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做人民的儿子

2003-04-29 00:44:03张同德
新闻爱好者 2003年12期
关键词:穆青原稿红旗渠

张同德

当得知穆老身体欠安时,我遂与几位朋友商议,准备去北京看望他老人家。

然而,时隔仅仅一个月--10月11日,晴天一声霹雳,"穆老逝世了"!

穆老的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表时,我正在开封读中专,从此记下了焦裕禄,记下了穆青。上世纪80年代初当我刚刚学新闻时又以此文启蒙,精心研读,从而踏上新闻之路。

穆老在我的采访本上题词"勿忘人民",勉励我牢牢地扎根于人民群众

1991年1月10日和23日,穆青同志在新华社五楼办公室里,接受了我的两次单独采访。在近两个小时的谈话中,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开怀畅谈。平缓的话语,似甘洌的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田。

当时,我刚刚申报范长江新闻奖,商丘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称号也尚未最后审定。面对新闻界的泰斗,我急切地询问:"记者怎样才能成才?"

"不要只讲成才,不讲出发点。"穆老上身微欠,两眼俯视。

他谈到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新闻事实的主体。"许多东西都是群众的创造,靠记者发现,真实及时地把它抓出来,记者的奉献就在这里。很多业绩都是群众创造的,人家焦裕禄干的,我们不过抓住真实的事情,把它再现出来,如此而已。"

"中央鼓励成才,我们当然提倡造就名编辑、名记者。但是,现在有的年轻人不愿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不下苦工夫打好基础,改造自己的思想,就好比拔苗助长。光想走捷径,就会走错了路。如果只考虑自己成才,也许永远成不了才。倒是那些不考虑自己、一心想奉献的人,关心、热爱群众,为群众分忧的人真正能成才。"

说到这里,他若有所思:"现在,记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太少了。"

他接着说:"我们记者总是为人民服务的,总是关心群众疾苦的,要考虑怎么为他们服务,怎么更贴近……"

"和群众息息相关,才能有一种力量推动自己前进。"穆青同志恳切地说。

"我上次去兰考,写了《人民呼唤焦裕禄》,呼唤焦裕禄,这是人民的声音……"

"焦裕禄、潘从正这些人,群众不会忘记;记者真心实意为群众做好事,群众也不会忘记。深入下去和群众建立感情,你就会觉得值得。一辈子和群众滚在一起都是值得的?选"穆青同志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我们谈起了新闻界正在评选的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穆青抬高了声音,果断地说:"范长江新闻奖也好,什么金牌银牌也好,都不是最高的奖赏。群众的信任才是最高的奖赏?选这是无形的勋章!"

我请求与穆老合影。他欣然应允,并在我的采访本上题词--

勿忘人民

穆青

1991.1.23

此后,1991年第3期《中国记者》杂志发表了穆老的文章《从记者走西口想到的》,文中特意提到了这次采访。他写道:"前不久,一家地区报的一位记者问我:'记者怎样才能尽快成才?'我告诉他,记者不能整天想着成才。成才没有捷径,也没有秘诀。我为他题写了'勿忘人民'四个大字,勉励他把根牢牢扎在人民群众之中。"

穆老亲笔逐字逐句逐标点帮我修改文章,倾注对新闻界晚辈的关切

从北京归来,我沉浸在亢奋之中。一腔激情促使我奋笔疾书,将穆老堪称经典的四句话"业绩是群众创造的"、"我们应当为人民服务,关心群众疾苦"、"和群众息息相关才能有一种力量推动自己前进"、"群众的信任才是最高的奖赏"分别作为小标题,写出了《勿忘人民--访新华社社长穆青》一文,用特快挂号寄给了穆老。

终于在盼望中等来了穆老的回信。在专访的首页,穆老用铅笔批示"我删去一些。穆6/2"。这篇长达9页的用方格稿纸写成的文章,穆老竟逐字逐句逐标点地亲笔修改了6页17处,全面地阐述了他为人、为文的原则。

总结起来,改文大致分为七类:

1.阐明记者职责。

如在第2页,将原稿中"写这些,我们都没有考虑自己成才不成才"一句中,增加了"都是记者职责的驱使",改为"写这些,都是记者职责的驱使,我们都没有考虑自己成才不成才"。

2.对年轻人循循善诱。

如在第3页原稿中有"现在有的年轻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他们不去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穆老删去了"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将原稿中的"不去"改为"不愿",成为"现在有的年轻人不愿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这样既对年轻人的批评缓和了许多,又特别强调了年轻人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主动深入群众,深入生活。

3.更正常识甚至标点符号的错误,使文章内容准确无误。

如在第3页将斯诺"到中国的西北角采访"改为"到中国的陕北采访",将斯诺"从而写了《红星照耀中国》等举世闻名的作品"改为"从而写了《西行漫记》等举世闻名的作品"。

如在第4页谈到红旗渠除险英雄任羊成时,穆老作了句式的改动。他将原稿中的"我去看他时,让他掀开衣服看看,还有一圈老茧。已经两三年了,还有老茧……"中的"还有一圈老茧"挪至最后替代"还有老茧",便成了"我去看他时,让他掀开衣服看看,已经两三年了,还有一圈老茧……"改动之后句号再用于这里显然不太合适,穆老便认认真真地将句号画掉。

4.倾注对人民群众的浓厚感情。

如在第4页原稿中谈到任羊成受到不合理的待遇时,将原稿中"我们怎么能这样对待这些人呢?"改为"我们怎么能忘记这样一些人民的功臣呢?"

5.唱响时代的主旋律。

如在第5页"我上次去兰考,没有写干部,而写了《人民呼唤焦裕禄》,呼唤焦裕禄……"将这句原稿中的"没有写干部"连同接着的"而"字画掉,在文末加了"这是人民的声音"一句,成了"我上次去兰考,写了《人民呼唤焦裕禄》,呼唤焦裕禄,这是人民的声音"……高声唱响了"呼唤焦裕禄,这是人民的声音"这一时代的主旋律。

6.为人刚正不阿,爱憎分明,但低调处事,绝不宣扬自己。

在采访中,我曾经问起新华社朋友告诉我的一件涉及穆老人品的事情,穆老笑而不答。我在第7页原稿中写明此事,穆老却全部画去,那就是原稿第7页中的"穆老说到山西,我却想起了上海:1957年,由于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错误,上海新闻界受到'左叶'事件影响,许多新闻单位划了不少右派,只有新华社上海分社成了上海唯一没有划右派的'世外桃源'。上级分派右派指标,当时担任上海分社领导工作的穆青同志,硬是坚持不报。他说:'实事求是,没有就是没有。如果硬要报,把我报上好了。'结果,他本人被划成了'右倾'。"这件事后来被许多人证实。我想起"文革"中穆老的另一件事--他把"四人帮"头目江青在大寨分裂中央的事情写成内部材料,反映给毛主席,两者对比,不得不佩服穆老刚正不阿、爱憎分明;不得不佩服他低调处事,绝不宣扬自己的优秀品德。

7.删去了一段不便公开报道的话语。

我把这封贴有"挂号0160北京51支"标签的穆老来信和题词、合影等视为传家宝予以珍藏。每当看到合影、题词,读起此文时,我便觉得有一股激情在胸中熊熊燃烧,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个人民记者的沉甸甸的责任感。

亲眼见证穆老与潘从正、任羊成的多年交往,使我悟出为人、为文之道

在北京采访时,穆老提到林县红旗渠除险英雄任羊成:"他日子很艰难,连个收音机都没有,棉袄袖子露着棉花……我们怎么能忘记这样一些人民的功臣呢?"

"前几天,他专程来北京看我,给我带了十几斤绿豆、小米,布袋还是烂的!"

顺着他的手指望去,我看见--窗台上放着一只缀着补丁的小小的布袋。

"我们怎么能忘记这样一些人民的功臣呢?"此时此刻,穆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当时,穆老的办公室里静得能听到我俩的喘气声。他的两眼亮亮的,噙着泪花。

从此,穆老办公室窗台上那只缀着补丁的小小的布袋、穆老眼中噙着的泪花,总在我的眼前晃动;穆老那一声深情的感慨"我们怎么能忘记这样一些人民的功臣呢?"也时时回响在我的耳畔。

从北京归来后,受穆老委托,我专程去林县看望了任羊成。

在任羊成简陋的家里,土坯上架着的一块寿木板做了他的床铺。院前十几米处,荆棘堆在两根粗大的木棍上,封住了井口。原来,这是任羊成退休以后,看到偏僻的家乡仍然用不上红旗渠的水,自己便与乡亲们集资打井,因为资金短缺,加上摔折了脚脖,不得不暂时停工。

从北京归来后,我还将穆老亲笔修改的《勿忘人民--访新华社社长穆青》一文复印交给了正在商丘开现场会的原河南省委书记侯宗宾。后来,一封省委信函寄给了我。信中写道:

侯书记对此事十分关心和重视。他从商丘回郑州后,不仅在不同场合几次说过这件事,而且给林县县委书记打了电话。4月25日,他到林县调查研究并参加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一下车便提出看望劳模。

在这之前,侯宗宾同志找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询问情况。有人说林县情况复杂,如果领导看望劳模可能会引起一些历史问题。侯书记听后激动地说:"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对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功臣,连生活都不能给予保证,又何谈去发扬红旗渠精神?难道我们连几位劳模的生活都负担不起?真不行我用自己的工资去负担他们。我们对劳模不能是这个态度!……"

不久,河南省开展了红旗渠精神杯竞赛,红旗渠精神在全省再次得以弘扬,任羊成等劳模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乃至后来被正式批准享受省级劳模待遇。这些,不能不归功于穆老的亲切关怀、直接过问。

穆老曾在《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中讴歌宁陵县石桥乡万庄村植树模范"老坚决"潘从正"缀网劳蛛"的精神,在北京家里热情接待过潘从正,并四次去宁陵农村看望这位老人。在1986年他第四次看望潘从正并说还要再来时,85岁高龄的老人记住了这句话。从此,老人时常一手拖着装满土的布袋,一手拿着铲子,趴着,爬着,修补去林场的50米坡路……

每当回想起1986年4月采访时亲眼目睹的这一情景,我往往不能自已,有时甚至痛哭失声。后来,这件事促使我凝4年心血搜集素材,写出了通讯《绿丝带结下的友情--记新华社社长穆青与宁陵农民潘从正的友谊》。

往事一件件、一桩桩,记述了穆老的"平民情结",给新闻界晚辈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

猜你喜欢
穆青原稿红旗渠
红旗渠上的“铁姑娘”
在潮湿的雨季,邂逅温暖的你
在潮湿的雨季,邂逅温暖的你
戈公振《世界报业考察记》校读记
红旗渠水为何会“自流”
“中央圖書館”所藏甲骨文字原稿
订 正
电光与控制(2017年3期)2017-04-16 19:06:37
我愿输你我这一生
小小说月刊(2017年1期)2017-01-13 17:49:46
我愿输你我这一生
新青年(2016年5期)2016-05-06 12:45:48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中国火炬(2015年7期)2015-07-31 17:3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