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报业集团之比较

2003-04-29 00:44
新闻爱好者 2003年12期
关键词:报业新加坡

袁 舟

如何处理国内报业集团的事业单位性质与企业化经营之间的矛盾,也即报业集团的政治属性与商业经营之间的矛盾,是以往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前些年,我在新加坡报业控股(Singapore Press Holdings,简称SPH)任职期间,经常参加接待一些国内大报的考察代表团。不少客人羡慕新加坡报业集团的人才高素质、生产高效率、管理现代化的特色,同时也感叹学不了,因为国内缺乏类似的环境,企业化发展让报纸的事业化性质捆住了手脚。比如,如果不打破事业单位固有的大锅饭和终身制,即使是学到了人家的全部人事管理制度也没有用处。

以我之见,中新发展报业集团的大方向是一致的:一是要整合各种资源,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二是要更好地为国家利益服务。新加坡报业集团编辑总方针就明确写道,旗下的报刊"都致力于为读者、为国家服务,并照顾到我们的国情和社区的需要与愿望。它们也致力于协助增加新加坡的国家力量和克服弱点"。新加坡政府和媒体有共识,两者之间是配合与合作的关系,而非对抗的关系。这和国内办报的宗旨多少有相同之处。而且,在当前形势下,两国的报业集团都须尽快壮大自己的力量,以应对来自国际化及海外媒体集团竞争的巨大挑战。这一点则完全相同。

然而从经济实力上来看,两国报业集团差距巨大。虽然受经济不景气影响,在2002财政年里,拥有近3800多名员工的新加坡报业控股集团营业额达9亿多新元,约合43亿元人民币,税后净利则为3亿多新元,约合近15亿元人民币。作为新加坡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集团2000年的营业额曾高达10亿新元,净利达到4亿多新元。集团依托旗下丰富的报纸内容和上千名记者编辑,还成立了电视与网络部门,建立起多媒体平台。与此相比,全国经济效益最佳的报业集团之一的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有员工2800余人,2002年利润却仅有4亿元。国内的众多报业集团被称为"翻牌"报业集团,虽然成立了集团,不过改名称而已,但在提高效益和扩张规模上并没有大的作为。

那么,新加坡报业集团是如何在强调社会与政治职能的同时,建立起现代化企业制度、取得如此大的经济效益呢?大概主要有以下经验值得参考:

一、报业集团以盈利为本

国内报业集团按国家要求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与此不同,追求利润是新加坡报业集团的核心价值观念,因为回报股东是所有上市公司存在的根本出发点。自公司前执行主席林金山1988年上任至2002年年底宣布卸任,集团股东的资金增加了六倍半,集团分发的年股息增加了六倍。集团净利比1988年翻了四番,市值达73亿新元,成为新加坡第六大上市公司。

现代化的企业需要现代化的企业家。新加坡报业集团的最高管理机构董事会的成员多是大公司领导人,包括本地闻名的银行家和实业家。负责商业经营的管理人员也都接受过管理方面的训练并有长期的管理经验。除个别情况外,经营部门的负责人都是专业管理人才,而非记者编辑出身。这与国内报业集团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不是专业人才的情况恰好相反。

从2001年年底起,新加坡报业集团便开始系列降低成本措施,包括减薪、裁员,紧缩电视投资规模,将旗下的亚洲网公司从股市上摘牌,员工或被裁退或重新安置。经过这番整顿后,截至2002年8月底,集团员工成本减少了14.5%,职员总数计3769人,比一年前少了599人。这样做是否属短期行为、是否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值得商榷,但媒体的这种适应市场形势的企业运转机制还是值得肯定的。

二、报业集团注重发展报纸核心业务

国内报业集团在政策限制下,提出将采编与经营部门分开,采编是事业单位,经营则可企业化。但报业经营部门成立新的营利性企业从事与报业内容采编制作无关的业务,而且必须独立核算经营,似乎这里面没有什么突出的市场优势与竞争力,目前也没有成功的商业模式可循。新加坡报业集团来自报刊的商业广告收入占总营业额的70%左右。因此,报刊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是集团经营的中心。在多元化方面,集团曾在许多年前购买了一些房地产,由于收益相对较差而影响整个集团盈利。2002年1月,集团宣布考虑把房地产业务分拆出来成立房地产公司,并在本地上市。然而半年后,集团又宣布市况欠佳,区域经济不稳定使行情恶化,因此决定放弃上市计划,专注于核心媒体业务,主要是报纸业务。此外,集团还表示会利用适当时机和方式脱售电信、房地产等"非核心资产",增加股东投资价值。

三、政府对报业集团的调控以法规为主

新加坡报业集团作为一个企业,在市场上显示出强大的商业竞争力。那么,政府对其管理是否就因此削弱了呢?事实上,新加坡政府对媒体管理甚严,有不少限制,但政府对报业编辑方针的调控多通过法规和及时沟通进行,和国内相比,较少随意性和行政干预。

第一,为确保新加坡的报纸掌握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新加坡人手中,政府对报刊出版公司的股份结构和管理权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根据《报章与印务馆法令》,报刊必须有新闻及艺术部长发出的准证才能出版,准证必须每年更新;公司董事必须是新加坡公民。而且,在这个法令下,新闻及艺术部长有权通过宪报宣布任何在新加坡发行的外国报刊为"参与新加坡国内政治"的报刊,而限制它在新加坡的销售和发行量。新加坡政府还将触犯新加坡法律的西方报刊告上法庭,迫使他们尊重新加坡的法律,为本身的言论负责。新加坡政治领袖李光耀常以纯正的英语对发难的西方媒体当场给予公开反驳或反唇相讥,也是不少新加坡人引以为傲的快事。

此外,任何新加坡报业控股的新闻从业员若因发表某则新闻或文章,或因对某则新闻或文章采取某种立场,而获取来自国外的酬金,则必须在七天内以书面形式向报社负责人报告。

第二,为约束媒体的行为,新加坡也颁有《诽谤法》、《官方机密与不良刊物法令》等。在1967年颁布的《不良刊物法令》下,外国出版物如被认为是道德上有害的,如《花花公子》,或是会引起政治、种族或宗教动乱,政府可予以禁止。

第三,在具体报道上,政府也明确划定不少界限,媒体不得越雷池半步,如不准搬弄种族、语文、宗教问题是非,以防有关新闻报道引起国内种族冲突和社会动乱或影响与邻国的关系。

第四,政府官员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经常通报情况。政府高层会通过聚餐、座谈形式定期和各报总编辑或记者编辑进行交流,介绍政府在一些热点问题上的立场观点。新闻工作者也会受邀参加一些政府部门组织的委员会,阅读到一些"红头文件",从而加深对国情与政府立场的认识。

报业控股的领导人曾都在政府内部担任要职。林金山就曾任内阁成员达17年之久,现仍是总统咨询委员会的主席。他们负责报业控股的大方向。值得一提的是,据集团英文报集团总编辑的回忆,林金山从来也不干涉具体编务,从来没有指示他该报道什么、不该报道什么、报道该如何去写。一旦林满意某个总编辑的工作,就会放手让他去做。

四、高素质新闻从业员

有国内大报业集团老总感叹,国内媒体挖人才就像在矿山上找金子那样困难,而国外挖我们的人才就像在海边捡贝壳那样容易。他预料,5~10年后随着国外媒体逐步进入,将出现人才流失的高潮。大概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实力不足,付不出有市场竞争力的工资;二是有一定实力,但限于国内事业单位死工资,不能拉开差距。国内有些集团管理人员的报酬可能只有国外同行的十分之一或是几十分之一,但其办公条件之气派,常能使国外同行瞠目结舌。

新加坡的报业则不同。报业控股旗下的第一大报《海峡时报》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从创建之初,《海峡时报》就注重商业经营,依靠雄厚的财力吸引优秀人才办报,进而提高报纸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日后的报业控股也沿袭了这个经营理念。报业控股的薪酬包括工资、奖金和股票认购权,具有市场竞争力。年景好时优秀员工的花红甚至可以多过6个月,加上股票认购权的收益,远远高过当地其他公司的一般工资水平。而且,一个特别资深记者的公司内部级别可能和总编辑一样,每个级别享受的优惠待遇也大致相同。如此,不少优秀的记者或编辑会专心致志地搞好采编工作,而不会因为工资待遇而追求仕途。由于待遇优厚加之其在当地媒体中的老大地位,报业集团能够从海内外择优录取企业管理和采编人才,为了保证新聘员工质量,报业集团不仅有从发布招聘广告到面试到决定用人等环节的完整人事制度,而且还有严格的考核期和正式聘用手续。

目前的公司总裁和前任都曾是在新加坡政府中表现优异的高级文官。各报的总编辑也都是经过长期磨砺和考验、了解本国国情、能够忠实执行集团编辑方针的老报人,在业务和政治上都过得硬。报业集团旗下《联合早报》总编辑林任君曾很理直气壮地写道:"我们不但不与政府对抗,还在准确反映真正民意、引导舆论、解释和宣传政策、对政策进行建设性批评等方面,给予充分合作与配合,协助使政策完善,并使许许多多的良好政策能够顺利实行,最终使广大新加坡人民受惠。我甚至可以不谦虚地说,在促进政府施政效率方面,新加坡媒体的功劳是不小的。要我们拆政府的台?那不是和自己过不去吗?"

从以上分析,我认为,报业集团的政治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之间,并非一定是对立的关系。政府对报业集团舆论导向的控制,也并非只能通过行政干预。如果管理得当,报业集团的企业化并不会影响到政府对报业集团舆论导向的宏观控制,两者之间甚至能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如依托现代企业经营方式的新加坡报业集团,因能不断提高盈利水平、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吸引高素质人才,而成为亚洲实力最雄厚的报业集团之一。而且,由于法制健全、人员政治业务素质高、传播技术手段先进,新加坡报业在引导本国舆论、上情下达、维护国家社会稳定等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少到新加坡报业控股"取经"的国内报业人士,也对报业控股的现代媒体企业的管理制度褒奖有加。有些大报在成立报业集团当初,还参照了报业控股的模式。不过,因为事业单位性质与企业化经营之间的矛盾,而无法建立起中国的现代媒体企业管理模式。这些年来,随着国内大报的实力增强,办报设施越来越先进,已和国际接轨。但也有老总在被外宾夸奖时自我调侃:"你们的钱可以放在自己的腰包里。我们的钱只能用在把办公条件搞得好一些。"在报业控股服务几年里,我参与接待不少国内各大报业集团来访的高层。他们的锐意进取的精神和国内报业集团的蒸蒸日上的势头,使我们中国籍员工感到骄傲。2003年,又听说国内不少媒体组织在等待批准上市。虽然上市的部分只是报纸的广告、印刷与发行的资产,但上市的本身能促进中国媒体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风险披露标准和透明度。一方面,通过法律与市场监督保障股东权益;另一方面,又能通过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劳和股票认购权等物质手段激励员工、保留优秀员工。

(作者曾任新加坡《联合早报》高级财经记者、报业控股高级经理等职务。现为汕头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总监。本文是他为自己的新著《媒体集团的经营与管理》一书写的序言,有删节)

猜你喜欢
报业新加坡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新加坡的魅力
在新加坡乘公交车
我在新加坡过冬天
大数据时代的报业出版
报业转型路径——报业地产走势探析
报业数字化及媒体使命——中日学人、报人关于报业未来的思考与对话
报业集团如何布局全媒体
反思报业转型五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