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塞尔 D 霍华德
译者按:朝鲜战争已经过去50多年了,世界各国对其众说纷纭。新中国成立不久就介入这样一场号称"世界大战"的战争,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引起了各国军界的关注,并成为世界军事强国的"教科书",堪称战争史上的奇迹。特别是毛泽东在朝鲜战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指挥艺术更是各国军事家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是美陆军第一空降师前任师长拉塞尔·D·霍华德上校著述的一篇代表作,文中记述了毛泽东在朝鲜战争中从决策到指挥作战高超的指挥艺术和非凡的战略远见。现编译此文,并不表示赞成其中的某些观点,只想用辩证的眼光重温那段光辉的历程。
前言
1950年6月15日,朝鲜战争爆发,毛泽东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他们已经战斗了20多年,不希望再卷入其它的战争。毕竟,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才成立,有许多的事情需要做,当前最重要的是巩固国家政权,彻底打败蒋家王朝。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通货膨胀相当严重,工业产值非常低,农产品的产量低于战前的水平。刚刚成立8个月的中国在战略抉择上又将面临一次新的考验。
战争之初的艰难选择
艾伦·S·怀特和其他人并不相信毛泽东会做出中国介入朝鲜战争的决定。然而,在明显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毛泽东还是决定支援朝鲜并同时向美国宣战。事实上,很难想象中国在1950年6月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会入朝作战。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毛泽东做出了这样的战略决策?主要是受其国家安全观、意识形态和历史观的影响,以及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制约,决策之初的错觉和假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战后往往要分阶段对战争进行回顾并评估战争结果。我采纳了这种方法,朝鲜战争进行了战后评估。第一阶段,重新评估了毛泽东在战前做出决策的过程;第二阶段,主要记录朝鲜仁川登陆前的作战经过;第三阶段,包括从仁川登陆到1950年10月8日联合国军队越过"三八线"的战争经过;第四阶段,主要是记载毛泽东对联合国军队进入朝鲜的反应;最后部分重新评估了毛泽东在朝鲜战争所做出的决策对中国入朝作战的影响。
确切地讲,我们并不清楚毛泽东是如何做出入朝的决定。1950年5月,在斯大林要求下,朝鲜主席金日成曾征求过毛泽东的意见,毛泽东让他三思而后行,但金日成却固执己见。毕竟,中国在追求国家的统一,怎么能让朝鲜错过统一的机会呢?最后,毛泽东默许了。约翰·刘易斯等著的《斯大林、毛泽东和朝鲜战争》一书中记载:中国派遣了一支5-7万人的部队帮助平壤进行地面战争,这支部队曾在中国国内战争中久经沙场,将成为入朝作战的中坚力量。
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认为东亚是国际帝国主义防御前沿的弱点,美国作为帝国主义集团的领导者不会对朝鲜国内的问题做出反应,而且,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由此,他们得出了美国不会充分介入朝鲜的结论。
毛泽东和北京的领导人非常重视行政部门和对外决策机构的意见,然而,他们却忽视了美国对外政策对中国内政的影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国会上发表了恶名昭彰的宣言:朝鲜和台湾不再属于以美国主导的西太平防御体系。中国的态度则显得微不足道,同时,美国国会反共浪潮高涨。美国要谋求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杜鲁门政府除了出兵朝鲜外别无选择。
尽管毛泽东预料到美国要插手朝鲜战争,但他没想到在朝鲜进攻开始后不久美国就做出了如此快的反应。攻击开始两天后,杜鲁门总统承诺美国不仅保卫韩国,而且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还把菲律宾和印度支那的法属领土也列入其保护的范围。
很显然,美国要在朝鲜附近部署足以威胁中国安全的军事力量。从历史上看,中国的预测是令人信服的,在中国鼎盛时期,强大的中国王朝总是试图控制周边地区。美国的介入也有-定的偶然因素在内。陈坚在《朝鲜战争中的中国路线》-书中详细描述了中美对抗策略:北京的领导人不会忘记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朝鲜,将战火引向中国东北,进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领导人分析了美国此次军事行动的其他目的,认为美国可能从朝鲜、台湾和印度支那三个方向攻占中国,朝鲜可能是其攻击中国的第一步。
毛泽东对美国军事行动的早期反应主要集中在朝鲜而不是台湾。毛泽东在战争宣言中对美国表示出强烈的不满,并强烈谴责美国对蒋介石政权的重新扶植。从国家安全角度看,这种反应是可以理解的。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不仅打乱了解放台湾的时间表,而且给了蒋介石恢复军事力量反攻大陆的机会。
美国的军事干预也给中国带来了一些国内问题。在朝鲜进攻时,中国国内正忙于恢复秩序、寻求援助、重建家园和巩固政权,中国人民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动荡与战争,对中国共产党的对内对外政策还知之甚少。按陈坚的说法,这是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捍卫国家主权能力的初步考验。
战争初期,由于朝鲜的节节胜利,中国对台湾关注程度要强于对朝鲜的关注。到7月上旬,朝鲜的部队从多方向推进到朝鲜半岛南部一带,把美军包围在釜山附近地区,几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出于对安全的考虑,毛泽东命令部队在边境地区集结,但没有下达任何行动的命令。
仁川登陆成为朝鲜战争的分水岭
进入7、8月份,毛泽东感觉到朝鲜在持久战中有可能陷入被动。作为一个有战略眼光的军事家,毛泽东敏锐地觉察到朝鲜军队的战线拉得过长,其薄弱的后方易遭到攻击。他与斯大林和金日成就此事交换了意见,但没有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事实证明,毛泽东的意见是正确的。1950年9月15日,联合国军的一部在仁川登陆,成为历史上又一次成功的登陆。
仁川登陆后,战场情况发生了改变。几天之内,朝鲜的军队全线溃败,金日成向毛泽东寻求援助。斯大林答应了金日成的要求,许诺将出动空军帮助中国军队,并承诺中国军队一旦失利,将直接出兵参战。毛泽东立刻命令加速入朝前的准备工作,9月17日,毛泽东派5人小组入朝,就中国军队入朝作战问题进行协商。
一些分析家认为,从仁川登陆到10月中旬,即第一批志愿军入朝参战这段时间,对于评估毛泽东的决策过程是非常有意义的。尤其从安全角度看,这段时间绝对是毛泽东做出决策的至关重要的时期。
中国有理由担心战争会蔓延到他们的国家,中国东北、北部和东部的工业基础将遭到破坏,在美国的支援下,台湾将反攻大陆,进而爆发新的国内战争。他们至少会认为经济重建的步伐会减慢、经济实力会进一步削弱,甚至崩溃。
但是,除了对朝鲜进行援助外,毛泽东别无选择。否则,可能会激怒苏联,毛泽东不能那样做。苏联与中国在1950年2月签订了友好同盟条约,苏联是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援助者,并且是中国的军事战略伙伴,同时也是中国与美国进行抗衡的一个重要的筹码。
从意识形态上讲,斯大林是社会主义的忠实捍卫者。在1949年7月进行的国际分工中,斯大林曾指定中国共产党去推动亚洲的革命运动。斯大林认为:东亚与欧洲不一样,社会主义已经走向成熟。中国共产党有竞争的优势,应该吹响进攻的号角,苏联没有必要直接参与。在社会主义不断壮大的前进道路上,毛泽东负担不起社会主义阵营失败的责任。
国内形势是影响毛泽东做出决策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国内因素也影响着毛泽东的决策。反动派公开对抗共产主义新中国,联合国军的胜利,更加坚定了他们的"立场",以致于公开反对共产党,并且开始涌入中朝边境地区。国内敌对势力亦开始谋求东山再起,他们破坏交通线,行刺政府官员……,这种骚乱甚至蔓延到了北京。政府不得不采取严厉措施镇压反革命势力。
在进行抗美援朝运动的同时,毛泽东发起了打击反动派的战役。在《朝鲜战争中的中国路线》一书中描述,所有党派组织和政府机构都必须"为建立和巩固革命政权,同一切公开的和隐藏的反动派作斗争"。在朝鲜战争中,这一运动得到了热烈的拥护。
核武器问题是毛泽东在做出决策前所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周恩来和其他领导人认为,美国人可能会使用原子弹,而且中国的兵工厂根本无法同美国的相比。除此之外,中国还需要克服通货膨胀,减少财政赤字,完成土地改革,从多年的战乱中恢复过来。
"三八线"成为两大阵营的分界线
毛泽东和他的支持者认为,美国担心苏联会进行核报复。核战争对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不会造成大的危害,核武器对人民战争也不会有重大影响。毛泽东认为:美国的目的是想推翻社会主义制度,朝鲜战争的真正目标是中国,美国介入朝鲜战争仅仅是将其作为一块跳板,征服朝鲜是为了从台湾和朝鲜两个方向同时进攻中国。毛泽东确信中国需要一条保护线,这条保护线就是"三八线"。
毛泽东把"三八线"看作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分界线,如果美国及其盟友越过这条线,将会威胁社会主义阵营的安全。事实上,双方一直处于临界平衡状态,而且斗争也不断加剧。
令人感兴趣的是,毛泽东进行战争讨论的同时,一直想方设法减少美国直接参战的可能性。他指示其军事指挥员仅攻占"三八线"以北的防御地域,只对韩国的军队进行攻击。他希望这样作能暗示其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如果美国及其盟友在"三八线"南停止进攻,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印度政府的友好官员通过公开场合和外交途径向美国传递了这条信息。
1950年9月30日,韩国军队越过"三八线"。10月7日,美陆军第一骑兵师的巡逻队也越过"三八线"。这意味着忽视了中国的意见,威胁亦随之而来。10月8日,毛泽东发布参战命令。1950年10月19日,中国军队挺进朝鲜。
历史证明毛泽东的决策是英明的
下面的情况就很熟悉了,毛泽东的决策引起了"联合国军"的震惊。"联合国军"遭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沉重打击,成为美国军事史上的一个"污点"。到1951年1月底,中国和朝鲜军队重新夺回了汉城,3月底,"联合国军"又重振旗鼓,再次夺回汉城,并把战线推到"三八线"以北。此后,战线一直被保持下来,直到1953年7月签订协定。这条战线和美国军队至今仍保留在朝鲜,成为朝鲜战争的见证。
尽管朝鲜战争已经成为历史,但我们必须澄清一个问题:战争是否值得?毛泽东的决策是否正确?乍一看,回答是否定的。中国牺牲了35万人,消耗数百亿元,丧失了收复台湾的大好机会。但仔细分析,回答却是肯定的。参加朝鲜战争是毛泽东做出的英明决策。从战略上讲,中国不能容忍美国在中国周边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从意识形态上讲,中国向社会主义阵营的盟友证明:在同资本主义进行的持久斗争中,中国是值得信赖的朋友。从国内来讲,"抗美援朝"战争赢得了民心、激发了爱国热情,取得了圆满成功。镇压反革命的运动提高了打击政治对手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早期军事斗争的胜利。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受尽西方列强的欺辱。在朝鲜战争中,中国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联合国军"。它对激发中国人民爱国热情所起的作用是空前的。
参与朝鲜战争证实了毛泽东在1949年的宣言,"我们站起来了,我们决不允许任何资本主义者再侵占我们的神圣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