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导语写作的形象化手法

2003-04-29 00:44魏明革
新闻爱好者 2003年7期
关键词:导语

魏明革

有西方记者指出:记者如果在导语写作中没有能力,那他就没有写作能力。从新闻事实本身来说,导语应是所要报道事实中的最重要的亮点,是整篇新闻的一个卖点;对读者来说,导语应是激发读者阅读的一个兴奋点。在写作过程中,导语的写作时间通常占据整篇新闻构思与写作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

考察当前新闻导语写作,就会发现概念性导语、概括性导语、笼统性导语、综合性导语等等抽象性导语充斥在我们的新闻报道当中。抽象性导语恰恰忽视了读者阅读新闻时的首因心理,不能调动读者阅读新闻的兴趣,缺少激发读者阅读的兴奋点。

为解决这个问题,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应力求导语的形象化。新闻是关于事物真实信息的传播,真实的东西都是具体的,具体的东西往往是生动形象的,因此,从新闻事实中一些具体、实在、生动形象的片段入手,能立刻使读者置身于新闻事实当中去,仿佛目有所见,耳有所闻,心有所感,从而使新闻吸引人、感动人。记者精心采访,敏锐地捕捉这些片段、侧面并安放在导语中,能使读者一见便知该新闻所要传递的主要新闻信息及意义。

形象化导语写作要求记者在新闻事实中沙里淘金,把新闻事实中最重要和最吸引读者的小故事,新闻事实主体的行为动作,新闻事实发生时的场景,新闻事实主体的语言对话,以及能引发读者思考追索的问题安放在导语中,使之熠熠闪光,让读者一见倾心,牢牢吸引住读者的目光,诱使读者阅读整篇新闻。

1.以小故事为导语。通过小故事,以个人体验为切入口和线索来报道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解释新出台法规政策。故事化新闻导语充满人情味,以小见大,从点到面,从微观到宏观,能把重大事件具体化,政策法规人性化,这样能贴近读者,使新闻一开头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请看消息《汉阳区14所公办小学拆掉"门槛"》(原载2002年10月17日《湖北日报》)导语:

本报讯:昨日是汉阳男孩罗昭有生以来最难忘的一天,在汉阳区五里村小学加入了少先队,抚摸着胸前鲜艳的红领巾,这个12岁的孩子激动得泣不成声:"我入队了,我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了!"

和他一起入队的,还有该校另外255名外来打工子女。今年9月,汉阳区取消了辖区14所小学的借读费,目前已有9514名打工子女进入了公办小学就读,占辖区学龄打工子女总数的70%。

这则新闻的导语下笔便用了一个普通小学生的故事来反映汉阳区政府、教育部门给打工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利这件令人高兴的新闻事实。新闻事实中人的故事,特别是普通人的故事,具有吸引力与感染力,往往是读者最爱看的。

2.以新闻场景为导语。通过描绘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场景作为导语,这种场景能够强烈地刺激读者的各种感官,使读者产生各种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调动读者的想像力和情绪,而不是抽象思维。记者通过自己或目击者的眼耳等各种感官,捕捉各种感性的画面,并把这种感受,具体描绘到导语中去,把读者带到新闻现场,这种感觉化了的新闻导语能给读者以巨大的冲击力,并留下持久深刻的印象。请看消息《长江上游仍在砍树》(原载1998年8月20日《人民日报》)的导语:

新华社攀枝花1998年8月19日电长江上游地区大片森林仍在遭受数千把斧头和电锯的砍伐。记者近日随世界银行组织的14名生态、环保和人类学专家考察雅砻江下游的二滩水电站库区生态环境,见到江面漂浮着上游漂运下来的上万根三四米长、脸盆般粗的木头,小舟左冲右突一个多小时后才驶离码头,行出不到1000米,数万根粗木密密麻麻地塞满了几百米宽的江面。

记者像是一位高明的摄影师,一开始就把镜头推向新闻现场:宽阔的江面被数万根脸盆般粗的木头塞满了。作者没有简单地用干巴巴的概括性导语来陈述新闻事实,而是寓形象于事实之中,运用特写的笔法,让读者身临其境,在浓郁的现场气氛中,感受到砍伐树木的严重性和禁止砍伐的紧迫性。

3.以新闻事实主体语言或者对话为导语。引语是多数新闻稿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小说中的对话一样,引上几句就能使稿件生动活泼,能使稿件"动"起来。记者在采访中要有灵敏的听觉,能捕捉住精彩而又言简意赅的引语和对话,特别是捕捉能体现新闻事实本质意义的引语并写进导语中,"话到人到",这样能调动读者情绪,有助于新闻的感觉化和视觉化。也能使读者对新闻报道产生抑扬顿挫之感,避免令人乏味的平铺直叙。请看消息《人大代表张银莲敢说真话》(原载199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导语:

本报讯:山西省安泽县唐镇村农民、养猪专业户张银莲,从当选省人大代表那天起,就说:"我当代表,不能人家说啥就说啥,要自己想,自己看,要为人民说真话,要不,我宁可不当。"她这么说,也这么干。

导语引用张银莲朴实的话语,加上人物身份的介绍,一个来自群众,敢于替群众说真话的人民代表的形象便活生生地立在了读者面前,真实自然。正是这句引语架起了新闻人物与读者之间交流的桥梁,深深吸引读者、打动读者。

4.以新闻事实主体的行为动作为导语。一个动作就是一幅画面,新闻事实主体的系列动作就是系列画面。记者通过现场观察,捕捉或提炼出能够突出新闻事实本质意义的动作并写进导语,那么读者阅读导语时便马上在脑海里翻滚着一幅幅画面,迅速调动起读者的思绪,产生阅读新闻的欲望。请看消息《8人承包盖章40天盖了270枚》(原载1998年3月12日《贵州日报》)导语是这样的:

本报讯:清镇铁合金厂派8名盖章承包人"南征北战",除省内各地外还飞北京,闯深圳,下湛江,上大同,跑河南,进四川,40天内从100多个部门盖了270个公章。

这则导语以幽默的口吻用"飞"、"闯"、"下"、"上"、"跑"、"进"等一连串动词,描述出8个承包人40天从100多个部门盖了270个公章的业绩。盖章人办事的神速反衬出当年的机构重叠与办事效率的低下。这些动作是对新闻事实高度提炼浓缩的结果,但很难反映问题的本质,给读者产生的感觉是盖章承包人动作的迅捷和无奈,能激发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从而产生阅读的冲动。

5.以问答作导语。问题永远都是吸引人的。人有探求未知答案的好奇心。导语开头就提出一个引人注目、众所关注且又迷惑不解、急切需要寻求答案的问题,造成悬念,吊住读者胃口,诱使人读下去,然后将答案--重要新闻事实告诉读者,这在西方叫做"积累兴趣"式导语,且看消息《浚县少年怀揣"两证"出学堂》(原载1998年6月1日《农民日报》)的导语:

本报讯:果树结果不多怎么办?养猪不肥怎么办?这些在外行人看来很难办的问题到了少年手里就不算什么了--少年技校的课堂上早就讲过其中奥秘。在河南省浚县有80%以上的中小学校同时也是少年技校,孩子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学到了一些劳动技能,大部分学生在走上社会时都拿到了技校合格证、学历毕业证。

开头两个问题一提出,读者就会问:"怎么学到的?"而顿生好奇之心,要继续读下去,看个究竟,读者的阅读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了。这条导语仅百字就生动地勾勒出该县素质教育取得的成果,使人如临其境。

猜你喜欢
导语
导语
宅一起的日子——网络直播课教学导语实录
阳光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如何写读后感
本期专栏导语
导语
本期专栏导语
阔腿裤的小秘密
谈新闻导语的创新写法