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剑 问宪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快速增长,制造业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中国是否具备条件继英、美、日之后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能否成为“世界工厂”,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争论。
“中国制造”现象产生的国际、国内环境
国际上,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以及以计算机、通信、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第三次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产业的技术创新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企业之间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在跨国公司的全球网络中,生产制造中心、研究开发中心和管理营运中心是三个重要的环节。其中,研究开发环节属于关键地位,管理营运环节能获取较多的利益,而生产制造环节处于较低的层次。这样,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面对加剧了的竞争,跨国公司不得不进行战略调整,把竞争的重点从产品制造转向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从硬件产品转向利润丰富的软件产品、系统产品。技术领先、创新,从而占领市场、领导市场上升为跨国公司发展的第一目标。这样,跨国公司从全球化战略考虑迫切需要将低层次的制造环节从母国转移出去,集中力量在母国从事高附加值的产业。另外,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今国际分工格局发生了变化,主要发达国家由汽车经济的水平国际分工转变为信息经济时代的垂直国际分工。正是由于这种垂直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造成了美国长达10年的经济繁荣、欧洲经济低速增长和日本的经济衰退。所以,发达国家为了跟上信息经济的步伐,振兴本国经济,保证国家的竞争优势,相继实行产业结构升级,把重点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实现经济的柔性化发展。从国内看,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政治稳定,经济高速增长,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了外商前来投资办厂。此外,中国加入WTO可看作是一次“经济地理大发现”。世界突然发现了一个拥有13亿人口与超过1万亿美元的GDP的新市场,并且是增长速度最快、未来潜力最大的市场。所以,各国纷纷到中国来投资办厂,占领市场。目前,世界500强跨国企业已经有400多家到中国投资办厂。
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下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跨国公司竞争战略的调整,而中国又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使中国制造业的兴起处于良好的外部环境之中。
对“中国制造”现象的理论分析
H—O模型是分析一个国家如何参与国际分工的理论。该模型认为一个国家出口的是它在生产上大量使用的该国比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的是它在生产上大量使用的该国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各国比较利益的地位是由各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相对充裕程度来决定的。
H一0模型属于静态的比较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则从动态角度丰富了比较优势学说。按该理论,许多新产品都有一个划分为四个阶段的生命周期。第一阶段是创新国对某一种产品的出口垄断时期(该阶段产品为技术知识密集型);第二阶段是其它发达国家开始生产这种新产品时期(此阶段产品为技能型或资本密集型);第三阶段是外国产品在出口市场上进行竞争时期;第四阶段是创新国开始进口竞争时期。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费用低廉,地价便宜,生产极具竞争力。所以,当生产过程标准化和创新国的技术专利失效后,生产便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同时,这些国家最终会成为该产品的净出口国,把该产品出口到创新国和其它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许多产品都经历了这样的生命周期,如纺织品、皮革制品、橡胶制品和纸张在20世纪80年代就进入了产品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而汽车在90年代也开始标准化生产进入第三阶。新产品的国际贸易模式之所以会发生有规则的变化,是因为不同类型的国家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比较优势不一样,而这又是与新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产品要素密集度联系在一起:第一阶段为知识技术密集型,可获取超额利润;第二、三阶段为资本密集型,可获取高额利润;第四阶段为劳动密集型,只能获得一般利润。
对“中国制造”现象的实证分析
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一方面发达国家依据其技术、知识、资本方面的优势,强化了其创新中心的地位,并且仍然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一、第二阶段;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群体被解体,部分发展中国家由于未能抓住发展机遇而日益被边缘化。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制造业转移的同时,能成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全球分工协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及成为现代制造业中心的毕竟只有少数几个发展中国家,而中国就是其中之一。中国具有世界制造业的比较优势特点有:
1、劳动力资源优势。我国劳动力便宜,供给充沛,根据H—O模型,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据统计:我国劳动力成本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处于低水平。中国的周工资报酬平均水平低于印尼、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韩国、台湾、香港等。然而,制造业人均劳动力生产率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差距则小于劳动力成本(工资)的差异。另一方面,像我国这样一个拥有如此众多成本低廉而且大部分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劳动力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可见,我国的劳动力不但成本低廉而且素质相对较高,所以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是明显的,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2、我国目前形成了系统、全面的产业基础。成为制造业中心不仅要具备便宜的劳动力,还要有坚实的产业基础作支撑。我国经过计划经济时代建立完整国民经济体系的努力和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为我国奠定了强大的制造生产能力。目前,我国拥有从基础产业到汀等高新产业的完整工业体系。其中,重化工业基础雄厚,可以为制造业的扩展提供原料和中间产品。
3、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成为支撑制造业中心的关键因素。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均收入稳定增长,消费潜力正在膨胀,同时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这些对于国内、外企业而言,都具有重大的吸引力,因为现实和潜在的国内市场需求可以为企业扩展奠定基础。
4、制造业中心同时也是物流中心。基础设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运输成本、运输时间和信息的流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状况日益完整,尤其是近几年,以扩大内需为目的而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兴建了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诸如修建铁路、公路、通信设施等,使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一次飞跃,为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中国由于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全面的产业基础,广大的市场空间和完善的基础设施,逐渐具备可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条件。尽管中国目前被外界称为所谓的“世界制造业中心”,但是中国现在只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还不能说是一个制造业强国。
首先,附加值很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中国的出口占有很大比例。从产业结构看,我们现在只是在劳动密集型如纺织、服装、制鞋、玩具、日用品等低附加值的领域以及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相结合的组装加工业如家电、电脑制造等领域具有比较优势,从产品生命周期看,这些都处于新产品生产的第四个阶段,都是从创新国和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产业,所以只能获得一般利润。此外,虽然中国在低附加值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但是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结构趋于相同,比较优势也相近,大部分产品生产也都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第四阶段。导致出口竞争的加剧,使得目前影响世界市场的主要因素不再是供给而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中国在参与国际分工的时候,一方面,考虑由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时,不仅要注意出口数量的增长,还要注意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多出口些技术密集型等高附加值的产品,否则会导致“增长中的贫困”。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来自世界市场的需求约束,根据世界市场的需求来引导生产,只有这样,才能扩大“中国制造”在世界上的影响。
其次,中国制造业缺乏世界公认的技术和品牌。尽管目前中国制造业水平居于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但中国是以加工贸易为中心,许多企业多以贴牌生产(OEM)的方式,成为境外企业的生产基地,因而,企业没有获得足够多的利润。以浙江嵊州为例,这个县级市有1000多家领带生产企业,其产品占据中国市场份额的80%以上,皮尔·卡丹,金利来、鳄鱼等知名晶牌的领带生产厂家就在这里。若仅从数量上看,嵊州领带已占据了世界市场的30%,但其产值不到10%,利润不到5%。这意味着,领带利润的绝大多数到了世界晶牌企业中,它们不仅已经获取了产品生命周期第一、第二阶段的超额利润,而且在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后,还利用其晶牌优势,继续获取高额利润。
第三,中国制造业整体规模小。其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1/5,日本的1/4。另外,我国的制造业人均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仅为美国的1/25,日本的1/26,德国的1/20。出口贸易差距也十分明显,尽管我国跻于世界第六大出口贸易国,2001年的出口贸易为2661亿美元,但与2000年的德、日、美相比,仅为德国的48%多一点,日本的55%左右,美国的34%。
可见,由于中国制造业缺乏创新,缺乏先进技术和晶牌等,尽管有比较优势,但只能从事产品生命周期第四阶段的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获得一般利润。中国制造业的规模与发达国家的水平还相距很远,所以中国的制造业距离真正意义的“世界工厂”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中国制造业与服务贸易的关系
目前,国际贸易经历了从制造时代到资本时代再向服务时代的变化。相应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将资本、劳动力等各种经济因素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也即经济的柔性化过程。同时,国际服务贸易比重也加迅速增长。例如1970年,当时国际服务贸易出口额为710亿美元,而1999年为13400亿美元,增长了17.8倍,年均增长了10.7%,高于同期货物贸易增长率(9.9%)。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起点高,历史悠久,服务部门专业化水平高,经济发展注重与环境相适应,因而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的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不强。要在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的情况下提升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就必须大力发展制造业。只有制造业高度发展,才能为服务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一方面,只有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收入相应增加,人们才能消费更多的服务,刺激其发展。另一方面制造业的发展为服务业提供了需求动力以及技术硬件的支撑,同时高质量的服务能提高企业资金融通,研究开发等方面的水平,但在这一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制造业的发展居于主导地位。从世界各国、各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演进的历史进程看,主要经济大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都是伴随制造业的发展而发展,都是在实现了工业化后实现国民经济柔性化,都是首先立足于本国,本地区制造业的基础上,然后向海外拓展服务贸易。
总之,从国际分工的格局看,制造业正在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尽管所转移出来的也多为低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的产品生产,但我们要利用这个机会,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吸引外资,掌握先进的管理技术,要“边干边学”,大力发展制造业,增加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积累,从而促进我国工业化的实现,变制造业大国为制造业强国,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加212212厂”。同时制造业发展也为服务贸易打下坚实基础,使我国顺利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校办秘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