讯员队伍,在此基础上,还在鼓楼区基层党(工)委聘请了一批特约通讯员。通讯员队伍健全之后,李侠又开始了对通讯员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她先后带领通讯员专程前往郑州几家省级新闻单位观摩学习。邀请国家级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到鼓楼区对通讯员进行业务培训,聘请市级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为鼓楼区纪检、监察通讯员的辅导员。李侠主持制定了对通讯员在中央、省、市新闻单位发稿的奖励办法。全方位、多层次的务实举措,极大地调动了通讯员撰稿的积极性,新闻上稿率直线上升。中央、省、市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都说:"开封市鼓楼区纪委培养了一支通讯报道的铁军。"
6年来,在李侠书记的领导、支持下,鼓楼区纪委通讯报道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先后在中央、省、市新闻单位发稿1260篇,其中30篇稿子在国家级、省级征文大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鼓楼区纪委连年被开封市纪委评为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先后两次被授予河南省纪检、监察先进集体。
一次意外的发现
笔者作为大型煤矿企业的一名专职新闻宣传干事,7月中旬的一天,根据矿领导的安排,到服务于井下采煤生产的地面单位--机械化工厂,采访他们推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本来提前约好的,可到了厂办公室,却没有见到一个厂领导,心中难免有几分不快。看大门的老师傅说,都在车间里忙着呢,我去喊他们。
这个厂的党支部书记穿着一身脏工作服急匆匆地进来了,一边擦拭着满脸的汗水,一边带着歉意解释说:"井下采面安装急得很,可咱厂里人手太少,所以全厂总动员,干部职工齐参战,连厂长都在那儿开天车哩。"厂长开天车?最后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紧紧抓住这句话不放,刨根问底,弄清楚个中缘由。原来,厂长以前当过天车司机,而眼下由于活儿紧人手不够,所以厂长毫不犹豫地爬上天车驾驶室,既是临时天车司机,也是指挥大家检修、装运设备的总指挥。
完成了既定采访任务后回来,依照采访到的素材,我很快写出了标题为《天车司机是厂长》的人物小通讯,寄往报社。没过两天,这篇人物通讯即在《平顶山矿工报》二版显著位置原样未动登出。通过这件事使我体会到,在平时的采访中,一定要重视意外新闻线索的发现,并作深入细致的采访,说不定就抓到了一条意外的新闻"活鱼",带来意外的收获。而忽视了这一点,就有可能使好新闻不知不觉地从自己眼皮底下溜走。
新闻战线“父女兵”
近年来,在西华县新闻宣传战线,彭向丽、彭卫丽的名字频频见诸报端。说起这姐妹俩,不能不提起她们的父亲--西华县委宣传部新闻科副科长彭世繁。同行们无不竖起大拇指说:"有其父必有其女,真是父虎女不弱!"
从乡间崎岖土路走来的彭世繁,在新闻宣传战线执著奋笔20多年,2100多篇新闻作品散见于全国各地60多家新闻媒体,一摞摞获奖证书记载着这位新闻宣传战线"老黄牛"的辛勤和辉煌。
1996年7月份,大女儿彭向丽从县一高毕业。老彭递给女儿一本《新闻爱好者》杂志,语重心长而又满怀期望地说:"孩子,好好学吧,以笔磨砺意志,实现人生价值。"从此,彭向丽拜《新闻爱好者》为师,在父亲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下,在新闻道路上蹒跚起步了。经过不懈努力,到目前,已在中央、省、市级媒体刊发稿件390多篇,先后11次被上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评为"先进新闻工作者"及"优秀通讯员",并被城关镇政府破格录用为干部。
今年7月份,二女儿彭卫丽大学毕业。老彭仍然鼓励二女儿勇敢地拿笔写新闻。有人劝他:"搞新闻这行,既劳累又辛苦,还发不了啥财,凭卫丽良好的文化素质,另外发展肯定大有前途!"老彭说:"新闻宣传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是清贫的职业,但其意义重大,无上光荣,还能培养人、锻炼人、砥砺人成才。"在父亲的支持下,彭卫丽和姐姐一样拿起了笔,当上了一名党报通讯员。经过刻苦练笔,已在《河南日报》、《河南农村报》、《周口日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等党报党刊发表稿件20多篇。老彭父女三人痴迷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事迹在当地被干部群众传为佳话。
写好“豆腐块”效应大
细细想来,我当业余通讯员近8个年头了,发表的稿件有许多篇,它们大多都是"豆腐块"。"豆腐块"虽小,但要把它真正写得短小精悍、活泼有趣,也并不容易。因为一篇好的"豆腐块"所起的作用有时并不比一篇长篇通讯差。记得1998年1月份,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苏集镇有一个年仅3岁的男孩,在玩耍中不幸摔在刚从炉灶上端下的滚烫饭锅里,身体严重烫伤,烫伤面积达70%以上。孩子的父母立即把孩子送到医院,医院让先交5万元押金,方能住院治疗。对于一位普通的农民家庭,哪里拿得出这样一笔巨额钱款。于是,我把这件事写成一篇300来字的消息,刊登在《安徽日报》上,很快,数百名读者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使这个年仅3岁的男孩得到了及时治疗,身体很快康复。
由此,我从内心深处感悟到,绝不可小看"豆腐块",正是这些短稿引我走上了新闻写作的成功之路。
订报读报好处多
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平时工作较忙,但不管怎么忙,我总是忙中偷闲,挤出时间来读报,并养成了天天读报的习惯。我认真阅读本单位订的《人民日报》、《河南日报》、《中国教育报》、《周口日报》等,并尝到了读报的甜头。这些报纸使我及时了解中央有关精神和国内外大事,开阔了眼界,可谓受益匪浅。
读报的同时,我每年自费订阅《新闻爱好者》、《河南农村报》、《周口日报》、《教育时报》等报纸杂志,并按期整理存放起来,闲时拿出来读读,一饱眼福,心中的抑郁、忧愁、烦恼顿时"烟消云散"。如今,我已积累报纸万余份,成了名副其实的"报发户"。
读报中,我把看到的好文章随时用剪刀剪下,然后用浆糊粘到厚本子上或制成卡片,分类归纳整理,按教育、文化、科技、体育、故事等方面剪贴成本。为便于查找所需内容,我还给每本编写了目录。如今,我已制成剪报10多本,用时手到擒来,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我还做到学以致用,模仿和借鉴报纸上记者、通讯员的写法坚持"爬格子"。几年来,我先后在省、市、县报纸、电台、电视台发稿300多篇,多次被评为市、县优秀通讯员。
读报、订报、剪报、用报,其乐无穷,乐在其中。
坚持剪报43年
为了认真地学好报纸、用好报纸,我自1953年就开始积存报纸。因当时报纸是机关订的公用报纸, 每月还要归档。1959年我个人已订报纸,就开始剪辑报纸,至今已43年了。剪报既为了认真学、系统学,又便于事后用时查找资料。所以每个时期我都把剪下来的报纸分类订成了本子。43年间共剪辑39种报纸上的资料,分为14大类,已订成的有331个本子,总计18892篇。它促进了自己的成长提高,指导帮助了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