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PA——京港两地经济合作新起点

2003-04-29 00:44:03贾兴光
中国经济信息 2003年19期
关键词:香港北京物流

贾兴光

香港房地产加快对北京的投资

而CEPA给北京带来的震动有多少呢?CEPA允许香港公司以独资形式在内地提供涉及自有或租赁资产的房地产项目服务,提供以收费或合同为基础的房地产服务,这等同于市场准入“国民待遇”的协议,使香港地产商进入内地的门槛大大降低。香港地产商投资内地步伐在加快,近期已经有一些香港地产商在寻找北京地块。

首先是2003年7月9日,和记黄埔、新鸿基、恒基、新世界、兴业、瑞安等10余家香港地产业巨头聚首上海,这是CEPA协议签署之后,香港地产商的第一次“集体行动”。相比之下,近几年香港地产商在北京的投资与上海就不在一个重量级上了,尽管北京的投资环境和开放度正在逐渐改善,但是大多数香港地产商都反应“在北京拿地太难。” “在北京找地不好找,北京的地块价格太高。”一位知名香港地产开发商驻京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士抱怨。有的开发商甚至已经找了两三年了,也没有在北京找到一块合适的地。在香港地产商发出声声叹息的时候,一些本土开发商却拿到了成片成片的土地,导致了“造城运动”风起云涌。据北京国土资源局透露,首创集团今年将在亚北温榆河投资兴建占地2500亩的上城国际花园,天鸿集团也在长营规划了占地240万平方米的中低价住宅。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将更多的投资投向上海。此外由于上海中期规划为国际金融中心,带动了房地产等行业快速发展之外,更有由于北京土地的多头供应现象仍十分明显,存在多个利益主体的现象,这是京沪两地港资投资的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大多数香港地产商在进行实地考察之后,随即宣布增资上海,涉及金额总数高达250亿元人民币。这些香港地产商在上海累积了一定的经验后,已开始对北京蠢蠢欲动,或加大投资。CEPA无疑将成为京港两地加强合作交流的新起点。

香港在内地的投资划分为两轮,第一轮投资浪潮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第二轮则是1999年底至今。在第一轮投资中,港商对北京的房地产投资较多,但在第二轮中重心明显转移到了上海。这次的CEPA给香港地产移师北京带来了新的契机,带动了第二次的港资投资京城地产的热浪。在上海,香港开发商由综合性商业用房转战住宅市场,趋势已经相当明显,目前香港开发商投资住宅项目比综合建筑体还多。但在北京,这个投资转向还没有出现,目前,香港地产商在北京投资的住宅项目寥寥。大多数香港地产商不太敢做住宅这种建完就卖项目的短线投资,因为操作风险太大。在这方面,只有新世界发展是个例外,其凭借对崇文区旧城改造的慷慨投入,获得了大片价格低廉及不易得到的地皮。位于二环路内的总建筑面积达60万平方米的新世界家园、建筑面积达90万平方米的新景家园、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的新福家园及位于亦庄经济开发区的新康家园都是住宅项目,这些项目从每平方米3600元的中低价到每平方米8000多元的中高价位,都有涉足。但新鸿基、恒基中国等在北京住宅市场目前都未有动向。只有和黄去年在东四环和东五环之间的朝阳区平房乡姚家园村购买了一块土地,准备将斥资30亿元人民币将其建成一个中档社区。而CEPA签署之后,和黄在香港宣布,姚家园项目即将在今年年内动工。这个项目成为香港地产商向北京住宅市场大规模进军的一个标志。

“获准独资入市”这项新举措,将大大降低香港地产商的开发成本,减少中间环节,也解决了之前资金不可直接流动等不利因素。独资有一个很明显的好处,CEPA会方便香港地产商在国内设立一个全独资的控股公司来管理他们在国内的资产,由控股公司按不同的区域、不同的项目来决定投资的方式,有的项目要采取独资方式做,有的项目还会按合资方式来做。在香港,由几家不同的公司组合来做一个项目的现象很多。在这之前的情况比较麻烦,香港地产商在内地每投资一个项目都要组成一个合资公司,这样做的成本太昂贵了。 香港模式强调全能的发展商,产业链比较完整。CEPA允许与地产相关的服务行业进入内地开展业务,香港开发商在港建筑、设计等方面的合作伙伴来到内地,会促使香港地产商在内地的产业链更加完善,从而减轻香港公司在内地的经营成本。虽然近期还没有具体、确切的港商投资京城地产的消息,但是香港各大地产商已经纷纷表示出投资的意向。香港企业进军北京服务业

CEPA的签署,为香港企业进军内地服务业提供了商机。在CEPA给予优惠措施的服务行业中,北京正在大力发展、而香港具有优势的行业相当多,譬如会展、广告、会计、法律等等。北京将成为香港服务业进入内地的首选。与北京会展行业比起来,起步较早的香港会展业已经相当成熟,即使从整个国际会展业来看,香港地位也是很靠前的。因此,仅从北京来看,允许香港公司以独资形式在北京提供服务,必将给目前北京的100多家会展企业带来冲击。但同时,这些企业也会将大量展览资源带到北京来,比如将很多展览安排在北京举行,北京企业也可以从与其的合作中分得一杯羹。

CEPA使得香港金融业提前进入北京

在CEPA签署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在内地设立外国银行分行总资产不少于200亿美元。CEPA将设立分行和设立法人机构的资产规模要求同时降至60亿美元。这对一直想进入内地市场,而资本规模不够的香港中小银行而言,无疑是个好消息。香港金融管理局预计,未来3年香港注册银行将会在内地新设约20家分行。在CEPA中将香港银行进入内地市场的规模要求降低至60亿美元后,香港有8家银行可以顺利进入内地市场:中信嘉华银行、上海商业银行、工银亚洲、永隆银行、永亨银行、道亨银行以及南洋商业银行。其中大新银行、永隆银行和中信嘉华这3家银行已经开始规划他们的分支机构了。

香港物流业与北京物流业加速合作

目前北京商业年购销金额已经达到5000亿元,并还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超市、便利店、仓储商店等各种商业业态快速增长,跨国零售巨头纷纷图谋进入北京零售业,家乐福已经进入北京,沃尔玛也蓄势待发。为应对激烈的竞争,商业企业都希望通过第三方物流来集中采购和集中配送降低物流成本。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GDP的10%,而中国占到16.7%,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就可以省掉240亿元,中国的物流业至少有1500亿元的市场空间。借着CEPA的利好,北京的物流投资热闹起来。在CEPA之前,于去年10月完成结束艰难的重组,京泰实业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协议受让北京国有资产经营公司1亿元的股权,成为北京陆港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的最大股东。完成对北京物流港现有业务的整合。下一步京泰将以陆港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资产与香港嘉里建设集团第二次重组成立合资公司,拓展现代化的第三方物流。盯住这块蛋糕的不仅是嘉里集团,还有李嘉诚等一批香港知名财团。京泰集团是北京市政府在香港的融资窗口公司,在香港上市的旗舰企业是北京控股,京泰资产总值已经达到165.5亿港元。京泰依靠自己的政府背景拿到了项目,开始在香港寻找合作伙伴,最后与一直希望拓展内地物流的嘉里建设集团一拍即合。2003年6月,嘉里集团与香港和国际25家银行签订5年期60亿元的无抵押循环银团贷款,为北京物流港投资做好了准备。京泰与嘉里合资可以借助嘉里在全球的物流网络,分享到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信息技术和国际化的物流管理人才,目前已经有很多国外企业希望租赁物流场地,一些著名财团对物流港中北京最大的会展中心投资感兴趣。而之后的CEPA无疑是一个催化剂,加速了京港两地物流业的整合,推动北京物流业向国际化方向迈进,成为北方现代化的物流港。

香港证券业进入北京抢夺地盘

与香港本地银行及保险公司获得的诸多优惠相比,CEPA对香港证券业显然着墨不多,港交所可在北京设立办事处、香港证券专业人员可在内地申请从业资格等“两项安排”,似乎没有多少实质突破。在WTO框架内,这是CEPA能够给予香港最大的优惠了。允许港交所在北京设立办事处,意味着在北京搞了两年多“地下活动”的港交所办事处从此有了“名分”,吸纳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是港交所成立办事处的目的,而筹备至今的两年间,办事处不仅成功游说数家内地民企上市香港创业板,还培养了不少潜在客户。

与港交所类似,一批有实力的港资券商也早已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设立了代表处。代表处虽然不从事证券业务经营,但同样致力于寻找、保荐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大福、时富、凯基、新鸿基投资、第一投资等港资券商都有这样成功的例子。令港人自豪的是,在吸引内地民企上市创业板方面,港资券商把欧美同行远远甩在了后头。CEPA实施后,无疑会助推该业务提速发展。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长期以来,美林、摩根士丹利、怡富、高盛等14家美资或欧资投资银行占据了香港绝大部分证券发行、经纪、资产管理等业务的市场份额。香港本地券商虽数目庞大,但普遍存在门槛低、规模小的现象,金融产品基本上是跟着欧美同行走。证券经纪公司数目从1987年700多家的高峰降到了目前的507家,其中58家是本土券商中佼佼者,占据市场35%的份额,不过,规模最大的大福证券总资产只有25亿港元。剩下400多家证券经纪公司,总共只占有10%左右的市场份额。 规模实力小不仅使香港本地券商无缘内地国企海外上市的投行服务,也无份参与内地合资券商、合资基金的筹建,更不能成为首批入市的QFII。《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和《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让港资券商难以获得内地券商的青睐。再以QFII来说,要求业者具有5年经验,超过100亿美元资产,很自然地就把港资券商挡在了门槛之外。香港本地券商还面临生存的挑战,讨论了数个年头、并差一点在今年4月份取消的最低佣金制(千分之2.5),成为时时威胁大约400个小型证券经纪公司的炸弹。业内预计,一旦实施零佣金,香港本地券商可能只剩下150家左右,近7000名证券专才面临失业。CEPA可以部分的解决这个问题。

如今CEPA对证券人才进入内地给了明确的说法。实际上,与港资券商纷纷设立代表处一样,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早已渗透到内地。其中,相当部分高管人员实现了本土化,他们熟悉市场、了解法律,不仅对国内证券业的盈利模式了如指掌,而且深谙国内政策法规与市场化的竞争做法,进退自如、空间很大。

猜你喜欢
香港北京物流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民生周刊(2020年15期)2020-07-29 08:56:17
北京春暖花开
北广人物(2020年12期)2020-04-01 15:06:41
北京的河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汽车观察(2018年12期)2018-12-26 01:05:44
北京,北京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4
香港之旅
军事文摘(2017年24期)2018-01-19 03:36:28
展与拍
收藏与投资(2017年6期)2017-05-30 11:30:13
香港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3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