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与哲意的村庄

2003-04-29 00:44李凤奎
全国新书目 2003年4期
关键词:黄沙诗性深情

李凤奎

刘亮程的散文集《站在黄沙梁边上》,集中写一个富于诗性与哲意的村庄:黄沙梁。他以平静而略带忧郁的叙述基调,新鲜而兼具机智的艺术感觉,琐细而不失深度的生活体味,在对这个村庄,确切说是在对自然和生命的诗性观照与哲意沉思中,映现了几千年中国农村的世事沧桑,揭示了民族生活中的朴素真理。他朴素旷远、唯美宁静、充满欣悦感和令人悄然动容的文字,达到了汉语写作的深沉博大的质地。他以此构建的村庄也因此具有了诗性的遥远灵动与哲意的高瞻深睿。

作者无意于进行历史传奇与苦难的演义,而是着力于呈现自然和生命的朴质状态,借以传达在民间沉潜已久几成绝响的自然与生命的遥远的回声。他只是用一把铁锨,在属于自己的那块土地上挖掘下去,而他从深深的地层下所汲取到的对生命、自然和语言的体验,却远远越出了乡土的世界。书中展现的个人精微的感觉和独特的心灵敏感,使他的描写对象无不洋溢着诗歌的韵致与哲意的深邃,读之令人怦然心动又深长思之。他对那些从不被我们放在眼里的动物、植物,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壮歌式的礼赞。在他的笔下,驴是一位智者、圣者,牛是苦难生活的牵引者和古老岁月的反刍者,狗是村庄的代言人,鸟是一个事件或一种道理的讲述者,连老鼠也应该“有一个好收成”。一株草、一棵树、一滴水、一片云,无不充盈着爱与善意,“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风中驻足,在云中浅唱……”。在这里,所有的物件都是人的朋友,它们都有着和人同样尊贵的生命,甚至更具生命的尊严与美丽。它们和人的交融,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无限性和生命存在的悲剧内涵。

作者对诗性和智性语言的追求几乎臻于化境。他知道,只有在语言中将自己个性、自由且有锐利发现的感知贯彻出来,精神的奇迹才会在语言中崛现。他对人生、死亡、故乡等命题的阐释,看似漫不经心却殚精竭虑,貌似自说自话却惨淡经营。他笔下的人生呈现着生生不息而终归荒芜的天地伦常:“其实人的一生也像一株庄稼,熟透了也就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一生熟透在时间里,浩浩荡荡,无边无际。谁是最后的收获者呢?谁目睹了生命的大荒芜——这孤独的收获者,在时间深处的无边金黄中,农夫一样,挥舞着镰刀。”他这般咏唱“我死了”之后的世界以及对这个世界的深情眷念:“在我消失的另一世还有芦苇和铃铛草吗?还有尘土和露水吗?还有天空、鸟群和风中的院门吗……”。他如此袒露他化解不开的故乡情结:“回啊,如果有第二次,如果真有第二次,我还从你这里开始——像再长出麦子和玉米,再结出苹果和草籽,再开放兰花和月季一样,让你再生出我。我没有天堂,只有故乡。”而在《共同的家》中,他借一只“黑母羊”描写对家园的眷恋与向往:“一个夜晚我们被狗叫声惊醒,听见门哐哐直响。父亲提马灯出去……打开门,举灯过去,看见三天前我们卖给沙沟沿张天家的那只黑母羊站在门外,眼角流着泪。”读着这样的文字,仿佛在聆听诗人的深情咏叹和智者的精神独语,字字句句弹拨着我们的心弦,开启着我们的心智。其天然而又刻意的语言魅力,简洁而又准确的细节力量,让人有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感动与悲悯。

对作者来说,黄沙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故乡,它既是他的生存之地,又是他的精神居所;既是他的出发地,又是他安妥灵魂的地方;它既是现实的,又是心灵的。他迄今为止几乎所有文字都写他生活多年的这个村庄。他的目光既犀利地透视脚下的漠漠黄沙,也深情瞩望头顶闪烁不定的漫天星斗,这使他于不知不觉间走进了诗与哲学。对于这个村庄而言,作者的表现手法也许略嫌单调,其言说方式也许有些雷同,其文字的背后也许隐含着不易察觉的矫情……这都掩不住它所独具的圣洁的诗性光辉和庄严的哲理意蕴。

《站在黄沙梁边上》刘亮程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10定价:28.00元

猜你喜欢
黄沙诗性深情
深情
深情的告白
“战黄沙” 郭成旺一家四代与4.5万亩沙漠绿洲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腰痛用花椒黄沙热敷
黄沙当中寻阳关
我有深情抛未得
吹尽黄沙始到金——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的反思
归去且住,深情自不言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