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穆青常青

2003-04-29 00:44:03赵德润
新闻爱好者 2003年12期
关键词:穆青红旗渠

赵德润

穆青是中国新闻界一颗耀眼的巨星。2003年10月11日3时20分,这颗星陨落了,这是党的新闻事业的重大损失。挥泪送别一代名记者、一代新闻宗师,缅怀他半个多世纪中做出的光辉业绩和卓越贡献,人们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

穆青把人民看得很重很重,人民也把他看得很重很重。在人民心里,他不仅是不朽的,而且是常青的!

他是人民真正的朋友

我到光明日报社之前,在新华社工作了28年,其中在河南工作了18年。穆青是我的老领导和良师,他把老家河南作为调研采访基地,每年回去一次;在同他的多次接触中,我亲身感受他的政治家风范和高贵品格,感受他与人民群众真正的血肉联系。

在河南流传着穆青七访兰考、八下扶沟,走遍中州大地,和基层干部、普通农民交朋友的故事。

豫东宁陵县有个造林模范叫潘从正,人称"老坚决"。穆青先后四次采访、看望"老坚决",同他一块儿栽树,为他家写中堂;"老坚决"和家人到了北京,成了穆青家的座上客。"老坚决"送给穆青两棵樱桃树苗,穆青把树苗种在新华社大院里。穆青说,他每次从树前经过,总是深情地望着它们,好像看见潘老汉弯着腰、仰着脸,在那里微笑。穆青的通讯《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心上的树》都是写"老坚决"的。"老坚决"去世后,穆青亲自为这个普通农民写了碑文。

任羊成,太行山区林州市一个普通农民,红旗渠特等劳模。穆青和他的友谊从上世纪60年代修红旗渠时就开始了。事隔30年穆青还能背出当年红旗渠工地的诗句:"除险队长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有一年春节前,穆青把任羊成接到北京,让他看看北京的新变化。临走,穆青又买了大米、白面,让任羊成带回家去,好好过个年。近几年,穆青听说任羊成、郭秋英等几位红旗渠特等劳模还没落实劳模待遇,心里非常着急。他嘱咐我一定要向省委、省政府领导反映,帮助任羊成等人落实政策。在省委书记、省长的亲自过问下,任羊成等人落实了省劳动模范的待遇。穆青得到这个消息,马上给他的老朋友林县老书记杨贵打电话,当作共同的喜事来庆贺。

"勿忘人民"是穆青的名言。1992年我担任河南分社社长后,穆青把这四个字写成条幅送给我。他说,一个优秀的记者永远不能忘记党的宗旨,永远不能忘记人民;要善于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发现美好的东西,挖掘出来再奉献给人民。他笔下的典型人物:"老坚决"潘从正、红旗渠劳模任羊成、离休干部郑永和、革命烈士梁雷、孙钊等,大多是生活在人民之中了解人民、热爱人民、代表人民的优秀共产党员。

穆青对人民感情很深,人民群众也把他当成自己的亲人。有一年冬天大雪纷飞,穆青一行到豫北采访,林县红旗渠的几个劳模听说他到了安阳,冒雪走了几十里路来看他,一进屋大家都哭了,像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还有一年秋天到豫南石人山拍摄红叶,那时石人山景区刚开发,上山的路很难走,一群小伙子绑了个椅子非要抬他上山,说"我们知道你是写焦裕禄的穆青"。

新闻史上的奇迹

1937年16岁参加革命的穆青,到全国解放时已是新闻界老资格的年轻领导干部。他1954年33岁任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1959年38岁任新华总社副社长,1982年61岁出任新华总社社长。他在主持新华社工作的10年间,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在向世界性通讯社进军中迈出了决定性步伐。

令人惊叹的是,在成功领导一个万人通讯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作为一代名记者,他的写作冲动竟延续到80岁之后。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奇迹。《穆青通讯》、《穆青散文》、《新闻散论》等著作达100多万字,不久前出版的《穆青摄影》、《穆青书法》和这些新闻作品一道,作为珍贵的遗产留给后人。

无论是担任新闻领导工作40年中,还是离休后的10多年里,穆青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和照相机,他的笔触和镜头始终对着人民群众。1966年2月,44岁的穆青同40岁的冯健、37岁的周原一起深入豫东兰考,写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播出后立即在全国引起震动,人民日报在一个月内连续发表7篇社论;20多年后,三人再度合作,又在河南写出《人民呼唤焦裕禄》、《潮涌中州》等名篇。一篇新闻作品的生命力、影响力在几十年中长盛不衰,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三个老伙伴在几十年中多次成功合作、配合默契,也在中国新闻界传为佳话。除了他们的友谊,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这就是对党的新闻事业的忠诚,对人民群众的挚爱。

在河南采访调研期间,穆青曾深情地谈起他的"文债"。前面提到的那位当年红旗渠的除险英雄任羊成,用绳子把自己吊在悬崖上,手持钢钎清除危石,腰被绳子勒得血肉模糊,晚上回家脱不下衣服。红旗渠修成的时候,任羊成腰上结了一层老茧,像皮带一样。穆青说,我摸过任羊成的血腰带,掉过眼泪,这是个非常伟大的形象。辉县的老县委书记郑永和带领群众战天斗地改变山区面貌,离休以后仍然关心人民疾苦。辉县还有个拍石头区委书记孙钊,春节牺牲在水利建设工地上,追悼会上,郑永和举起孙钊两只扎满石头碴子、流着血的手说,也许可以忘掉这个人,你能忘掉这双手吗?芽穆青当年写完焦裕禄就想写林县、辉县这些感人的典型,但随后到来的十年浩劫使他的计划落空了。穆青说,我亲身经历和感受的一个个鲜活的典型,不把他们写出来,心里就不安,有一种欠债感。

穆青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我陪同他到太行山区重新访问任羊成、郑永和,会见当年林县、辉县的劳模;到孙钊工作过的拍石头,访问他的子女。几年下来,穆青的"文债"竟一一还清了。写任羊成、郑永和、孙钊的题目分别是《两张闪光的照片》、《情系人民》、《难忘那双手》,还有怀念引导他走上革命道路的中学老师梁雷的通讯《泪洒偏关》等。1996年5月,75岁的穆青把他笔下的梁雷、赵占魁、焦裕禄、王进喜、吴吉昌、潘从正、孙钊、任羊成、阎建章、郑永和汇集成书,名为《十个共产党员》,献给党的75周岁生日。

站在时代的潮头

读穆青的作品,总感到有一种正气,一种风骨,一种时代精神。

最有名的要数《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1966年2月,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刻。在那样的历史关头,报道通篇讲的是为让兰考人民过上好日子,一个优秀县委书记怎样带领群众战胜内涝、风沙、盐碱"三害",困难面前逞英雄的故事。在"大讲阶级斗争"的年代,通讯没有一句阶级斗争;在"形势一片大好"的年代,作者笔下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枯草在寒风中抖动"。焦裕禄的事迹感人,穆青的胆识和魄力同样感人。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发表于1978年3月,写的是农民科学家吴吉昌不顾"文革"迫害坚持植棉科研的事迹。吴吉昌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打击之后,倒下去爬起来,"啥也别想挡住俺"的精神感人至深。文中写道:"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像吴吉昌这样的遭遇,连同产生它的时代背景,都一去不复返了。"这是最早破除"两个凡是"的束缚,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声音。

"老坚决"潘从正是《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的主人公。豫东宁陵这位植树老人离开家人到万碧风口植树造林,顽强地与风沙搏斗、与造反派的破坏搏斗、以"缀网劳蛛"的精神为子孙后代造福。通讯从潘老汉在万碧风口结织的林网,可以阻挡自然界的风沙,却挡不住一次又一次人为破坏的教训,引申出"要建设,就要有一个持久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必须坚决堵住那种人为造成的风口"的结论。穆青回忆有一次采访结束准备离开村子,"老坚决"拉着他的手说:"俺不怕穷,只怕乱。今后可不能再折腾了!越折腾越穷,将来国家靠什么?芽"一个普通农民讲出的这番话,使穆青感动得流下眼泪,他把"老坚决"的话写到文章里,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呼声。

《风帆起珠江》写于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之前。当时"姓社"、"姓资"争论不休,特区还要不要"特"下去,许多人心存疑虑。通讯热情歌颂珠三角地区干部群众敢于冲破旧观念、旧体制的束缚和羁绊,大胆试验,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平谈话发表后,有人以为穆青可能事先得到了什么消息,否则为什么和小平谈话精神那样一致?芽实际上,当时谁也不可能预见小平同志要到南方视察,更不可能预见他的谈话。小平谈话高屋建瓴的精辟思想来源于改革开放的实际和广大群众的强烈愿望,作者从实际出发形成的报道主题与此同出一源。站在时代潮头的穆青,最了解党的意志和人民的呼声,他的作品自然就有生命力和感召力。

激情、慈爱与真诚

穆青去世后三天,新华出版社出版、深圳印刷的《穆青摄影》空运到北京。封面照片就是壮观的川西北四姑娘雪山。

2002年9月,"穆青摄影展"在成都举办。借此机会,他要圆一个梦:他走遍祖国大地,却没有到过西藏;这次要"顺便"到川西北高原的四姑娘山去拍雪山。四姑娘山平均海拔3700米以上,中间还要翻越4500米的巴朗山,比拉萨海拔还要高出500多米。这对一个81岁的老人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但他不顾劝阻,坚持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攀登,非要把最美丽的风光拍到手。

近距离接触穆青,你会发现他虽然"身经百战",却是个童心未泯、激情满怀的人。倾听老百姓的心声,他有时激动得热泪盈眶;在干部大会、记者大会上即席演讲,动情处也会落下泪来。他老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刻了一枚闲章"奋老蹄",取"不用扬鞭自奋蹄"之意,激励自己不敢稍有懈怠。为了事业上的追求,他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甚至把应有的休息、必要的保健都忘到了脑后。离休之后他似乎并没有"减负",依然和从前一样忙碌。他平时没有什么锻炼项目和娱乐活动,看电视、写字、听京戏几乎囊括了他所有的业余爱好。

穆青是一个非常重感情、非常宽容和慈爱的人。他关心爱护下属和记者,包括在"文革"中伤害过他的人。在各种各样的运动中,他宁肯自己承担责任,也绝不牵连他人。反右斗争中,不少地方按比例打右派,他主持下的全国最大的上海分社没有划一个右派。他善于团结干部,也能够谅解干部、保护干部。新华社上上下下都称穆青为"老头",他对此感到很亲切。许多干部都明白,和老头打交道,思想上不用设防。在外边穆青是好社长、好导师,在家里他是好丈夫、好父亲,在母亲面前他是有名的孝子。十几年前,他回郑州看望年近百岁的老母亲,像年轻的孩子一样静静地坐在母亲身旁听从教诲。母亲去世后,他抽出采访间隙到母亲墓地深深地鞠躬,献上用草地上的野花编成的小花圈。

穆青办公室和家里的电话多年不变,他愿意和朋友、下属保持经常的联系。即使是最普通的农民朋友到访,他也热情接待,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如此平易近人必然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很多麻烦,但穆青以此为乐,他把这当作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了解社情民意的一个通道。穆青是一个不懂也不会享受的高级干部。他到基层调研吃饭最简单了。他喜欢吃河南老家的家常饭,经常是菜上到一半他就提醒:"可以啦!够吃就行了。"在山区采访有时两个火烧、一碗汤,或者是一碗面条就打发了,当地干部连连道歉,他却非常满意。人们从他的平易近人看到了真诚、看到了希望。

10月10日,穆青病重时,中央领导同志看望他,称赞他是中国新闻界的"旗舰"、"三贴近"的典型、人民群众的知心朋友。"三贴近"的本质和核心是密切联系群众。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把党的意志和人民的呼声结合起来,才能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这方面,穆青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猜你喜欢
穆青红旗渠
扶沟人民的老朋友穆青
时代邮刊(2023年21期)2023-11-20 08:46:38
红旗渠上的“铁姑娘”
红旗渠劳模的故事
论红旗渠精神对高校学生的教育意义——基于热播剧《红旗渠》的传播效果研究
今传媒(2022年12期)2022-12-22 07:20:04
在潮湿的雨季,邂逅温暖的你
在潮湿的雨季,邂逅温暖的你
红旗渠水为何会“自流”
我愿输你我这一生
小小说月刊(2017年1期)2017-01-13 17:49:46
我愿输你我这一生
新青年(2016年5期)2016-05-06 12:45:48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中国火炬(2015年7期)2015-07-31 17:3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