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徽
去年12月7日,台北、高雄的"市长"选举结果揭晓,其中高雄市选举结果让几乎所有台湾传媒大跌眼镜---同选前各大传媒所做的调查和预测相反,民进党高雄市"市长"候选人、高雄市现任"市长"谢长廷击败选前被民调普遍看好、由国亲两党联合推出的候选人黄俊英,从而确保了南台湾继续留在民进党的绿色世界里。
同样,台北的选举结果也让民进党的不少人意外,国民党籍候选人,台北现任"市长"马英九打破了民进党方面选前计划(准备输20万张票)以超过民进党候选人50多万张票的压倒性多数连任台北"市长"。用一名民进党人士的话说:马英九让民进党"输得很难看"。
岛内普遍认为,这次台北、高雄"市长"选举是2004年"总统"选举的前哨战。依据主要在以下两点:第一,由于民进党无力改变台湾经济困境,因而出现了执政危机;其次,此次两市"市长"选举中已经实现了国亲合作,而国亲对立恰恰是民进党得以执政的根本原因。
透过这次选举,笔者对台湾当前及未来的政治生态,有以下考量---
国亲合作决不乐观
首先,此次国亲合作是策略性的、暂时性的。
就此次选举而言,宋楚瑜实际上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是民进党方面的评价。就现实情况看,由于亲民党历史太短,没有强大的地方组织系统,在地方没有动员选票的组织能力;二是除了宋楚瑜本人之外,没有一批政治明星人物。上述两点决定了此次"市长"选举中,它只能扮演配角。最初亲民党在高雄推出了张博雅作为候选人,但此人显然不够分量,而且亲民党支持者强烈要求国亲整合,并对宋楚瑜大加指责,结果宋被迫改变初衷,转而支持国民党候选人。用宋本人的话来说:没有一个国民党主其事者要我们支持他们,我们是为了民意而这样做的。这就是说,两党选前并无协商或谋划合作。
其次,宋楚瑜的个人因素:他对于2004年的"总统"选举有何规划?是否打算参选?竞选"总统"还是"副总统"?不得而知,并且这一切都不是他个人可以决定的。他的未来举动首先要看亲民党基本群众的态度,其次要看党内重量级人物的态度。因此,这同样决定了两党合作的不确定性。据许信良介绍说,国民党方面已经决定,如果宋楚瑜要选"总统",就拿马英九同你抗衡;如果选"副总统",就让连战选"总统",总之,不能让宋如意竞选当上"总统"。但宋楚瑜恰恰又是一个很有政治企图的人,他能接受国民党的这种"安排"吗?
再次,无论是国民党还是亲民党党内,一直以来都有一批重量级人物强烈反对两党合作。道理很简单:国民党认为,你宋楚瑜有多大实力?而对于从国民党里分化出来的亲民党来说,合作得太多,必将造成亲民党的边缘化。
未来台湾将呈现不完全的两党政治
此次"市长"选举中有个现象特别值得注意,那就是选民态度对政治人物的巨大影响力。从亲民党在高雄放弃自己的候选人,转而支持国民党候选人,并且在台北支持马英九来看,党的基本群众的意志深刻影响了党的领袖人物。就泛蓝阵营来说,其基本支持者一直以来都有要求国亲整合的愿望。因此,在未来台湾各级地方行政首长选举中,只要国亲两党按照实力加分肥原则,就有可能推出共同候选人,并在选举中实行暂时性合作。
但在民意代表选举中,这种可能就几乎是零,因为这将关系党的存亡。在"总统"选举中,国亲两党能否合作对抗民进党,由于前述原因,也有相当难度。
另一方面,民进党显然已经在岛内成了气候,成为台湾政坛极其重要的力量,它拥有稳定的全台1/3的选民,以及执政的资源优势。这从去年年底的民意代表和县市长选举,以及这一次台北、高雄两市"市长"选举上可以得出结论。
由于上述两方面原因,未来台湾政坛将呈现两大政治力量:一支是泛蓝系的国亲两党,他们的合作不十分稳定,同政党联盟相似,选民人数众多。另一支则是泛绿系的政党,包括民进党、台联党,其选民稳定,擅长选举,精于文宣。双方大致势均力敌。如此,不完全的两党政治便浮现出来了。
从两岸关系来说,这两大政党系统的大陆政策正走向趋同,都在向中间路线靠拢,即经贸上保持往来,政治上暂时避谈统一。对于泛国民党系统,经贸、三通都不是问题,但统一问题,我们也不能对它寄予太大希望,这既是意识形态对立的结果,也是台湾政坛本土化风气使然。对于民进党来说,从在野到执政的转变,将促使它放弃台独立场并认同发展两岸经贸,但也难以指望它在短期内会主张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