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国
江泽民同志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那么,党怎么代表和实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呢?我认为,在现阶段,全面创新是代表和实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根本途径。
中国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历史性创新
一定的生产力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必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历史性创新,现正面临着第三次创新高潮的到来。
第一次创新是建国以后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历时近30年。这一段对间的历史条件是:国际上,帝国主义列强对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进行了严密的封锁,并不时在中国周边发动侵略战争,企图用武力消灭新中国,也就是说,新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国际环境非常恶劣。在国内,持续数十年的战争刚刚结束,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状态,满目疮痍、民不聊生、一穷二白。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把恢复生产、发展生产力放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在经过三年的恢复期后,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党和国家就把建设大工业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开始了中国工业伟大创新的进程。其标志性的事业,是从苏联引进了156个工业项目,初步奠定了中国现代工业的基础。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停止了援助,撤走了专家,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国际环境更加恶化。党和国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集中全国的力量,发展现代工业,原子弹爆炸、卫星上天、核潜艇下水,标志着我国现代工业已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我国已经建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一段的创新,主要还是解决有无的问题,解决我国现代工业的基础问题。
第二次创新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20年间。这一段的历史条件是:随着1972年中美建交,我国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关系大为改善,使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有了合作的可能;另一方面,中苏关系也有所缓和,特别是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中国有了参与国际政治与经济合作的舞台。在国内,经过近30年的建设,工业经济基础有了快速的发展,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容纳不下自己所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全国成为一个大企业的做法,妨碍了现有生产力作用的发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突出的表现是,企业效率低下,经济效益很差,企业生产和市场需求脱节,不是为需求而生产,而是为计划搞生产,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无人负责,因此,急需改革和创新。这一次改革和创新,是对共产党自己确立的一套经济理论和亲手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刀,其艰巨性、深刻性可想而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的,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正是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者宏伟气魄和极大的政治勇气,发动和领导了这一场深刻的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我国人民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一次的改革和创新,是对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回顾我国生产力发展史上两次伟大的历史性创新,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生产力的发展有着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共产党人优越于其它政党的地方,就在于共产党人能主动地去了解和把握这种客观规律,用以指导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及时改革和调整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生产力发展史上两次伟大创新,都是在共产党的主动领导下有序的进行的,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驾驭全局的卓越能力。全部的秘密在于: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中国生产力的发展面临第三次创新高潮的到来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标志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全面创新新阶段。而就生产力的发展而言,也进入了全面创新的新阶段。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特别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市场客观上已是国际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经济同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也就是说,在现时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是在参与国际经济、科技的合作与竞争的大环境中来进行的。这种大环境,对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三个历史性的课题:一是中国生产力如何在与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相竞争中求得发展?二是如何在参与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全面提高中国的经济质量?三是如何使中国生产力在某些方面成为国际领先水平?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是三个阶段的目标,即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生产力从总体上说,是以弱势参加国际竞争的,在这一阶段中怎样维持生存、谋求发展,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才是如何全面提高我国的经济素质,缩小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进而在某些方面领先国际的发展水平,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从国内条件看,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建设,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迅猛的发展,国内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万亿元人民币,已跃居世界第六位。从1949年到2000年50年间,年均增长8.2%,改革开放20年间,年均增长高达9.6%,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2002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达6200美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说明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生产力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与其它民族生产力的发展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首先,中国生产力是在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框架下发展起来的,这一方面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确实是推动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好制度。另一方面,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又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了新的课题。比如现阶段,中国生产力的组成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人所有制、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而且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已占到38%,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非公有制经济已占到62%。在这种条件下,党怎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国家怎么管理经济?就需要我们在理论和体制上进行创新。其次,中国生产力是在一个基数小、国内市场庞大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基数小增长速度就可能快些,国内市场大决定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基本是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为目标的。由于我国经济文化的落后,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也有一个逐步成长、由低到高的过程,因而,以满足我国人民较低消费水平为目标的生产力结构,已经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面临着升级换代的新要求,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新的消费需求。而在国际经济技术一体化的今天,在以参与国际竞争为目标的新形势下,只有以科技创新来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才可能实现跨跃性的发展。
面对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国际国内形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进行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伟大号召。在这个号召的推动下,中国生产力发展史上第三次创新高潮正在到来。这次创新主要解决的是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同国际先进生产力水平之间的差距问题,以跨跃式的创新战略来推动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高,增强我国生产力的国际竞争能力,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推进全面创新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在现时代,指导和推动全面创新,是实现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根本途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创新事业,是我们主动推进生产力发展的自觉行为,需要我们认真地分析和研究生产发展运动的规律,才能卓有成效地指导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先说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前提,没有理论创新,就不会有全面创新的事业。理论创新包含着若干层次,首先是一个国家发展方向、道路、目标、大政方针等方面的理论创新,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是顶层创新。在这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光辉的榜样,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和道路问题,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其次是国家管理的理论创新,包括国家行政管理、国家经济管理、国家司法管理,国家文化管理等各方面的理论创新,不庸讳言,在这些方面,我们还没有比较成熟的理论成果。再次是企业管理等微观管理方面的理论创新,我们也还没有比较成熟的理论成果。我们知道,生产力的发展,是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科学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我们的理论创新,也必须是全面的创新。我们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国家管理、企业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理论创新,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国家管理和企业管理理论体系,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理论创新,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就需要我们研究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既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带来的历史遗产,也有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观念和体制形态,还有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这些特殊的历史条件,作用于中国生产力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比如国家管理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的创新,既要考虑国家管理和企业管理的一般规律与做法,更要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管理和企业管理的特殊性。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性质对国家管理和企业管理有特殊的要求。就像国家管理,我们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民主是国家管理的本质特征,那么,在国家的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司法管理等各个方面,怎样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就是我国国家管理理论需要着重回答的问题。就像企业管理,在人民是国家主人这个根本前提下,在各种所有制企业工作的人员,他们的国家主人地位如何体现?又如何充分发挥国家主人的作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就需要企业管理理论给予研究。我们要把“三个代表”这一理论思想,贯穿到我们理论创新的各个方面,作出新结论,搞出新成果,推动新进步。
再说体制创新。2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体制创新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首要条件。20多年前,如果没有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创新,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不可设想的。2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中国生产力的水平、布局及其所有制的归属,都与20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新的体制创新要求又提到了我们的面前,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从国家这个层面看,现在国家管理经济的内容和范围都要大得多,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从单一的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到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私有经济、公私合营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都对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和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企业这个层面考察,不仅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和体制创新尚未完成,就是以灵活著称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也面临着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提出的体制创新的要求。过去官商不分、家族式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已经抑制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改革和创新。因此,体制创新的问题,仍是我们当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一个重大课题。
最后说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小平同志提出这个论断已经20年了,但我们总是忙于解决当前生产力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忙于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因此,将科技创新作为一个战略问题提出来,还是近几年的事。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把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并列为了关乎国家民族长期兴旺发达的三大课题,足见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生产力的发展中,有着直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可以说,一部生产力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发展史。中国生产力的快速、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世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谁拥有原创性科技成果,谁就拥有科学技术的领先地位,拥有生产力发展的领先地位。在我们初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条件下,应着力于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研究,尽快出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推动生产力的跳跃式发展。总而言之,中国现实生产力的发展,已把全面创新提到了我们的面前。我们要抓住这个时机,积极推动全面创新,为中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