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丽明
半年前,张凯的妈妈急性脑出血住进了医院。父亲早亡的张凯每天晚上都在医院陪护,白天还要坚持上班,1个月下来,无论精神还是身体都已经临近了崩溃的地步。
在张凯的母亲出院前的一个晚上,张凯突然感到一股气从胸部往上冲,直到左侧头顶部,头痛得不得了,左边脖子活动困难,左边手脚发麻,心里无名地慌张。张凯想起,妈妈的病也是这样的症状。他非常害怕,马上到医院求诊。
医生给张凯作了全套的体格检查,还做了心电图和胸透,却没有发现有任何异常。张凯不相信,他想:“可能病还在早期,没能查出来。”但也没有办法,只好作罢,只希望象医生说的那样,过几天会好些。
没想到几天后,这些症状仍然存在,头颈痛和胸痛更加剧烈了。张凯更加怀疑自己真的得了病。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奔走于市内各大医院,先后做了胃镜、头颅CT、超声心电图等检查,并抽了血化验。当医生告诉他他根本没有病时,张凯都觉得难以接受。有时暂时接受,过不了多久又觉得自己一定是有病。
就这样,张凯一边上班,一边多方奔走为自己的“病”求医问药,搞得焦头烂额。原来的“病情”更进一步加重了,并失眠、恍惚、心慌、胸闷,终日里头昏脑胀、忧心忡忡,不能正常地生活和工作,不得不住进了医院。
入院后,张凯一见医生就开始大谈自己的“脑出血”症状,希望医生不要对自己隐瞒,早日对自己的病确诊早日治疗。医生经过详细的检查,包括人格检查,发现张凯除性格过于内向外,其他均无异常。根据张凯的情况,医院将他转到了精神科。
精神科的医生详细考察了张凯的各种情况后告诉张凯,他患了“疑病症”,这是一种没有病的病。
医生点评:
疑病症,又称为疑病性神经症,是指患者表现出的,对自身的健康状态过分关注,并深信自己已经患有某种疾病,经常感到不适,但与实际健康状况并不符合的一组精神病理状态。
疑病症患者多是在躯体疾病后或在精神刺激诱因下起病的,病前多有敏感多疑、自爱自怜、强迫固执等个性。发病年龄多在20~30岁,症状可持续数月或数年。患者常因多方求医而耗费大量钱财,并引起人际关系紧张,严重者工作和生活都受到明显的影响,甚至丧失劳动力。
疑病症因何而起?目前有多种观点。其中之一认为是患者因受亲人患病、死亡等外部因素的刺激而过于关注自身健康状况所致。另一种看法认为是“疾病角色”在起作用——患者试图因“病”而获得同情、关注和照顾,以减免自己的职责或延缓难以面对的挑战。根据张凯的经历来看,他主要是因为前一种状况——因为妈妈患病带来的生活的压力使他比常人更加担心自己是不是患有疾病,忧心忡忡之下形成了疑病症。
对于疑病症的治疗,目前主要有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方法。
临床调查发现,80%的疑病症患者会伴有焦虑和抑郁症状。因此,药物治疗一般是采用抗抑郁药物,以解除患者伴发的焦虑和抑郁。但药物治疗对疑病症的治疗并无实质意义的作用,仅起辅助作用。心理治疗才是消除此病症的主要治疗形式。
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让患者逐步了解所患疾病的性质,改变错误的观念,解除或减轻精神因素的影响,使患者对自己的身体情况与健康状态有一个相对正确的评估,并学会自我调节。其中,患者的自我调节是最重要的,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相信科学,相信医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疑病症患者往往固执、多疑、敏感,遇事过多地考虑悲观一面,缺乏自信。为此,疑病症患者要做到在正确的自我评价基础上,主动调节自我的心理不适,充分肯定自己的优势,树立自信心。
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疑病症病人可在每天早上起床时,对自己进行暗示说:“检查已证明,我没有躯体疾病,我只是‘无病呻吟、‘庸人自扰而已。”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在心理上消除疑病的顾虑。
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患者应每天坚持体育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使头脑清醒,精神爽快,这样,紧张的心理就可以得到充分放松。
此外,多与亲人和朋友交流,对调节自己的心理不适,最终治愈疑病症也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