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鸿启
中老年朋友相聚时,几乎都会谈到“家庭空巢”这个极为敏感的话题。儿孙另立门户或远在国外求学、供职,自己和老伴留守家中,虽衣食无虑却难以开解孤独相守的空寂,有时甚至靠回忆来打发时光。
一位老友问我:为什么空巢会是我们生活中摆脱不掉的阴影?我依据自己的经历对他说:我们在家庭生活中的快乐,一半是从给家中成员送去的关爱中获得,而家中成员生活得畅意,我们也共享其中的一份快乐。子女成人后另组自己的新家,那个原本被孩子填满了的旧家,一下子变得空荡荡,心也随着失去了着落。所以,空巢是老年人的一种特殊的时空感。
那么,如何走出家庭空巢期的孤寂感呢?
要有“应变”的思想准备家庭空巢期是家庭历史发展的必然。家庭生命周期是早晚必然会出现的一种不可抗拒的社会现象。这里说的“家庭生命期间”,一般是指家庭从形成、发展到子女出生、培育、成人后离家另筑新巢,以及空巢期和消亡的整个过程。
所以,当成年子女自立家庭,告别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日子时,中老年人要做好“知变”、“应变”、“适变”的心理准备,这样就会顺势安神于自然之中了。
莫让亲情太沉重血缘亲情是人类永恒的情感。不过,这种情感过分浓重时,繁花也会结出苦涩的果实。我的邻居是已过古稀之年的老夫妇。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子女带着孙辈像赶庙会一样到老人家中。一番大吃大玩之后,天伦之乐倒是充分享受了,但不停歇的劳作也确实令老人心力交瘁。事后老两口叨咕:不叫他们来,心里想;来了,又觉得几天缓不过气来。可见,这样的聚会往往有利也有不利。更何况这种付出,可能被约定俗成地赋予“当然化”的色彩。于是,子女“啃老”乃天经地义,老人操劳也属责无旁贷的了。
生活提示我们:在运作“血缘亲情”的过程中,无论是空巢或满巢,父辈与子辈那种过分依赖的举动,都是值得反思的。
分而不离的空巢是双向的良性通道。空巢本身不是挑战。真正的挑战者是空巢背后的代际关系出现了实质性的变化。这才是中老年人生活盈亏、顺逆的关卡性症结之所在。
当今,老两口、少三口独立过日子的家庭格局已成定势趋向,城市尤然。尽管两代人分开居住,但代际之间联系却是紧密的。在这种分而不离的亲情状态下,空巢非但不是困惑、孤寂的代名词,相反,倒是各得其所、各乐其安的生活方式。资料显示,这是一种有距离的亲密接触。城市有70%~80%的老人经常得到已经分居的子女每周至少一次的看望,还有三天两头的电话问讯。这为老人的起居饮食和处理急事,提供了方便。
无疑,这种把血缘亲情保持在一个适当距离之内的方式,是一种智慧的选择,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
适应无可避免的事实对于空巢,各人有各人的对待和处置方法。我们说生命是伟大,因为生命所意味着的,不仅仅是生存,而且是繁衍,是创造。家庭的空巢与满巢,都是无可回避的事实。只有理智地面对、接受,我们才能够克服随之而来的任何困惑。老人能否健康安详地生活着,决定的因素不是家庭结构,而是家庭内的氛围。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这表明:安乐之道无它,只是不要冥思苦索本人意志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现代化社会使得中青年子女越来越身不由己地介入到竞争性的事务中,时间资源变得稀缺起来。为人子女者不可避免地陷入到角色困境:做一个事业成功者与孝敬父母有时难以得兼。老人应当梳理清“孝心”与“孝力”的关系。更何况子女事业有成也是一种“孝道”啊。
调整好心态,心里不知不觉间就会升起一种难以言传的喜悦之情:生命多么可爱!活着多么幸福!于是,轻快的曲调不禁脱口而出,惬意的遐想也就永不泯灭。
(编辑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