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对中国经济影响到底有多大

2003-04-29 00:44:03
北方经济 2003年6期
关键词:非典不确定性危机

樊 刚

一、 此次SARS危机的两个特点

1、 直接受到危害的人数不大,但是引起的恐慌很大。这跟战争、地震、洪水不太一样。但SARS直接涉及的人和影响面是有限的。

2、 其它灾难过后会创造需求,会创造新的GDP的活动。SARS并不毁坏原有的物质财富,但是它停止了现有的物质生活,它停止了旅游,停止了一些服务性的消费活动,很多商务活动受到了影响,很多投资活动延期。因此SARS是减少GDP,减少需求,减少人们的经济活动。因此,它涉及的面越广,对GDP的损害就越大。如果SARS在短期内得到遏制,GDP会在下半年得到有效的恢复。但如果SARS灾害拖得很长,影响到投资者信心和投资布局,很多活动就会取消,因此拖得时间越长,造成的损失就越大。

二、 如何消除这次危机的不确定性。

这次危机是很独特的。过去我国几次危机,像洪水、地震灾难都是属于局部性的,受害面积相对是确定的。这类灾害损害的是过去的GDP,但灾害过后因为要重建,所以会创造许多新的GDP。而这次SARS的情况很独特,涉及的非常广,尽管得病概率很低,但引起的不确定性很大,对今年GDP的增长会有些影响。我们假定在3个月之内可以基本控制住SARS疫情,恐怕也会对今年GDP产生0.5个百分点的影响。

这次SARS的影响广泛是因为它的不确定性。它的危害已经不能用概率来计算了,能计算概率的就不是不确定性了,而是风险。一但不能计算概率的事情,人们就会觉得它不知会蔓延到谁的身上,因此,人们就会夸大它影响的范围,使受到影响的人群会无限放大。因此,这次危机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应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危机。这也是对我们今后应对不确定性危机的一个启示。

三、 危机机制应如何建立

危机机制的建立包括:1、如何快速反应2、对信息的透明度进行保障。因为应对不确定性的危机就是要把确定性信息及时地透露出来,如何使大家获得确定的信息。这样就会减少不确定性。3、如何组织资源。就是如何组织各方面的资源来加以防范,来控制它的蔓延。减少了蔓延就确定了信心,减少不确定性。4、就是在危机过后如何尽快恢复经济生活,以及政府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动用公共财政来保证经济生活的正常发展。

四、 SARS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

政府采取短期强制措施是必要的,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使SARS蔓延得到控制。一但做到短期内得到控制,消费者就敢于出门去消费了,经济流动就能够尽快恢复,这是一个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材的问题。如果拖得很长,消费者长期处于消费受到压抑的状态,对经济长期影响的代价就高了。

投资方面,要尽快恢复投资者的信心。这次SARS爆发是对国的医疗体系、免疫体系的改进,是对全民卫生医疗方面的教育。所以这次危机过了以后,我国的医疗环境、卫生环境作为投资环境来讲一定会比过去更好。所以应该辩证的来看这个问题,正所谓“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对外国投资者在投资环境的医疗卫生方面应该是一个好消息。

五、 SARS对全年GDP的影响。

此次SARS危机最严重的是广东和北京。由于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因此一些需要中央审批的项目可能会被拖延。另一方面,影响到了国际投资者、商人对中国的投资。这一影响是比较大的,所以即使在2-3个月内遏制住SARS的蔓延,也会对全年GDP产生不利影响。

一季度我国GDP增长有一些过热的苗头,如果没有SARS,宏观经济研究人员就要建议政府采取一些抵消措施了。但由于SARS的爆发,我们就要调整正常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应对新的情况。目前来说,中央政府应进一步观察,而不应该采取任何降温的措施。综合下来,全年GDP还可能达到7%甚至8%的高水平。

胡鞍刚(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这次非典疫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旅游、航空和投资环境,但对今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影响十分有限。我国内地和香港、澳门、台湾以及相邻的新加坡的经济类型不一样,他们是属外向型经济,抗击外部冲击的能力相对较弱,所以相比较这些地区和国家的损失要严重些。从去年到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的情况看,我国已进入新的经济扩张期,非典在我国只是暂时影响少数人群,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我国已经采取积极措施弥补已经出现的损失。事实上我国政府在处理政治、社会和某些自然灾害的社会动员能力还是相当强的。但是这次事件说明,中国在处理传染病疫情的能力上还不够,现在政府正在努力补救。目前全社会空前重视非典问题,政府监测和信息透明开始正常化,有关措施相当得力,医学检测与研究也出现突破。事实上这场瘟疫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已大为降低,人们的信心将有可能逐渐恢复,这些有利于经济恢复正常。

赵晓(国家经贸委宏观经济部副部长、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非典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就像在熊熊燃烧的大火上泼了一小盆冷水,近期影响不至于太大。但我们必须认识到,非典正使我们遭遇到一场“不确定性的危机”。非典对经济最具破坏力的因素不是疾病的传染,而是恐慌的传染。非典是经济学中所称的典型外部冲击,它带来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性,并对人们的投资、消费信心造成冲击。没有人知道非典会持续多久,影响有多大。像艾滋病、交通事故等造成的伤亡虽然比非典多,但它们都是确定性因素,所以并不那么可怕。对经济发展来说,不确定性才是最可怕的。

在通常情况下,社会制度(包括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是稳定的,人民的预期也是稳定的。这时供给和需求在正常的范围内波动。经济运行相对安全、平稳。但如果突然遭遇恐慌传言,人民的预期就可能发生完全不同的变化,一部分人本来持有的信心会突然崩溃,供给和需求行为也因此出现严重偏差,使本来稳定与均衡的市场在恐慌的“冲击”下演变成为一场经济危机,非典恐慌亦如此。

从短期来看,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较为有限。这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看出来,第一,受非典影响最明显的旅游业、航空业、餐饮业等,这些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较小,不足以影响宏观经济。第二,就贸易规模而言,中国6000亿美元的水准几乎相当于GDP的一半,但净出口充其量不过是千亿元人民币的规模,约占GDP的2%-3%的水平;就外资投资而言,外资尽管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外资在中国投资构成中从来都在1/3以下,因此外贸和外资的影响都还不是决定性的,内需才是决定性的。非典对人们心理上的影响可能是重要的,但其对亚洲经济的影响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都不太可能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相提并论。不过经济恢复后我们也不可以把之前的损失弥补过来。假如我国研制成功抑制和治疗非典的药物,那么我国的经济就会很快走出目前不确定的现状,更快地恢复正常,与非典发生前一样飞速发展。

巴曙松(中国证券协会战略发展部副主任):由于对多长时间才能控制疫情的预期充满不确定性,导致对经济后果的预估本身也充满不确定性。假设非典的影响仅仅持续两个月,来华外国人的开支减少30%,那么最终对于中国GDP的影响估计将只是0.1个百分点。如果非在两个月内得到控制,全球的经济不会受太大影响。即使是半年或半年以上才能控制住,对GDP的影响至多是0.2至0.3个百分点。非典冲击是一种典型的外部冲击,即使将来中国经济被砸下1-3个百分点,也不大可能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以及“非典型通货紧缩”的变化趋势。

非典对投资环境的影响也是短期的。我国经济发展势头之好,廉价劳动力市场与潜力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对外商吸引之大,最后肯定能使对外贸易、吸引外资方面逐步恢复、正常发展。如果疫情在两个月内得到控制,对投资环境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果超过半年以后才得到控制,对一些疫情严重的地区投资环境和利用外资城短期内肯定会受到影响。但我国的外资引进总体上不会发生趋势性的转变,因为非典不是构成外国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

张维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

这是一次谁都预想不到的灾难,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恐慌——这种影响可能比1998年的洪水灾害还要严重。这次疫情也表明我们社会预防自然灾害的能力其实是非常薄弱的,我们的生存系统也是非常脆弱的。仅仅讨论这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不够的。因为这涉及到生命和安全受到了很大的威胁,而不是一个经济损失多少的问题。毕竟,经济发展的意义是为人类带来幸福。或者可以这样说,如果能够换来没有这场灾难,今年我们中国经济零增长,甚至出现负增长,我也觉得是值得的。

从政府工作来讲,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信息发布与应急处理,这方面我们应该可以处理得比现在更好一些。广东一出现疫情,如果能够及时处理的话,事情可能不会蔓延到这么严重的程度。最初报告数据的不真实,能够反应出我们体制中的一些问题:坏的消息被隐瞒了,但是传染病一隐瞒,大家重视不够,就会导致传染的人越来越多。

不同的信息对决策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我们的体制应付一些常规性的事件还马马虎虎,但是应付一些非常规的事件就显得力不从心。当然,这次疫情本来就难以应付,只是我们应该可以做得比现在更好一些。还有一点非常的重要,就是这件事将考验政府在民众中的公信力。至于民众的反应,一开始大家都不以为然,现在意识到问题越来越严重,可能也会有些过分的恐慌。

全球化使得疾病传染的速度加快,影响的范围更大,对此我们没有办法。全球化让我们在得到相应好处的同时,也使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每一个国家变得越来越脆弱。遇到这样的事情(SARS),只能大家同心协力,共同努力。我们能否真实地报告、正确地处理这次疫情,将不仅是给本国带来伤害的问题,也是对其它国家的责任问题。

盛洪(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非典”短期内会对一些产业产生巨大冲击,可能会造成一些产业的局部损失,但这些损失不足以使这些企业倒闭,不会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现在出现的一些负面因素虽然会抵消一部分经济增长,但正面和负面因素抵消以后,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会表现出比较好的趋势。即使受到“非典”的影响,外国公司也只能是推迟向中国投资而不可能是取消。

“非典”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可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来看。由于它的传染性很强,并且人们最初对它不太了解,短期内会对一些产业产生巨大冲击,这种冲击如果不超过一定的程度,可能只会造成一些产业的局部损失,但这些损失不足以使这些企业倒闭,不会出现多米诺骨效应,即打击不会变大。如果这种冲击超过了一定的程度,会导致某些产业中的一些企业亏损倒闭,而这种亏损倒闭又可能产生某些连锁反应,类似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但我认为,中国是一个大国,承受冲击的能力也相对比较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次“非典”危机的冲击力达不到那种程度。

如果“非典”危机的影响是长期的,会改变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也会影响人们现在的行为。因为长期因素会使人们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预期,从而对经济行为做出调整。这个调整会影响到现在的经济行为,就像股市一样,如果某种因素只是偶然的扰动,那么人们会把它作为一个较小的因素去判断,如果这个因素是长期性因素,那么这个因素会影响到对某一种资产的市场价值的判断,进而影响人们的交易决策。

我认为“非典”不可能成为长期影响中国社会生活的负面因素。当危机刚来时,人们对它没有了解,没有把握,而且也没有应对措施,可能会产生恐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掌握它的信息会更多,也会寻找出更多对付“非典”的办法,“非典”的负面影响会越来越小。

可以说对于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原来的预期都低估了,9.9%的增长率远远超过7%、8%的预期,因为有很多因素没有充分考虑进来。中国的社会需求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在判断经济增长的水准时,应该把正面因素考虑进来后再考虑负面因素。经过综合考虑,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会比以前的预期还要高。可以说,虽然“非典”是负面因素,但如果考虑到正面因素,经济增长的预期不会往下调。

谢国忠(摩根斯坦利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危机将考验新一届政府缺乏透明度将使估计SARS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变得困难。如果消息继续变坏的话,国内旅游将进一步打击GDP的增长。中国新一届领导人面临的第一次重大危机是中国必须采取透明的措施来挽回投资者的信心;如果失控的话,SARS危机可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打击中国经济。

当前危机最麻烦的方面在于,中国还很缺乏透明度。如果中国修正国内SARS病例的统计数据,事情可能迅速转变;如果证明事实坏得多,国内旅游将被严重地损害。中国的国内旅游业在去年占到了GDP的3.7%,由于中国劳动力巨大的就业不足,其乘数效应可能超过100%。国内旅游收入的大部分在三个长假(五一、十一和春节)期间实现,五一节是即将到来的一个假期。如果五一假期的旅游被迫中断,中国的GDP增长可能比我们预计的明显变弱。我们已将中国今年GDP增长率的估计从原来的7.0%调整到现在的6.5%。给定中国的规模,如何处理这场危机将可能决定它在区域内或者更大范围的发展。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正面对着第一次严重考验。透明度和果断的反应对于保持投资者在中国的信心是必须的。如果中国不从这次危机中获取一个广泛的教训,并试图改正它的官僚文化,一些不可预测的事件可能在将来造成更大的危机。

猜你喜欢
非典不确定性危机
法律的两种不确定性
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 06:41:56
英镑或继续面临不确定性风险
中国外汇(2019年7期)2019-07-13 05:45:04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英语文摘(2019年4期)2019-06-24 03:46:08
“非典”时期的狗
董建华:特首生涯最难忘抗“非典”(香港回归20年)
环球时报(2017-06-22)2017-06-22 09:01:08
停电“危机”
具有不可测动态不确定性非线性系统的控制
“危机”中的自信
汽车观察(2016年3期)2016-02-28 13:16:35
“非典”以来我国健康传播实践中媒体报道与危机关系研究
人生是一场“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