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纯真
“手中有粮心不慌”、“民以食为天”,这些俗语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粮食生产、经营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不断向前,我们的党和政府提出了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举措。带着诸多的问题,笔者采访了我市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镇江市粮食收储公司的总经理沈晓东。
走进沈总的办公室,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和沈总忙碌的身影,使笔者感到了迎面扑来的市场气息。沈总1981年从江苏省粮食学校毕业后,一直在粮食系统工作,经历了粮食系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在与农民兄弟打交道的过程中,他深知农民兄弟的疾苦,为切实维护农民兄弟的利益,他一直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遵守党的“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的宗旨,把谋求人民利益与实现个人价值统一起来,做了大量的受农民兄弟欢迎的好事、实事。1999年初,按照国务院粮食“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的总要求,经市政府批准,镇江市粮食收储公司成立了,他积极响应号召,投身到农民拥护的艰巨工作中,在他的领导下,年轻的公司茁壮成长,并迅速用大市场、大流通的观念来更新过去那种“粮老大”的观念,这是一种脱胎换骨的变革。经过公司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和拼搏,到2001年,全年共销售粮食41284吨,经营量82568吨,粮食销售收入5000万元,实现利税120万元。在这三年中,销售量和经营量三年翻两番,跨越三大步,勃勃的生机和良好的发展势头,使公司的前景明亮了许多。
在成绩面前,许多人沾沾自喜,但沈总却觉得担子和压力更重了,在市场大潮中摸爬滚打了几年的他深有感触:企业不进就是退,无情的市场竞争永远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律,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做大做强,做出规模,做出特色,才能昂然挺立在市场的潮头。2002年,在沈总的带领下,公司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发展订单粮食,为农服务,抓住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不放松,供需客户群体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河南、山东、安徽、苏北等粮食主产地为采购基地,以广东、浙江、福建和本地大型加工企业为主销市场,以小麦为当家经营品种的购销网络,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已发展到职工210人,下辖镇江官塘粮库、镇江粮油批发交易市场、镇江市穗丰面粉有限公司三个企业。2002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6500万元,利润130万元,粮食购销总量达到8.5万吨(其中穗丰面粉公司粮食加工量、销售量达到2万吨)。在经济指标比2001年有升,自身创造效益的基础上,2002年又为农民增创收入100万元。他们一是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近70个岗位,使农民增收近50万元;二是提高订单粮食收购价格,使农民创收20万元;三是兴办粮食加工实体,增加地方税收30万元。
回顾企业的奋斗史,沈总踌躇满志,展望未来,沈总倍感信心十足。2003年,镇江市粮食收储公司计划实现销售收入9500万元,实现利税340万元,购销总量10万吨,实现量的扩张、质的提高,做大做强,做出规模,做出特色,并落实到下列具体措施上:
建立粮食生产基地。今年在我市重点产粮地区的延陵、麦溪和行宫三个乡镇,建立优质稻麦生产基地,面积达到3万亩,涉及14个行政村、220个村民小组、6000多农户,在公司加农户的合作进程中实现四个统一,即:统一良种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订单收购、统一品牌销售,以形成优质稻麦的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使指导生产、农民受益、企业得利一举多利,实现由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驱动、政府推动的多位一体良性循环。
在今年镇江市穗丰面粉公司不断引入竞争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技术改造,提质增量。
继续做好国家和地方储备的储存保管工作,特别是抓好今年市政府下达的建立镇江市级储备粮的任务。在此工作中,他们严格按照政策管理的要求,运用现代化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手段实施粮食轮换,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确保管好市级储备粮、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粮食销售过程中,他们加强企业形象建设和产品品牌的宣传意识,立足江浙沪市场,把“双拥”牌小麦粉的品牌做出去,从而辐射到更远的市场,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让获得首届镇江市“安全卫生、放心食品”称号和“江苏省放心粮油”称号的小麦粉在消费者心中扎根。
他们认清形势,在全公司内树立忧患意识,从而更好地把握住机遇,迎接挑战。他们认识到,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我国8省(市、区)粮食购销市场化以新形势出现,国内、国际的大市场已融为一体,粮食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已经形成,这就说明新的市场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放在眼前,他们一方面总结经验,发挥优势,从而抓住机遇、谋求发展,另一方面,确立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积极勇敢地迎接挑战,迎难而上,奋勇争先。
镇江市粮食收储公司在未来的征程上,沈晓东有信心带领全体职工解放思想,敢于否定自我,善于把握机遇,大胆创新经营,大胆创新管理,与时俱进,谋求发展,在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平台上再创佳绩,成为农民兄弟切身利益的保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